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治醫師 明曉鋒

  牽拉肘,也稱橈骨小頭半脫位,是兒童常見的骨科損傷,多見於2~3歲兒童,最小的有2個月大的嬰兒,5歲以後少見,7歲以後罕見,60~65%為女孩,70%為左側牽拉肘。

  因為幼兒的橈骨頭還未發育像成人那樣的圓盤狀橈骨頭,環狀韌帶相對也比較薄弱,當前臂旋後時,橈骨頭前側突起,但橈骨頭外側、後側平緩,在強大的縱向(軸向)暴力的牽拉下,比如提拉幼兒手臂或用手臂引體向上時橈骨頭從環狀韌帶下方滑出,停止牽拉後,環狀韌帶嵌入橈骨頭和肱骨小頭之間,這就是牽拉肘的發病原因。

  大部分孩子的病史都有過被牽拉的情況,比如上臺階的時候家長用力向上牽拉手腕,或者早晚穿脫衣服的時候牽拉手臂等。傷後孩子會因疼痛而哭鬧,拒絕抬高患肢。大齡的患兒常以健側手託持患肘於輕度屈曲、前臂旋前位,並告知家長和醫生肘部疼痛,可以指出疼痛部位在前臂橈側(外側)上段,肘關節可以在前臂旋前位有一定的屈伸活動度,但達不到正常,主要是旋轉活動障礙,以旋後功能障礙為主,旋後時患兒明顯因疼痛而抗拒。小齡患兒常由家長抱進診室,患肢放在胸前,體格檢查難以合作。肘關節外形正常,無腫脹,面板無挫傷,無突出或明顯的畸形。

  兩種手法可以用來糾正牽拉肘。旋後法早已被作為經典的牽拉肘復位手法,也是普及最廣的方法,大部分醫生都會應用旋後手法,第二種是過度旋前手法。

  在一些研究表明,過度旋前手法首次復位成功的比例是95%,而旋後手法則為77%。

  採用旋後手法時,讓孩子坐在家長或監護人的大腿上面對著操作者。操作者用與患兒患肢相反的一隻手的四指扣住患兒的肘部,大拇指應壓在橈骨頭上向後,即患兒如果是右側牽拉肘,操作者就用左手扣住患兒右肘關節,另一隻手握住患兒的手或者前臂遠端,就是腕關節附近,在患兒的被動體位上,一般為肘關節的半伸直位或者伸直位進行前臂的旋後,達到極度的旋後位後被動屈曲肘關節即可復位。

  旋後屈曲肘關節直到感覺環狀韌帶移回至正常位置,環狀韌帶復位時操作者可以感覺或聽到輕微的咔噠聲。

  如果復位成功,孩子便不會疼痛並能在5-30分鐘內自如活動,包括碰觸高過頭頂的物體。

  復位肘關節可以首選過度旋前法或在旋後手法未能復位時再選擇過度旋前手法。同樣讓孩子在家長或監護人的大腿上,面對著操作者。握住患肢像握手那樣。用另一隻手握住患者的肘部。極度旋前患者手腕,韌帶復位時可以感覺或者聽到輕微的咔噠聲。

  如果復位成功,孩子便會不痛並能在5-30分鐘內自如活動,包括碰觸高過頭頂的物體。

  大多數的牽拉肘都能一次復位成功。如果初次復位失敗,可以再次嘗試復位或換一種復位手法。如果嘗試3-4次後仍無法復位,也就是說孩子多次復位後仍然不願意主動活動患肢的話,則應再次仔細檢查從肩膀至手指並予以行影像學檢查來排除骨折。

  牽拉肘成功復位後,很少需要護理。孩子可以很快恢復正常活動。然而,脫位可能再發生,大概有5%的機率,所以復位後一半在7~10天以內家長一定要避免牽拉孩子的手臂以及避免用手臂引體向上或者搖盪,包括穿脫衣服的時候,都要注意。有一些孩子會反覆脫位,有些一年會脫位多次,對於反覆脫位的孩子,復位後可用石膏託固定2~3周,有利於韌帶的修復加強。

  牽拉肘在幼兒很常見,復位牽拉肘是相對簡單無創的過程,完全可以在門診很快復位。所以牽拉孩子胳膊後,孩子胳膊不願意主動活動了,被動活動時疼痛哭鬧,很有可能就是造成牽拉肘了,即橈骨小頭半脫位,找到專業的醫生手法復位就可以了,不會遺留任何後遺症的,家長朋友們大可放心。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