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科 副主任醫師 於勇勤

一、膝前區痛是關節疼痛最常見現象,主要來自髕股關節、膝前其他結構,全身性或全關節病變也可以引起疼痛,以下介紹幾種最常見的膝痛病症:

  1、髕骨軟骨軟化症

髕骨軟骨軟化症又稱髕骨軟化症,是一種髕骨軟骨面與其相應的股骨髁面的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病因目前尚無定論,一般認為有內分泌學說,軟骨營養障礙學說,軟骨溶解學說及創傷學說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關節力學的異常,稱為生物力學原因,二類是疾病,年齡和醫源性感染稱為生物學因素,髕骨軟骨與其它關節軟骨類似,只是髕骨軟骨最厚可達6-7mm承受壓力大,創傷及勞損機會大,因而髕骨軟化發病率遠遠高於其它關節。

勤髕骨軟化可分四期:一期,軟化為主,軟骨失去正常的光澤,淺表凹凸不平,侷限性軟化(直徑不超過1-2cm)腫脹或纖維化。二期,裂變為主,裂隙或少或多,或深或淺,深可達軟骨下骨,伴有明顯纖維變。三期,潰瘍為主,軟骨糜爛、碎裂、剝脫,以致骨質裸露。四期,軟骨變薄而不整齊,骨質暴露較多,軟骨下骨板硬化,骨贅形成關節間隙變窄,多見於中老年人,即骨性關節炎或退行性關節病。

  臨床表現:

此病多發生於青少年以前,一般都有典型的膝關節蹲位一次受傷,或反覆勞損史,易患因素為:韌帶鬆弛者,體型肥胖者工作時體位固定,久坐屈膝不動者及運動員等,女性多於男性,發病時只感膝部痠軟無力,瀰漫性不適逐漸加重,髕骨後方疼痛,上下樓明顯,休息後消失,活動量過大過猛疼痛加重,尤其半蹲位明顯,膝關節打軟及不穩感,有欲跪倒的感覺。關節活動不靈活,有僵硬滯澀感,膝關節可出現假交鎖,病人自覺“卡住”感覺,伴有響聲此為軟骨面不平所致,半蹲痛為本病的主要體徵。

  X線檢查:

1、早期普通X線片顯示正常,晚期可顯示關節間隙狹窄軟骨硬化囊樣變,骨質增生,關節鏡檢查,可以明確診斷,化驗正常診斷1、髕骨後疼痛,活動加重,下樓更重。

  2、磨髕試驗,單足半蹲試驗陰性。

  3、X線有相應表現,膝關節鏡可以看清髕骨軟骨的改變。與半月板撕裂,髕下脂肪墊炎,滑膜皺襞綜合徵鑑別。

  治療症狀不明顯者,應適當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長期屈膝半蹲位工作。簡單可以做一些家庭理療、熱療,紅外線磁療,頻譜治療推拿,嚴重者須正規治療,口服一些消炎止痛藥,中藥湯劑,西醫一般主要關節腔內注射,封閉治療,容易損傷關節腔。嚴重者配合火針,溫銀針治療,達到徹底痊癒。

  2、髕韌帶損傷

髕韌帶損傷在臨床上多見,來就診者多為慢性,主要由於在突然猛力伴腿,急劇收縮股四頭肌時多容易損傷髕韌帶,或受到外力強制屈曲膝關節也容易損傷;拉傷後髕韌帶在脛骨粗隆附著點處都有部分纖維撕脫或撕裂,而致慢性的少量出血,區域性代謝受阻,與周圍組織粘連,引起頑固性慢性疼痛,臨床表現,髕韌帶附著點,脛骨粗隆處疼痛及壓痛,膝關節不易伸直,下樓困難,診斷一般有外傷史,髕韌帶附著點,脛骨粗隆有疼痛和壓痛,治療可以理療,按摩、熱敷、區域性注射,琥珀膏外貼。

  3、髕下脂肪墊損傷

髕下脂肪墊損傷又稱:髕下脂肪墊炎,Hoffa痛,是一種髕下脂肪墊的無菌性炎症反應,可以累及相關的滑膜肌腱,髕下脂肪墊具有襯墊和潤滑關節的作用,防止關節面的摩擦,當脂肪墊受到某種因素刺激造成急慢性損傷,均可產生無菌性炎症、出血、滲出增生、肥大、硬化、纖維變性或粘連,刺激皮神經而致疼痛,造成脂肪墊損傷的主要原因:

(1)創傷,主要以摔倒,跌倒等;

(2)勞損,屈伸活動對區域性韌帶反覆牽拉和擠壓等,如運動員,三輪工人,搬運工人等;

(3)關節炎症,如滑膜炎,婦女經前水瀦留,半月板損傷;

(4)膝反張畸形,長期導致纖維變。

  臨床表現:

此病多見於女性,中青年人,經常下蹲和步行者登山運動員居多,膝前下方痠痛乏力,膝伸直或用力對疼痛加重。疼痛位髕下後方及其兩側,有時可放射到月國 窩,甚至沿小腿後側到足跟,關節活動一般無明顯障礙,踢腿、跳躍、跑步,勞累後症狀加重,休息後症狀減輕,充分伸膝時疼痛加重,稍微屈膝減輕,穿半高跟鞋減輕,與健側相比脂肪墊肥厚,雙膝眼飽滿。

  診斷:

1、常見於中青年,經常外出、步行、下蹲或有膝部外傷,勞損受寒史;

  2、膝部痠痛無力,勞累後加重,雙膝跟腫脹隆起,過度伸直時疼痛加重,可放射至關節周圍及小腿;

  3、髕骨下壓痛明顯,少數可出現嵌頓、卡阻現象、X線髕下脂肪墊有混濁現象。

  治療:

1、增強股四頭肌力量練習,穿半高跟鞋,預防膝反張,防止本病;

2、可理療,中藥薰洗、熱敷、鍼灸、推拿等方法治療,以減輕病情;

  3、區域性疼點注射或口服消炎鎮痛藥物;

  4、琥珀膏外用可直接消除區域性炎症,嚴重者配合溫銀針,2個療程治癒。

  4、膝內側副韌帶損傷

膝內側副韌帶損傷多見於足球、摔跤、籃球、跳躍動作的運動等,膝關節伸直位或屈曲位的外翻損傷,尤其是膝屈曲30°-50°,小腿突然外展外旋,或足及小腿固定於地面,而大腿突然內收內旋,可造成膝內側副韌帶損傷,損傷後如未及時正確治療(腱未完全斷裂者多見),而形成慢性疼痛,久之形成粘連,瘢痕增生。

  臨床表現:

1)急性損傷,一般表現為膝關節急性疼痛,內側明顯腫脹,皮下瘀血及活動受限;

(2)慢性損傷,膝部內側疼痛,活動加重,將患腿完全伸直時受限,走路跛行,嚴重時不能走路,下蹲也困難,在股骨內側髁或脛骨內側髁有可摸到小的皮下結節。

  診斷:急性損傷有外傷史,區域性疼痛,腫脹,功能受限,皮下瘀血,重者不能行走,關節失穩,關節內有淤血者滑髕試驗陽性;完全斷裂者,關節過度外翻,區域性可捫得凹陷缺損,X線示內側關節間隙增寬。

  慢性疼痛者,都有輕重不同的外傷史,常以小腿外翻扭傷多見,在股骨內髁和脛骨內髁可找到明顯的壓痛,內側副韌帶分離試驗陽性。

  5、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系由於老年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關節軟骨的非炎症性退行性改變,並在關節邊緣有骨贅形成,臨床可產生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症狀。常用同義詞很多,如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病,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變形性關節炎。

  病因病理:骨性關節炎主要是軟骨隨著年齡增長磨損程度而發生退化的一種病理改變,其正原因不清,但可以肯定,衰老是致病的因素之一,傳統上,又將本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骨關節病係指隨年齡老化而不和其他疾病相關的關節病變;繼發性骨關節炎則由損傷、炎症、遺傳及代謝內分泌等疾病所引起,其病理變化如下:

(1)軟骨漸漸失去潤滑性,發亮如玻璃樣的本質,變得乾燥、粗糙、不光滑、缺少彈性、呈黃色;

(2)骨質改變:軟骨邊緣處出現骨贅新生物,軟骨下骨髓內骨質增生,而關節軟骨下骨質內囊腫形成是本病的一大特點;

(3)滑膜的改變:滑膜增生形成多發,重疊等。

  臨床表現:

(1)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

(2)好發部位 受累關節好發於負重活動多的關節,如髕踝關節等,但以膝關節為多見;

(3)關節疼痛:

①始動痛,由靜止變化體位時痛,也稱膠滯現象;

②負重痛;

③無活動痛;

④夜間痛,休息痛,如果活動過多,天氣變化,情緒影響可使疼痛加重;

  (4)關節腫脹,可為關節積液,也可為軟組織變性增生,骨質增生成三者並存,腫脹分三度,略比健肌側脹為輕度,腫脹組織與髕骨相平為中度,多於髕骨為重度;

  (5)畸形:膝內翻多見,也可有小腿內旋,髕增大,肌肉萎縮;

  (6)關節活動障礙,活動時有各種不同的響聲,如吱嘎聲,摩擦聲,關節僵硬,關節不穩。

  輔助檢查

(1)三大常規,血沉、粘蛋白、類風溼因子均無異常發現;

(2)X線檢查:X線片顯示該病早期僅有軟骨退行性改變,在標準X線片上,成人膝關節間隙為4mm,小於3mm為狹窄,60歲以上的正常人,關節間隙為3mm,小於2mm為狹窄,個別人可關節間隙消失,關節邊緣(即軟骨邊緣)及軟組織止點可有骨贅形成,或見關節內遊離體骨質疏鬆,骨端肥大,軟組織腫脹陰影等,但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板硬化和骨贅形成是骨性關節炎的基本特徵。

  診斷:

(1)多見於中老年;

(2)多累及負重關節,如髖,膝、脊柱等;

(3)受累關節隱痛,初期活動,勞累後加重,休息後減輕,進而持續疼痛,伴關節僵硬,活動後見好轉,後期關節腫脹增大,運動受限,畸形但無強直;

(4)後期X線片中示有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有囊性變和骨質硬化,關節邊緣有骨刺骨贅形成,骨贅脫落入關節腔形成遊離體。

  治療

(1)休息 勞逸結合,適當休息,讓病人在病情允許範圍內活動,不可過度負重,受涼受潮,避免久坐,尤其不宜長久屈膝小於90°囑病人減肥,以減輕負重;

  (2)功能鍛鍊,以主動不負重活動為主,先作增強肌力練習,再逐漸練習增加關節活動;

  (3)理療:可解除疼痛和肌肉痙攣,有助於改善血液迴圈,減輕腫脹,可用熱敷,最好是溼熱敷,熱氣浴,溫泉浴也可奏效。

  應當注意,急性期關節紅、腫、熱痛者,不能熱敷,熱療。高血壓、心臟病要慎用,夏天氣溫高時更要注意。

  (4)消炎止痛藥的應用,常用的內消炎痛,複方阿司匹林,保泰鬆。近年來常用布洛芬,非普拉宗,荼普片,芬必得,扶他林等。

  6、女性特殊的膝關節痛

(1)矮胖婦女痛性脂肪膝,又稱脂膜炎,纖維脂肪綜合徵,脂肪壓痛綜合症或非關節性風溼病。常見於絕經期後的婦女,也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最小發病年齡為13歲,該病的病因病理尚不明確,可能與內分泌有關,如絕經期,甲狀腺功能低下,應用激素等後。

  病人多肥胖,患肢脂肪臃腫,以兩側脛骨內髁的前內側為好發部位,可見到觸痛性脂肪墊,其他部位的脂肪與軟組織也可發生觸痛。

  (2)月經前水瀦留綜合徵,主要位於膝前區髕骨下脂肪墊,也常表現疼痛模糊,廣泛,定位不準,其特點是女性經前期7-14d,雙側髕下脂肪墊腫脹疼痛,每日重複1次,腫脹引起脂肪墊內神經叢受到擠壓而脹痛,繼發改變為脂肪墊肥大,纖維化和滲出等。

  病期較長,週期性反覆發作,時重時輕,雙側膝痛,常為深部疼痛或膝前痛,休息後則緩解,膝完全伸直時疼痛加重,稍屈膝消失,穿高跟鞋可緩解。

  預防治療,加強股四頭肌鍛鍊,間斷穿高跟鞋。

  二、髕骨軟骨軟化症的預防

1、積極參加氣功,太極拳等傳統體育鍛煉,以提高整體素質。這對中老年人顯得尢為重要。

  2、加強肌力訓練。除加強股四頭肌力量練習外,還應增強下肢後側肌群力量和腰臀部肌力量的練習,以增強膝關節的穩固性和提高膝關節的活動能力。

  3、對運動員而言,針對不同年齡,專案,技術能力,訓練水平和身體素質等情況,合理安排訓練計劃,使訓練儘量科學化,防止單一的膝屈伸過度活動,對於體力勞動者而方,不付力所不及的重體力勞動,尤其是在已有膝關節痠軟疼痛情況下,更應法意勞動強度。

  4、加強自我保護和醫務監督,並積極地對傷病進行治療,運動或勞動前應做各關節的準備活動,以提高關節的靈活性,運動或勞動後應積極進行放鬆活動,可進自我按摩或接受保健醫師按摩。應用護膝以對膝關節進行保護。

  5、清心寡慾,節制房事,以防肝腎虛損,導致膝關節的力量下降,而易於損傷。

  本病的預防原則也適合於其他膝痛症,如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髕下脂肪墊損傷,膝關節骨關節炎症。

  三、髕骨軟骨軟化症的預防,膝關節骨關節炎的運動療法如何進行?

  對本病的運動療法,有學者認為,原有的立式體育療法不符合生物力學的觀點,並提出一種臥式順重力體育療法;患者仰臥床上,雙下肢屈髖屈膝,左右膝關節向上作伸屈活動,輪流交換,就像踩自行車一樣,也有點像雜技演員蹬壇的蹬技,屈曲時足跟儘量靠近臀部,伸直時膝儘量用力伸直。要點是屈曲足不要放在床上,左膝伸時右足應懸空靠臀部。伸直時足心向上,大腿用力,不要向前蹬(運動速度宜慢一點,最好踝關節向上鉤一點,在伸直時感到下肢後側拉得較緊,有酸脹感,也就是中醫所謂的“得氣感”)。每日1-2次,每次治療不以時間為準,而以雙膝伸屈次數為準。患者根據自己情況掌握,總的原則是從少到多,保證質量。同時每次治療時雙膝伸屈次數必須逐日增加,1-3個月內見效。

  本法有如下優點:

1、仰臥床上,膝關節無負重,壓力相對減輕,與膝關節有關的肌肉和韌帶在不負重的狀態下作範圍較大的有力而安全的運動。

2、膝屈曲時,小腿順乎重力下落,活動角度大,關節軟骨受力相對均勻。

3、伸直時膝為逆重力上抬,可增強股四頭肌的肌力,該肌力量的加強對膝關節有極重要的作用,老年患者不妨一試。

  四、為什麼對膝關節骨關節炎提出積極預防?

  首先,本病大多數是可以預防的。反覆發作的膝痛症是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早期訊號,這時就要引起高度重視,進行積極的治療,最常引起膝痛症的疾病是髕骨軟骨軟化症,髕下脂肪墊損傷,膝關節內側及外側副韌帶損傷等。這些疾病通常反映了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已經出了毛病,積極治療這些疾病,對膝關節骨關節炎的預防均有重要作用。“腰膝痠軟”等所謂的“腎虧”表現,是腰膝骨質增生的更早期的訊號,此時進行“補腎”治療,節制“房事”,積極的體育運動等措施,就可以延緩腰膝骨質增生的發生。

  膝關節骨炎節炎的預防措施可參考髕骨軟骨軟化症的預防措施進行。

  五、為什麼對膝關節骨關節炎提倡早期治療?

  本病的發生,有著漫長的膝痛反覆發作史,當問及病友“為什麼不早治”時,回答常是“可以忍受”,“希望能拖好”之類的話。其中有一部分是雙膝痛症的不重視,有一部分則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其實,任何疾病都應該及早治療,經濟上越困難要找信譽好的地方治療。在診療中看到不少的病友,錢花了許多,而病卻錯過了治療的最好時機,延長了康復的時間,有人曾作過調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55歲以上人群中的發病率是44%-70%。而患者中10%的人功能受到限制,這部分功能受限的在發病20-25年後成為殘疾者,最後不得不靠手術來解決問題。因此本病的預防和早期治療,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六、膝關節骨質增生患者鍛鍊應注意什麼?

  嚴重的膝關節骨質增生會造成關節的功能障礙,當活動量過大時,還可誘發急性創傷性滑膜炎,所以患了膝關節骨質增生症後,在做膝關節鍛鍊應注意以下幾點:

  1、防止做大運動量的鍛鍊,如跑步、跳高、跳遠,可做半小時的室處散步。

  2、堅持做股四頭肌(大腿前面肌肉)主動收縮,每天4-5次,每次10-20下。

  3、仰臥屈膝屈髖做蹬自行車樣動作,每天2-3次,每次50下。

  4、不負重做下蹲和起立運動,連續30-50下,每天2-3次。

  5、切忌做膝關節的半屈位旋轉動作,防止半板損傷。

  七、膝關節骨質增生的保健膝關節骨質增生如何治療?

  膝關節增生往往治療時間長,效果慢,平時的養護比藥物治療更重要,首先平時應注意患者的休息,不宜過度負重、久坐、久站、應在醫生指導下,循序漸進鍛鍊,膝關節維持一定活動,可預防肌肉萎縮,控制病情發展。關節疼痛,腫脹可使用琥珀軟堅膏外貼,它有較強滲透功能,藥物迅速達到疼痛部位,能快速消除增生引起的關節腫脹,疼痛,僵硬,其良好的軟堅散結功能,可有效軟化骨刺,控制增生。

  八、膝關節骨質增生症狀應做哪些醫療體操?

  1、站位,意守丹田片刻。兩足併攏,彎腰以兩手按扶於兩膝,勞宮穴正對血海穴,意在兩手勞宮穴。兩膝同時用力使膝關節向後挺直從屈曲位變為伸挺直位,同時呼氣,然後復原,吸氣,重複8次。

  2、姿勢同(1),兩手扶膝使膝關節順時針方向為轉一週(呼氣),再逆時針方向旋轉一週(呼氣)。然後兩膝開啟,分別從內向外旋轉一週(吸氣),再從外向內旋轉一週(呼氣)。重複8次。

  3、坐位,意守丹田片刻,引丹田氣至湧泉,利用肌肉收縮力使小腿伸直,同時吸氣。然後利用下肢重力,使膝關節屈曲,同時呼氣,重複8次。最後引氣回丹田穴。

  4、仰臥位,意守丹田片刻,然後兩手置於體側,全身放鬆。利用肌肉收縮力使下肢直腿抬高,同時吸氣。復原時呼氣。重複8次,然後仰臥位,下肢按騎自行車動作反覆做16次,自然呼吸。

  九、怎麼保護膝關節?

  根據膝關節骨質增生髮生的因素,應有針對性地做好以下預防工作:

  1、避免膝關節過度活動及勞損,特別是雙下肢劇烈運動者(如舞蹈演員、運動員、搬運工等)更要注意勞逸結合,防止因過度用力造成組織損傷,否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容易出現骨質增生現象。

  2、膝關節出現骨折時,要及時去醫院診治,儘可能使骨折端達到解剖復位的要求。如果復位不滿意,應及時採取手術治療。

  3、過於肥胖者,要適當控制飲食,注意調整飲食結構,減少熱量的攝入,將體重控制在適當的範圍之內,減輕關節上的壓力和磨損程度。

  4、老年人可以適當補充鈣質、維生素D等與骨代謝關節密切的藥物,同時從事適度的體育鍛煉,以減慢骨組織的衰老和退行性改變程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