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骨性關節病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關節鏡技術的逐步普及滿足了該類患者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術前診斷及術中操作是解決膝關節疼痛的關鍵所在,但術後關節功能的恢復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所謂功能是指維持日常生活和進行工作、學習、勞動、社會活動等的必需的條件和能力。筆者觀察75例膝骨性關節病關節鏡術後病人的恢復情況,發現如果不結合積極合理的康復醫療,則不僅關節原有的傷病難以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而且往往術後合併關節粘連、僵硬、攣縮和肌萎縮等,有時甚至可加重原有的症狀和關節的功能障礙。因此有必要在此提出膝關節鏡術後幫助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幾種方法及注意要點,供同道參考。
1、術後肢體的護理
關節鏡術後患者應採取仰臥位,搬抬應輕抬輕放,以減少搬動時不必要的關節活動,小腿後方墊枕以抬高患肢, 注意枕頭勿堆積在N窩處,以免壓迫N窩處靜脈影響迴流;注意觀察患肢末梢血運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注意觀察整個下肢的腫脹情況,瞭解是否有靜脈迴流障礙,及時發現靜脈栓塞。術後7天之內膝關節以彈力繃帶外固定,以減少關節腫脹,根據關節腫脹情況適當縮短或延長彈力繃帶外固定的時間;囑患者不要自行取下彈力繃帶。因術後3天之內關節腫脹較重,術後第1天可儘量於床上二便,以後根據關節腫痛情況擇期下地。保證術後的傷口換藥,每日1次或隔日1次。
2、術後關節腫脹的處理
膝關節骨性關節病術中主要行滑膜皺襞的清理及剝脫關節軟骨面的刮除,合併半月板較大損傷的病人會施行半月板切除術。有的病人因滑膜皺襞肥厚、粘連廣泛,或類風溼性關節炎滑膜病變較重,術中做大面積的清理,相應滑膜皺襞血管出血造成關節腫脹。術後3天如關節腫脹仍十分明顯,甚至皮色發亮,浮髕試驗陽性,關節脹痛感,腫脹沒有消退趨勢者,可考慮行關節腔穿刺,抽吸關節內積液,並繼續用彈力繃帶加壓包紮。數日後可再行穿刺,一般2次穿刺後腫脹基本上可得到控制。抽吸後應保持患肢抬高位3-5天,不進行膝關節屈曲鍛練。
3、術後按摩手法的靈活運用
關節功能障礙為術後常見的問題,許多患者因術前疼痛不能做膝關節的屈伸功能鍛鍊,因此給術後練功帶來一定的困難,關節囊的緊張、韌帶肌肉的攣縮是練功的最大障礙。因此術後功能障礙的解決,尤其屈膝功能的恢復,是決定手術效果優劣的關鍵。在自身鍛鍊的同時,配合醫生有目的的手法幫助,可以解決膝關節功能障礙的大部分問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