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腦血管病是中風的主要原因,約85%的中風是缺血性的,動脈粥樣硬化是基礎,中風存活的患者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再發作和其他缺血性事件的發生。大的臨床隨機研究證據也顯示再次中風是非常有可能的。中風也是死亡的最主要的因素,10年的死亡率是79%,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初次中風發作27%,心血管病變26%。缺血性腦血管病也被認為是最有可能預防的疾病,估計80%的中風發作可以使用現代手段預防其發作,這些手段包括抗高血壓、降脂、抗栓以及外科及血管內治療等。
缺血性腦血管病主要臨床表現為TIA和腦梗死
前迴圈病變為單眼失明或黑朦、Horner綜合徵、單側肢體或偏側肢體無力、麻木、語言障礙、偏盲等是頸動脈系統缺血所表現出的症狀,其中單眼失明或黑朦、Horner綜合徵多提示病變位於眼動脈發出前。後迴圈病變為反覆發作性眩暈、一過性雙眼黑朦,發作性雙側或單側肢體麻木無力、口周麻木,共濟失調、眼球震顫、暈厥、傾倒發作,複視等症狀。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是導致卒中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佔卒中發生的10%-20%),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包括:
1、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及種族。
2、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菸、炎症及慢性感染。
對其治療是多年來受全球關注的熱點。傳統治療方法是內科保守治療,但是十幾年前的幾個隨機化對照研究顯示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在預防卒中的發生方面優於保守治療,奠定了CEA作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標準治療方案的地位。
雖然CEA能夠有效預防頸動脈狹窄引發的的卒中,但是畢竟作為需全麻下進行的較大手術,這一方法也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比如患者的年齡、心肝腎功能等等,在所有的CEA研究中,都剔除了類似這樣的高危患者。
顱內動脈狹窄是導致中風再發作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顱內動脈狹窄的原因還不是非常清楚,顱內動脈狹窄患者的手術治療主要是顱內外搭橋手術(EC/IC)。近年來發展的血管內治療技術為顱內動脈狹窄開闢了新的治療方法,即顱內血管支架植入血管成形術,由經驗豐富的的醫師實施的血管成形術可以有效地預防中風再發作。
所以一旦發生上述症狀,因及時到有條件的醫院進行TCD、頸動脈超聲、CT、MRI檢查,如果發現存在血管狹窄,因進一步進行全腦血管造影檢查確診,待確診後應針對狹窄血管狹窄程度結合臨床症狀進行血管支架成形術或者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而不能一味的消極的輸液保守治療,延誤治療時機。
總之,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預防和治療是目前神經科學的一個熱點,在很多方面都處於探討過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來規範這一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的方法,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提高人民的生存質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