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科 主任醫師 劉天驥

  中醫將類風溼性關節炎統屬於“痺病”範疇,“痺”即閉阻不通之意。中醫理論認為風,寒、溼、熱、毒、勞傷、產後及七情失調均為RA發病的誘因。而“正氣存內,邪不可幹”,RA發病主要內因是肝腎不足或勞累過度耗損正氣,致素體正氣虧虛,正氣既虛外邪易入侵,復感風寒溼,氣血痺阻不行,關節閉澀,或風、寒、溼、熱之邪留滯筋骨關節,久之損傷肝腎陰血,筋骨失養,故見關節腫痛、僵硬、屈伸不利、活動障礙、筋攣肉卷。即為痺症。本病正虛邪實反覆演化,病邪纏綿,邪毒相搏,又致病型複雜,表現變化多端,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中醫通常將類風溼性關節炎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行痺:屬風氣盛者,肢體關節疼痛,遊走不定,多見於腕、肘、踝、膝等關節,屈伸不利,或伴有惡、寒、發熱等表現,舌苔薄白,脈浮。

  痛痺:屬寒氣盛者;肢節關節疼痛較劇,疼有定處痛如椎刺,得熱則減,遇寒則劇,關節屈伸不利,區域性有冷感,苔白脈弦緊。

  著痺:屬溼氣盛者;肢體關節疼痛以重者麻木為主,病有定處,甚則關節腫脹,手足笨重,活動不便,舌苔白膩,脈象濡緩。

  以上三種可合稱“寒痺”,均有關節疼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遷延日久,可致肢體拘急,甚至關節腫大。由於人體素質不同,所感染風、寒、溼、熱各有偏盛,因而又分為行痺、痛痺和著痺。

  熱痺:關節紅腫熱痛,甚則痛不可近,得冷則舒,活動受限並多兼有發熱口渴,多汗、煩躁、舌苔黃躁,脈滑數。

  臨床治療醫生可隨證投以滋補肝腎,補氣養血,祛風散寒,化溼清熱,逐痰消瘀,通絡止痛等藥組方而治。

  RA在臨床上一般可分為活動期和緩解期

  活動期:活動期主要是邪實,以風、寒、溼、熱為主,病位在表,本期多屬溼熱痺範疇,臨床表現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功能活動受限,舌苔黃燥或黃膩,脈象濡數或滑數,乃風溼與熱相搏,流注關節阻於經絡,氣血執行不暢而致。屬溼熱之證,熱痺之病因以溼熱為源,風寒為兼,臨床表現有偏熱偏溼之異,亦可兼見寒象而呈寒熱錯雜證,且熱邪易傷陰,故熱痺常有陰虛見證。因此,熱痺可分為熱盛(毒熱)型、溼盛型、陰虛型及兼寒型等不同證型。

  熱痺治法,應施以清熱利溼、疏風通絡、活血舒筋止疼法。

  當類風溼病人有衛陽不固,痺邪阻絡症:發熱,惡風,畏寒,汗出,晨僵明顯,周身關節疼痛劇烈,甚則骨骱屈曲不利,遇冷則痛甚,得熱則可安,舌淡,苔薄,脈浮緊或沉緊。應予祛寒除溼,和營通絡治法,用防己黃芪湯和防風湯加減:防己、防風各10克、黃芪15克、白朮10克、秦艽10克、羌獨活各10克、桂枝10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生薑2片、大棗5枚。加減:陽虛寒盛加附子,溫通十二經脈;溼盛者白朮調換蒼朮、川樸。一般經過階段治療,若療效不佳,不易久服,因祛風燥溼之劑耗傷陰液,使病邪轉入裡。

  類風溼關節炎病人有邪鬱而壅,溼熱痺阻症時:惡風,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得涼則痛減,關節活動受限,手不能握,足難以履步,骨骱灼熱,腫脹、疼痛、重著感,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飲,小便黃赤,大便不爽或不實,苔膩或黃膩,舌質偏紅,脈數。取清熱除溼,宣痺通絡法,用宣痺湯合三妙散加減:防己10克,蠶砂10克,苡仁30克,連翹15克,蒼朮15克、赤小豆30克、滑石30克、焦山梔15克、黃柏10克,淮牛膝30克。加減:關節腫痛甚者加忍冬藤、木瓜、桑枝等,使清熱利溼、活絡通痺之功力更專;熱毒盛者加地丁草、蒲公英、忍冬藤花;熱盛者加石膏,寒水石;溼濁甚者加蓽Z、土茯苓;熱灼傷陰合元參、生地、去滑石、赤小豆。

  緩解期,臨床以正虛為主或正虛邪戀,病位在裡,可見病人病情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病情日益加重,以致虛實互見,寒熱錯雜,辨證用藥較為複雜困難。治療應視正邪虛實情況,臨證靈活應用益肝腎、補氣血、活血化瘀、祛痰通絡為法。

  緩解期仍應堅持中藥或中成藥的辨證施治,調整體內的陰陽氣血、清洩餘邪,以延長穩定期,減少病情的反覆發作。通常選用一種扶正固本之劑加一種祛風溼製劑,如偏於肝腎陰虛者,予益腎合劑或乙癸煎加益腎蠲痺丸或腰痛片或杜仲壯骨丸等;偏於氣血兩虛者,可選用歸芪沖劑或正得康;偏於真陽或腎精不足者,可用養真煎、益腎合劑、左歸丸加風溼靈膠囊;偏於脾虛溼(熱)重者,可用健脾丸、茯苓山藥粥加g薟草丸;偏於下焦溼熱者,可用三妙湯、知柏地黃丸等;偏於肺胃不固、易反覆感冒,可用玉屏風散;至於關節強直、腫大、畸變者,屬肝腎不足、痰瘀互結,予滋補肝腎之品加蠍蜈膠囊或桃紅四物湯加穿山甲等。

  此外,前輩遺留下來的或民間廣泛流傳的部分治痺要藥如雷公藤(包括昆明山海棠)、清風藤、馬錢子、烏藥等,尚需進一步挖掘,以突出療效,減少毒副作用。

  當關節炎病人有肝腎同病,氣血兩損症:形體消瘦,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骨節煩痛,僵硬活動受限,筋脈拘急,常伴有腰膝痠軟無力、眩暈、心悸、氣短、指甲淡白,脈細弱,苔薄,舌淡無華,或舌淡紅。用益肝腎、補氣血法,取十全大補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黨蔘15g、獨活10g、桑寄生30g、秦艽10g、防風10g、細辛5克、當歸10克、芍藥10克、川芎10克、地黃10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茯苓15克、黃芪15克、白朮10克、肉桂3克、甘草5克。加減:偏陰血虛者,咽乾耳鳴,失眠夢擾,盜汗,煩熱,顴紅,加左歸丸治之;偏陽虛者,面s白,浮腫,畏寒喜溫,手足不溫,加右歸丸治之;腫脹甚者加白芥子、皁角,外用皮硝;關節疼痛甚者,宜在老顴草、崗稔根、忍冬藤、虎仗、金雀根等中選擇應用。由於病錮日久,非草木之品所能奏效,參與血肉有情之物,如蘄蛇、烏梢蛇、白花蛇等外達肌膚,內走臟腑之截風要藥,及蟲蟻搜剔之類,皆可酌情選用。該症多見於晚期,以虛為主。扶正的目的是達邪,邪驅能使肢體關節功能得到改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