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裡,我們常常能夠碰到這樣一類病人,他們當中絕大多數是以進食後出現燒心、返酸、胸骨後疼痛等症狀入院就診,還有一少部分人表現為咽喉痛、哮喘、心絞痛等,但是這些病人無一例外的都被診斷為“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呢?帶著這個疑問,讓我們來仔細的認識一下它。
說到食管裂孔疝,我們首先應該認識一下什麼叫食管裂孔,以及疝形成的原因。眾所周知,人的生存需要呼吸,而呼吸的完成少不了肌肉的參與。在人體的胸腔與腹腔之間有一塊重要的肌肉,隨著它的收縮和放鬆,就能完成一個完整的呼吸動作,我們在解剖學上稱它為“橫膈”,也叫做膈肌。在它的中央有一個“裂孔”,由於食管要穿過此裂孔下行與胃連線,因此被稱為“食管裂孔”。而疝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在腹腔內壓力增大或者食管裂孔周圍結構過於鬆弛的情況下,腹腔內的臟器(大多情況下是胃)就可以通過食管裂孔進入胸腔,由此在醫學形成了“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的病因歸結起來主要有兩種,即先天性因素和後天性因素。先天性主要是幼年的患者存在先天發育障礙的因素,如食管周圍的膈肌腳發育不良,可以同時伴有短食管,從而形成較大的食管裂孔和裂孔周圍組織薄弱。後天性的主要由於膈食管筋膜、食管周圍韌帶的鬆弛和腹腔內壓力增高等因素誘發。隨著研究進一步開展,越來越多的學者更傾向於後天性的因素是致病的主要的原因。
一般臨床上食管裂孔疝主要分為四類,Ⅰ型又叫做滑動性食管裂孔上,在臨床上最常見,約佔所有食管裂孔疝的75%-90%。滑動性食管裂孔疝的食管長度是正常的,只是胃食管結合部及部分胃腔隨著擴大的食管裂孔疝進入胸腔,常在平臥時出現,站立時消失。Ⅱ型食管旁疝,食管旁疝:較少見,僅佔裂孔疝的5%~20%,表現為胃的一部分(胃體或胃竇)在食管左前方通過增寬鬆弛的裂孔進入胸腔,而胃食管結合部位置正常。Ⅲ型為混合型食管裂孔疝,是前兩型疝共同存在,具有前兩型疝的共同特點。Ⅳ巨大型食管裂孔疝,可以認為是Ⅱ、Ⅲ型繼續發展的結果。胃疝入胸腔的部分比較巨大,可以達到胃1/3以上,甚至是部分網膜、結腸和脾臟等其他臟器,危害最大,治療起來也更復雜,常常需要使用補片。
臨床上,食管裂孔疝患者的表現多種多樣,但是大部分患者還是主要以食管反流病的臨床表現為主,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燒心病。例如進食後出現胸骨後燒灼感、疼痛和返流,夜間平臥時多出現,以至於患者休息不好,苦不堪言;如果長期返流,可以造成食管痙攣和狹窄,甚至出現進食後吞嚥不暢等症狀。另外,疝囊於胃胸腔內嵌頓並形成梗阻,就可以導致肺功能下降、嵌頓器官的梗死和穿孔等情況。其他少見的症狀還包括膈肌腳受牽拉引起“心絞痛”症狀,返流刺激咽部攣縮造成“咽炎”;返流造成的“支氣管哮喘”等少見症狀。
如何診斷食管裂孔疝呢?
出現上述臨床表現只是證明可能存在食管裂孔疝,而它的確診卻需要輔助檢查的支援。一般來說,診斷食管裂孔疝主要包括病史、臨床表現、查體、影像學檢查(胃鏡、上消化道造影)、實驗室檢查(24小時食管PH檢查、食管下段壓力測試)等。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的聯合應用常常能夠將診斷符合率提高到70%以上,同時可以對食管粘膜的情況、食管的長度、食管的運動狀態、酸返流的情況、疝的大小、胃的運動和排空等做出準確的評估。從而為下一步治療奠定了基礎。
目前對於食管裂孔疝的治療
主要包括內科治療和外科治療兩大類。內科治療的主要治療原則主要是消除疝形成的因素,控制胃食管反流促進食管排空以及緩和或減少胃酸的分泌。因此治療的藥物主要包括抑酸藥、胃粘膜保護藥和促進胃動力藥。但是對於食管裂孔疝的患者,內科治療僅僅是治標不治本,僅能從症狀上緩解病人的痛苦,但是隨著食管裂孔疝的逐漸發展,最終還得走上外科治療的道路。
外科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恢復食管胃角、處理疝囊、修復擴大的食管裂孔、加強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張力和防止胃食管返流的發生。傳統的手術方式採用開放式的胸腹聯合手術,但是這種手術方式存在創傷大、手術視野受限、併發症多、術後恢復慢等缺點,已逐步被微創方式所取代。1991年Dallemagne和Geagea首先報道了採用腹腔鏡技術治療食管裂孔疝及抗反流的手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從此以後,腹腔鏡治療食管裂孔疝得到迅速推廣。腹腔鏡治療食管裂孔疝已被證明是安全、有效的手術方式,尤其是食管裂孔疝高發的老年人,腹腔鏡的創傷小,恢復快,疼痛少,耐受好等優點更能體現。而在手術分離解剖方面,腹腔鏡又具有術野暴露好,影象清晰,更適合做精確操作等優點。因此對於有手術指證的食管裂孔疝病人,腹腔鏡胃底摺疊術應該是首選的手術方式。
腹腔鏡食管裂孔疝修補術的手術適應症主要包括:
1、食管裂孔疝為Ⅰ型,合併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內科治療不佳者。
2、食管裂孔疝分為Ⅱ型、Ⅲ型、巨大食管裂孔疝患者。
3、合併有重度消化性食管炎、食管狹窄、出血、Barrett食管患者。手術的原則與開腹手術相同,即修補食管裂孔疝、切除疝囊以及建立抗返流屏障等。我們採用五孔法進行操作,最大戳孔(3個)10mm,最小(2個)只有5mm。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