目前醫學界公認為原發性高血壓病是一種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包括各種不良的心理應激反應(心理應激是有機體在某種環境刺激作用下由於客觀要求和應付能力不平衡所產生的一種適應環境的緊張反應狀態。)如經常性情緒緊張和各種負荷的精神狀態(焦慮、恐懼、憤怒、抑鬱等)以及某些性格特徵等。情緒長期受到壓抑、生活每日處於矛盾的心理狀態中(如年輕女孩選擇物件的心理矛盾:希望男友有錢,又怕其太有錢。)等是引起高血壓的重要原因,其發病機制已經得到國內外醫學界學者的公認。而高血壓病患者又易產生以上這些不良情緒,導致高血壓病和負性心理因素互相影響,互為因果,造成惡性迴圈,使病情逐漸加重。歐美多將15歲之小兒期及20歲左右以前青春期(adolescenee)的高血壓統稱為青年(jnvenile)高血壓,有時亦包括30歲左右者。飲食不健康、缺少運動、工作壓力大等是年輕人患高血壓的主要原因。其中,壓力大是高血壓最大的病因。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長期處於緊張的工作或學習環境下,會導致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過程失調,引起全身小動脈痙攣,使血管外周阻力加大,致使血壓升高。(現在已經把單純由於心理因素引起的高血壓作為繼發性高血壓病的一種來區別於原發性高血壓病來對待)。
心理因素導致血壓升高後的軀體的主要病理變化就是發生在血管的病變,是全身的小動脈在初期發生痙攣,而在後期發生硬化。當憤怒情緒被壓抑,會造成心理衝突,經實驗表明,經常處於壓抑或敵意的人血液中的去甲腎上腺素水平比正常人高出30%以上,敵意和憤怒被壓抑的人對應激物的神經 內分泌或血流動力學反應的水平比敵意低的人高,這種交感神經介入的反應可能會增加血管內壁損傷和連續的動脈粥樣硬化物質的累積。長期反覆的精神刺激因素,或強烈的負性情緒,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而引起大腦皮層、丘腦下部及交感腎上腺系統的啟用,逐漸導致血管系統的神經調節功能紊亂,引起心率、心輸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腎上腺皮質、腎上腺髓質等功能變化,開始是在負性情緒的影響下出現陣發性的血壓暫時升高,經過數月、數年的血壓反覆波動,最終形成血壓持續性升高的高血壓病。
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因此在引起高血壓病的諸多後天因素中"心理因素"最難消除。當應用多種降壓藥物治療,血壓也難以控制到正常範圍,血壓忽高忽低而不穩定,而又沒有查出繼發性高血壓病因素的時候要考慮到心理因素對高血壓病治療效果的影響。因此高血壓病患者如果能認識到自己的心理狀態以及心理因素對血壓的影響,下決心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對治療高血壓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對於高血壓病的治療,臨床醫生一般採用單純降壓藥物治療的方法。但是對伴有嚴重心理疾患的病人效果並不十分理想。服用降壓藥後,有些人血壓仍然居高不下;而另一些人血壓雖有下降但是出現明顯波動不穩。心理醫學專家研究表明,心理治療對高血壓病伴有嚴重心理疾患病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輕度血壓升高的高血壓病人無需服用降血壓藥物,單獨心理治療就可起到降血壓目的。治療措施主要深入分析造成緊張、壓抑的心理因素,採取措施:一方面要加強自身修養,改正不良個性,注意改善人際關係,逐漸提高心理素質;逐步改變不良的工作、生活習慣,建立有規律的工作、生活、休息習慣,保持足夠的睡眠。對於中度以上(160/100mmHg)的高血壓病患者,除了採用以上的心理治療措施外,應該開始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服用一些降壓藥物。
1、能誘發血壓升高的心理因素:影響血壓的心理因素有多種情況。原發性高血壓的人格特徵:高血壓病人具有被壓抑的敵意攻擊性和依賴性之間的矛盾,焦慮及至抑鬱,是多型性的。觀察發現,暴露於競爭情況下,A型性格(其特點為爭強好勝,時間緊迫感,急躁與敵意)的血壓和血漿腎素活性有較明顯升高,對應激呈現高反應性。一、如其中有情緒因素:情緒反應主要是外界的具體事件引起的。人們為應對生活中的事件產生的情緒反應,對人的血壓有明顯的影響。焦慮、緊張、抑鬱、憤怒、恐懼等都能導致血壓升高(焦慮和抑鬱都是歸屬於精神科的一個獨立的疾病)。其中與高血壓關係最密切的是焦慮、憤怒,敵意等情緒狀態。焦慮、恐懼主要影響心排血量增加而引起收縮壓升高較多。憤怒和敵意導致動脈阻力增加明顯,也以舒張壓升高為主。如在痛苦和憤怒時,由於外周動脈阻力增加,舒張壓明顯上升;而在恐懼時,由於心搏出量增加,而導致收縮壓升高。驚恐不僅是誘發高血壓病的原因,同時也是高血壓病血壓發作性升高,以及忽高忽低,血壓波動過大而不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是高血壓患者的個性特徵:個性特徵是遺傳因素導致的,並且和出生後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高血壓病患者性格具有好勝心強和過分拘謹這樣的共同行為特徵,大多為A型性格的患者。表現為易於激動,尚有衝動性,強迫性性格傾向。具有壓抑,敵意,攻擊性或依賴性的矛盾性格,外關觀察發現,高血壓病人典型地現露出敵意,但又必須壓抑這種情緒而不能表現自己的攻擊性。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大多數好勝、易激動、過分耿直、認真、固執、求全、強迫性和絕對權威性,對自己要求過分嚴格;有的為了取得成就而感到有壓力,不易暴露自己的思想,常伴煩惱與焦慮;對自己的現狀常常不滿足,總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而常有緊迫感和壓力較大;有的個體則表現為內向壓抑、多疑敏感、自卑膽小、缺乏安全感等。但是這種個性特徵不是高血壓病特有的,可以發生在各種個性特徵的人身上。而焦慮和易於發生心理衝突的人容易發生高血壓病。
第三、再就是社會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包括社會結構、政治地位、經濟條件、職業分工和某些社會生活事件等。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常一起對高血壓的發生起作用。研究表明在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過程中,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和國家而高血壓病的發病率相對越高。社會變革較為劇烈的社會轉型期,快速的工業化,資訊化,以及城市化都在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高速的交通工具,工廠的流水生產線,精細的高難度的技術操作都要求人們注意力高度集中,而經受持續的精神緊張狀態。人群高度集中的城市中的噪音,城市裡擁擠的交通和居住環境的擁擠,以及摩天建築的壓抑。競爭激烈而緊張的人際關係,以及大眾傳統信仰的缺失而由此導致的社會道德理念的混亂和社會秩序的混亂等等所有的這一切社會環境都對精神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導致心理失衡,是高血壓病的因素。國外Friedman對一對一卵雙生者進行血壓調查發現:兩者基因雖然完全相同,生活在緊張環境下的個體患上了高血壓病,測血壓達到了180/110mmHg;而另一個生活在平靜安適的環境中的人血壓為138/80mmHg。來源於遺傳背景相同,如生活於不同檔次的文化背景下,患病率也不相同。有人提出,差別的比例歸同於文化不同和所受到的壓力不同,生活環境的改變(移民等),以及不同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緊張,這些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研究證明,經常性的情緒緊張和各種負擔應激,使大腦皮層及血管運動中樞興奮性增高,兒茶酚胺釋放過多,導致血壓增高。
2、發現有高血壓病以後對患者心理產生的影響:研究發現高血壓病人的生活質量不適感,生活滿意度,情緒思維,自我評價生活與工作狀況和社會支援等方面不如健康人。 ( 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角色功能,主觀健康等多方面。) 臨床常常見到有的患者因見到周圍的熟人因高血壓病導致心腦血管病而突然死亡而對高血壓病產生恐懼。表現為被診斷為患有高血壓病之後病人過分注意自己的病情,或對病症發作感到恐懼、憂慮甚至產生死亡恐怖和疑病觀念。在高血壓病中期階段伴隨著血管痙攣血壓升高,可呈明顯發作性的焦慮和憂鬱,亦可伴興奮,煩躁和不安。臨床常常聽到病人訴說:“我為什麼這麼倒黴,我家裡兄妹幾個就我有高血壓”。有的對高血壓的危害性不瞭解,常把一些因心理焦慮引起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表現出 的多種不適症狀誤認為是高血壓病引起的。因此對高血壓病過分恐懼甚至發出“這個病讓我有點生不如死!是否會對生命有影響?如果有,還可以活多久?”等等恐懼問題。有的患者,發生一次腦血管病以外後,常常對血壓過分關注,每天測十多次血壓。血壓稍有升高,就十分害怕,趕緊吃藥;由於服藥量過多,血壓又過低,導致血壓忽高忽低,無所是從,內心十分緊張,整天處於焦慮狀態。從此陷入“疾病角色”。由於需要每日堅持服藥,改變了以往的習慣,而感到不適應。因此表現為對家庭生活的滿意度下降,對身體過度擔憂。有的是對幾乎是終身服藥可能產生的藥物副作用的恐懼而不願服藥。
因此在藥物治療的同時,要重視病人對自己患有高血壓病後出現的“標籤效應”而由此產生的副作用造成的心理影響,而給予精神支援治療。告訴病人高血壓病對人體的損傷大部分是在不知不覺中長期緩慢發展的,對高血病只要在醫師的指導下采取正確治療方法,坦然對待,那麼高血壓病就是一個可以控制的,是可以不影響生命而能夠長壽的,能夠象正常人一樣生活而並不可怕的,甚至可以痊癒的疾病。使病人對高血壓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消除對高血壓病產生恐懼。讓病人瞭解目前的 降壓藥物品種很多,副作用也很少,只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定時複查體檢,就可以完全避免藥物的副作用對人體的損傷。消除病人對長期服降壓藥物產生的恐懼等錯誤認識觀念,保持心態平衡,提高生活質量,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心理因素引起血壓升高的機制:研究表明因長期精神不良刺激,可致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失衡,皮層下血管中樞收縮衝動佔優勢,通過節後神經纖維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引起細小動脈收縮或痙攣使血壓升高。同時縮血管作用使腎缺血,從而刺激腎臟入球小動脈旁細胞分泌腎素,後者入血使血管緊張素原變為血管緊張素,可直接引起細動脈的強烈收縮。此時,還可刺激腎上腺皮質球狀帶分泌醛固酮,導致鈉水瀦留,血容量增加,終致血壓升高。
4、心理症狀的臨床表現: 高血壓病人產生高血壓後常常表現為心情容易急躁,常常發怒,記憶力明現的出現減退,精力常常不能集中,同時伴有頭痛不適,頭暈頭昏,有的出現耳鳴,眼睛發花,心悸不寧,倦怠發乏力,部分人可表現為易於興奮,躁動不安,抑鬱情緒表現為:鬱鬱寡歡,悲觀低落,對前途失去希望。還會產生被害妄想,幻覺等比較嚴重的心理症狀。而這些心理症狀和高血壓病常常呈現出平行關係,也就是在心理問題最明顯的時侯,觀察血壓的變化也是最高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如焦慮、煩躁、多汗、易怒、心悸、乏力及呼吸加快等症。 5、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是一種需要長期用藥的慢性病。是一種身心同時失調的疾病。因此治療必須採取軀體治療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身心綜合治療方法。
軀體治療是應用降壓,鎮靜,抗抑鬱,抗焦慮,治療驚恐發作等藥物治療,這些藥物治療是必要的,單靠心理疏導是達不到治療目的,這是由於有心理嚴重疾患的病人,對自己的心理失去了自我控制,我時候自己明知自己不該那樣去做,但是身不由己,難以自我把握,這時必需藉助外力的作用來扭轉心理的失調,就像失眠的病人,無論如何強迫自己入睡,都難以實現自己的目的。有報道有些曾經有過恐懼心理經歷的人,引起血壓發作性升高,發作時血壓可達200/110mmHg,表現為大部分時間血壓正常,但過段時間會突然升高,多種長效降壓藥聯合應用無效,給予抗驚恐的藥物氟伏沙明等取得很好的療效。有些甚至可以停掉降壓藥物。以及應用中醫的平肝潛陽,瀉火安神,疏肝解鬱,平衡陰陽等藥物為基礎,促使人體紊亂的機能恢復,這也是心理治療的先導。
心理治療就是改變病人的心理狀態,也是消除高血壓病原因的根本辦法。只有解除病人的異常心理狀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病原因,徹底消除引起血壓高的問題。首先是由心理醫師進行心理疏導,通過患者的認知活動使患者意識到自己的病態心理,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轉變自己的某些不正確的思想觀念,以及思想困惑,並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心理意識和情感調節。生活中每日發生的事件對個人的影響不僅取決於事件的數量,更重要的是取決於事件的質和當事人對事件的認知和評價,也就是取決於患者對這些事件的反應態度。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生活事件數和負性生活事件數與治療效果顯著的患者基本相同,但是他們卻表現出了更大的負性刺激(量)。因此,在瞭解外部環境緊張性刺激的同時,更需要關注病人的內心反應活動。在對緊張性生活事件評估時,需要注意的另一個側面是患者的社會支援系統:該研究結果表明,在治療效果顯著組的病人獲得了較大的社會支援,他們感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朋友、單位的支援和幫助,並且他們也具有較大的主動尋求支援和幫助的能力;而治療效果不顯著組的病人在家庭關係中存在較多問題。同時對情緒狀態的評估也發現,治療無效組患者存在較高水平的焦慮情緒,存在中度以上焦慮性的患者比例,治療無效組也明顯高於治療有效組。因此,在高血壓的防治方面,應採用心理社會因素的綜合干預,除了現有的藥物治療外,還應給予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甚至可以使用小劑量抗抑鬱和焦慮藥物,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其次是高血壓病患者能夠自覺運用調整自身生理機能的措施:其中包括使患者的心理狀態恢復平靜和全身肌張力鬆弛的各種放鬆訓練,以及使用儀器的生物反饋治療。
近年來主張配合行為療法,包括有心血管反應性的控制和血壓的隨意性控制,其中發展較快的是從生物反饋和鬆弛隨意控制為基礎的治療方法。研究工作證實,對高血壓病人進行12次鬆弛和靜默或(入靜)訓練,每天1~2次,每次30min,治療者指導病人按規定程式,儘量放鬆身體各個部位的方法,使血壓下降,並保持療效。 我國非藥物治療高血壓協作組用包括生物反饋、健康教育及藥物相結合的綜合治療,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了為期3年的療效觀察。研究發現,生物反饋放鬆訓練時,手指溫度可升高2―3℃,收縮壓下降5―10mmHg,舒張壓下降2―6h血Hg。這些效果在訓練的第1―2個月已表現出來,且持續存在於整個研究過程中,因此較單純使用藥物的降壓作用更為明顯和持久。張志銘等(1996)對60例I、Ⅱ期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分兩組進行對照觀察,研究組應用生物反饋、放鬆訓練、支援性心理治療、音樂治療等綜合療法,不用藥物;對照組用常規降壓藥物治療。在門診治療2個月後降壓有效果:研究組為80.7%,對照組70.0%,對照組57.1%,情緒和臨床症狀的改善,研究組比對照組有較明顯的效果。說明綜合心理治療的遠期降壓療效和降壓藥物相同,且無任何副作用,值得在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中推廣。常用的生物反饋裝置有:肌電反饋儀、腦電反饋儀、面板溫度反饋儀、皮電反饋儀、血壓和脈搏反饋儀等。
研究表明心理治療對高血壓病有廣闊的前景。主要方法有我國的靜氣功,印度的瑜伽,以及日本的禪道,以及各種心理放鬆訓練。目的是通過主觀的意念支配,有意識的使自身生理過程處於副交感神經活動佔優勢的狀態,而抑制交感腎上腺系統的 過度興奮。太極拳則是一種動作緩慢,活動柔和,動中有靜和肌肉放鬆的全身運動。通過鍛鍊,達到全身鬆弛作用。孫樹印等(1999)通過採用上述干預措施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結果顯示,干預組降壓總有效率31/40(77.5%),明顯高於對照組5/40(12.5%)。中醫經典《內經》倡導: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十分重視人和自然環境的 協調統一,人和社會的協調統一,人自身的身心的協調,主張通過生活習慣的改變增強體質,消除疾病的發生因素。強調通過排除內心的雜念而使精神內守,主要是通過心理情緒的調節,來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消除高血壓病人的體內陽有餘而陰不足的疾病狀態,就是抑制交感神經興奮,使血壓平穩,下降。因此建立在中醫理論基礎上的中藥也有促進這種狀態恢復正常的很好效果。生物反饋療法;鍛鍊療法;飲食療法。一個經過長期訓練能善於把握自己的心態控制自己情感的患者,再加上藥物治療是可能防止高血壓危象的發生。心理放鬆促使血壓下降,是在於能夠改善人體神經內分泌功能的基礎上發生的。是一種調動人體自身力量,調整和恢復正常生理功能的積極過程,因此是治本的措施,其優點是藥物所不具備的。早期剛發現的 高血壓病患者就有可能治癒。
針對高血壓病患者心理方面的問題進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使其保持情緒穩定及輕鬆愉快的心態,提高心理素質,改變不良的心理狀態,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睡眠,勞逸結合,適當運動,飲食結構合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因此“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態平衡。”也是適合高血壓病人的養生祕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