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是常見的老年慢性關節疾病,其主要病變是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和繼發的骨質增生。
骨關節炎的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見。世界衛生組織統計,50歲以上人群中,骨關節炎的發病率為50%,55歲以上的人群中,發病率為80%。我國骨關節炎的發病情況約佔總人口的10%,為1億人左右。1990年,我國只有4000多萬骨關節炎患者,而2000年已達到8000萬,患者人數達到了1億多人,根據WHO預測,到2015年中國骨病患者將達到1.5億,中國將成為世界骨關節炎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
骨關節炎病理基礎和易患因素
骨關節炎的好發部位為負重關節如髖、膝、踝、足、脊柱等和常用關節如手部關節。
病理基礎:人體的一生都在損傷與修復的過程中度過,骨關節炎的特點是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和繼發的骨質增生。可以認為骨關節炎的發生與關節部位損傷與修復的失衡相關。根據不同的損傷形式,我們可以將骨關節炎大體分為原發性骨關節炎和繼發性骨關節炎兩大類。關節的損傷將誘發修復機制,但病態的修復將導致關節病的發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修復逐漸在與損傷的競賽中落敗,最終導致關節的衰老)
骨關節炎的易患因素包括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兩類:
不可控因素包括:
家族易患性:遺傳因素導致軟骨基質中的某些蛋白表達異常可能導致軟骨的早期退變,成為骨關節炎的誘因。
年齡因素:隨年齡增長的修復能力下降無可避免
性別因素:女性患病者絕經後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可能是導致發病率高的原因之一。
可控因素包括:
關節的過度使用
關節周圍的骨折或其它損傷
肥胖
肌力減弱或不平衡
骨關節炎臨床表現:
症狀:
疼痛:疼痛是該病的主要症狀,也是導致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特點為隱匿發作、持續鈍痛,多發生於活動以後,休息可以緩解。隨著病情進展,關節活動可因疼痛而受限,甚至休息時也可發生疼痛。睡眠時因關節周圍肌肉受損,對關節保護功能降低,不能和清醒時一樣限制引起疼痛的活動,患者可能疼醒。
關節僵硬和粘著感:晨僵提示滑膜炎的存在。但和類風溼關節炎不同,時間比較短暫,一般不超過30分鐘。粘著感指關節靜止一段時間後,開始活動時感到僵硬,如粘住一般,稍活動即可緩解。上述情況多見於老年人、下肢關節。
關節交鎖常見於伴發關節遊離體的骨關節炎。
其他症狀: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關節攣曲、不穩定、休息痛、負重時疼痛加重。
體徵:
關節腫脹:因區域性骨性肥大或滲出性滑膜炎引起,可伴區域性溫度增高、積液和滑膜肥厚,嚴重者可見關節畸形、半脫位等。
壓痛和被動痛:受累關節區域性可有壓痛,尤伴滑膜滲出時。有時雖無壓痛,但被動活動時可發生疼痛。
關節活動彈響(骨摩擦音):可能為軟骨缺失和關節欠光整所致。
活動受限:由於骨贅、軟骨喪失、關節周圍肌肉痙攣以及關節破壞,可導致關節活動受限。
X線特點
軟骨改變導致X線表現為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病變表現為囊性變、硬化和骨贅形成。遊離體的產生可能是軟骨剝脫或骨贅脫落的結果。
骨關節炎的治療:
一般療法:針對可控的危險因素,休息,固定,理療(無痛的功能鍛鍊),並不能阻止和逆轉病變過程,但可延緩推後手術治療的時間。
藥物治療:
#全身用藥:應用症狀改善藥物,用藥後可減輕關節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
i.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應用廣泛,其中COX-2抑制劑(減少了藥物的胃腸道副作用)
ii.使用軟骨保護劑:可緩解症狀,維持和恢復關節功能。如聚氨基葡萄糖
區域性用藥: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鈉。
保守治療僅能做到緩解症狀和延緩病程進展,並不可能逆轉關節結構性病變,就如同我們現在尚不能有返老還童的手段和藥物一樣。不切實際的誇大某種藥物的作用將患者產生誤導,過分依賴藥物治療將加重藥物副作用。
手術治療
關節鏡探查,關節清理:兼有診斷和治療的作用,針對早期輕度骨關節炎特別是伴有遊離體和侷限性軟骨損傷的患者有一定價值,對於中重度關節炎幫助不大。
截骨術:對輕度關節炎伴嚴重關節周圍畸形的患者,關節外截骨矯形術可以改善關節對位對線,減少異常應力傳導,延緩關節炎的程序。應用較為廣泛的是高位脛骨截骨治療膝內翻。
人工關節置換術:人工關節置換術可以說是本世紀骨科手術最偉大的突破之一。目前它已應用於治療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指間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等疾患,但以全人工髖關節及膝關節置換最為普遍。人工關節的設計及材質是生物力學專家、材料工程師及骨科醫師不斷努力的智慧結晶。它多由金屬和高密度的高分子材料,依照人體關節的構造、形狀和功能製作而成,金屬的種類,包括合金、鈷鉻合金及不鏽鋼等,而高分子材料是高密度耐磨損的聚乙烯或陶瓷。通俗而言,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將已磨損破壞的關節面切除,如同裝牙套一般,植入人工關節,使其恢復正常平滑的關節面。對於終末期骨關節炎的患者,人工關節置換是儲存關節功能,改善關節畸形,提高生活質量的必由之路。
小結:
老年人群很普遍,負重關節最常見。
疼痛僵硬加畸形,診斷依靠X線。
保守治療難逆轉,終末常需關節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