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是發達地區50歲以上常見的致盲眼病。隨著社會的老齡化,發病率增高,確切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黃斑長期的光損傷、遺傳、代謝、營養、環境影響等因素有關。分為兩型:
1. 乾性(萎縮性、非新生血管性)
臨床表現起病緩慢,視力不知不覺減退,視物變形,雙眼程度相近。主要是視網膜色素上皮層、Bruch膜、脈絡膜毛細血管等各層逐漸萎縮變性。早期眼底後級部出現大小不一的黃白色類園型玻璃膜疣,可融合,色素上皮增生或萎縮,進一步表現為色素脫失、紊亂或呈地圖樣畏縮區。
2. 溼性(滲出性、新生血管性)
臨床表現為突然視力下降,視物變形或出現中央暗點。另一眼可在較長時間後才出現症狀。原因是玻璃膜疣等引起的
bruch膜損害,誘發脈絡膜的毛細血管向外層長出新生血管即CNV,新生血管伴有成纖維細胞增生,可破壞脈絡膜毛細血管、bruch膜、色素上皮細胞和光感受器細胞,引起嚴重的視力喪失。
眼底表現為後極部視網膜下灰黃色CNV,伴暗紅色視網膜下出血,出血常掩蓋CNV,病灶小的不足1視盤直徑,較大的出血遍及後極部。中心視力完全喪失。
【治療】
乾性 無治療意義。
滲出性治療
1、鐳射 位於距黃斑中心凹500μm外新生血管膜可行鐳射凝固,防止繼續發展,但可復發。
2、手術 近年報道採用玻璃體手術取出視網膜下新生血管膜(CNV)但術後視力未能改善,且手術併發症明顯增加。
3、 光動力療法利用與CNV內皮細胞特異結合,受光照啟用光敏劑,產生光氧化反應,殺傷內皮細胞,從而達到破壞CNV作用。
4、經瞳孔溫熱療法用810nm鐳射,封閉脈絡膜新生血管膜。PDT ,TTT是目前治療研究的熱點,療效尚在觀察中。
黃斑部玻璃膜疣
乾性黃斑變性
滲出性黃斑變性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