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丸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觀察。
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系一原因未明的慢性結腸炎症,病變以潰瘍為主,其主要症狀在臨床上表現為:大便溏瀉,每日3-5次不等,重則便質粘凍,腹痛即瀉,瀉後痛減,有的黎明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完谷不化,腹部喜暖,瀉後則安,即常說的五更瀉,此病屬於中醫洩瀉病的範疇,雖不危急,但日損月耗,經年不愈,使人神疲乏力,精神萎糜,全身機能低下。
運用抗生素治療,症狀緩解,停用以後,復又復發,筆者臨床十餘年,運用四神丸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此病,取得了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供大家臨床參考運用,為更多的此類患者解除病痛。
(一)臨床資料:在本人治療60例,女性42例,男性18例,年齡30―70歲,病程70天至10年,大多患者常有一生便意即必須馬上入廁,而不能延時久憋,否則易出現排便失禁。
(二)治療方法:以扶正祛邪為原則,扶正即溫腎健脾;祛邪即利溼抑肝。方藥用四神丸合痛瀉要方加減,其組成及加減變化如下:
補骨脂15g、煨肉蔻15g、吳芋5g、五味子15g、炒白朮30g、白芍15g、陳皮10g、防風10g、甘草6g。
若見神疲乏力,口淡無味,四肢怠惰則加黨蔘25g,黃芪15g;若黎明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形寒肢冷,腹部喜暖加附子10g、炮姜5g;若伴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腹痛攻竄,每因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而發加柴胡10g,木香10g、香附10g;若大便粘凍帶血加槐花10g、地榆10g、馬齒莧10g。
(三)治療結果及療效評定:本組60例患者中,治癒54例(81%)其中3例症狀好轉,服藥十五劑後,因經濟拮据,停服中藥。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
病案舉例:王玉芬,女,60歲,於2008年9月自述大便不成形,每日5―10次,始發大便帶膿血量多,經多種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展轉治療二年餘,藥費逾千,後來我院肛腸科門診求治,經肛門鏡檢及指診檢查,未見異常。現大便溏洩,色白粘凍,重則膿血,排氣也有少量粘凍排出,痛苦異常,始發臍腹疼痛,一生便意即必須馬上入廁,不能延時久憋,裡急後重,身疲乏力,查舌質紅,苔微黃膩,脈弦無力,綜觀舌脈及主症。證屬:脾腎陽虛,肝鬱溼盛。方藥給予四神丸合痛瀉要方加黃連、木香、馬齒莧五劑,服藥後腹痛腹瀉大減,白色粘凍減少,一生便意也能延時久憋,病人大喜,繼給予上方加減十五付而症愈。
(四)討論: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以慢性居多,其起病緩慢,初起往往是腹瀉,每天可達5―8次,大便不成形,重則內有粘液和膿血,腹痛多呈痙攣性,常在左下腹,伴有裡急後重感,運用柳氮磺胺吡啶片有效。但時間長,複發率高,為了尋求根治療法,運用祖國中醫學理論,辯證論治。祖國醫學認為:暴瀉屬實,久瀉屬虛,無溼不成瀉。病因與六淫邪襲,飲食所傷,情志鬱結等有關。
脾虛溼勝,腎陽虛弱,肝鬱乘脾,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脾虛失運,水谷不化精微,溼濁內生,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混雜而下,而發為本病,腎陽虛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脾寒運化失職導致洩瀉;肝強脾弱,木鬱乘土,致脾虛腹瀉。臨床上往往此病有多種致病因素綜合所致,表現複雜。所以既要抓住脾腎虛弱的主要矛盾,又要兼顧溼盛木鬱的次要矛盾,即《內經》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四神丸以溫補腎陽為主。疼瀉要方以抑肝扶脾為副,兩者合用既扶正氣又祛邪氣,合用加減治療,共湊溫補脾腎,祛溼止瀉之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