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治醫師 王駿飛

  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的總稱,包括腦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腦栓塞等,約佔全部腦卒中的70%。腦梗死是由於腦組織區域性供血動脈血流的突然減少或停止,造成該血管供血區的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腦組織壞死、軟化,並伴有相應部位的臨床症狀和體徵,如偏癱、失語等神經功能缺失的症候。

  臨床表現

  腦梗死好發者為50~60歲以上的人群,常有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風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菸、飲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約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驅症狀,表現為頭痛、頭暈、眩暈、短暫性肢體麻木、無力。起病一般較緩慢,患者多在安靜和睡眠中起病。多數患者症狀經幾小時甚至1~3天病情達到高峰。

  腦梗死發病後多數患者意識清醒,少數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識障礙,一般生命體徵無明顯改變。如果大腦半球較大面積梗死、缺血、水腫,可影響間腦和腦幹的功能,起病後不久出現意識障礙,甚至腦疝、死亡。如果發病後即有意識不清,要考慮椎-基底動脈系統腦梗死。

  1、主要臨床症狀:腦梗死的臨床症狀複雜,它與腦損害的部位、腦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嚴重程度、發病前有無其他疾病,以及有無合併其他重要臟器疾病等有關,輕者可以完全沒有症狀,即無症狀性腦梗死;也可以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肢體癱瘓或眩暈,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重者不僅可以有肢體癱瘓,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變影響大腦皮質,在腦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現為出現癲癇發作,以病後1天內發生率最高,而以癲癇為首發的腦血管病則少見。常見的症狀有:

  (1)主觀症狀:頭痛、頭昏、頭暈、眩暈、噁心嘔吐、運動性和(或)感覺性失語,甚至昏迷。

  (2)腦神經症狀:雙眼向病灶側凝視、中樞性面癱及舌癱、假性延髓性麻痺如飲水嗆咳和吞嚥困難。

  (3)軀體症狀:肢體偏癱或輕度偏癱、偏身感覺減退、步態不穩、肢體無力、大小便失禁等。

  2、腦梗死部位臨床分類 腦梗死的梗死麵積以腔隙性梗死最多,臨床表現為:亞急性起病、頭昏、頭暈、步態不穩、肢體無力,少數有飲水嗆咳,吞嚥困難,也可有偏癱,偏身感覺減退,部分患者沒有定位體徵。

  中等面積梗死以基底核區、側腦室體旁、丘腦、雙側額葉、顳葉區發病多見,臨床表現為:突發性頭痛、眩暈、頻繁噁心嘔吐、神志清楚,偏身癱瘓,或偏身感覺障礙、偏盲、中樞性面癱及舌癱、假性延髓性麻痺、失語等。

  大面積梗死患者起病急驟,臨床表現危重,可以有偏癱、偏身感覺減退,甚至四肢癱、腦疝、昏迷等。

  (1)頸內動脈閉塞:頸內動脈閉塞可以沒有症狀。有症狀的閉塞可以引起類似於大腦中動脈閉塞的表現如病灶對側偏癱、偏身感覺減退、同向偏盲,優勢半球受累可產生失語。顱內或顱外頸內動脈閉塞佔缺血性腦血管病的1/5。

  在頸內動脈動脈硬化性閉塞的病例中,近15%的病例有先兆,包括TIA 和同側視網膜動脈缺血引起的單眼盲。由於顱底動脈環的作用,使頸內動脈閉塞的症狀複雜,有時頸內動脈閉塞也可不出現局灶症狀,這取決於前後交通動脈、眼動脈、腦淺表動脈等側支迴圈的代償功能。也可伴有一過性失明和Horner徵。

  (2)大腦中動脈閉塞:由於大腦中動脈供血區是缺血性腦血管病最常累及的地方,發生的臨床徵象取決於累及的部位。

  ①大腦中動脈主幹閉塞:發生在大腦中動脈發出豆紋動脈的近端。因為整個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域全部受累,此為該動脈閉塞發生腦血管病中最為嚴重的一種。主幹閉塞的臨床表現是引起病灶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優勢半球側動脈主幹閉塞可有失語、失寫、失讀。如梗死麵積大時,病情嚴重者可引起顱內壓增高、昏迷、腦疝,甚至死亡。

  ②大腦中動脈深支或豆紋動脈閉塞:可引起病灶對側偏癱,一般無感覺障礙或同向偏盲,優勢半球受損,可有失語。

  ③大腦中動脈各皮質支閉塞:可引起病灶對側偏癱,以面部及上肢為重,優勢半球可引起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失讀、失寫、失用,非優勢半球可引起對側偏側忽略症等體象障礙。

  (3)大腦前動脈閉塞:大腦前動脈閉塞並不多見,可能因為來自顱外或心臟的栓子更傾向進入管徑大、血流大的大腦中動脈。一側大腦前動脈近端閉塞時,如前交通動脈迴圈良好,可無症狀。前交通動脈後閉塞時可有:

  ①皮質支閉塞:產生病灶對側下肢的感覺及運動障礙,伴有尿瀦留。

  ②深穿支閉塞:可致病灶對側中樞性面癱、舌肌癱及上肢癱瘓,亦可發生情感淡漠、欣快等精神障礙及強握反射。

  (4)大腦後動脈閉塞:大腦後動脈閉塞引起影響對側視野的同向偏盲,但黃斑視覺保留,因為雙支動脈(大腦中、後動脈)供應支配黃斑的皮質,同大腦中動脈區域的梗死引起的視覺缺損不同,大腦後動脈引起的更加嚴重。

  ①皮質支閉塞:主要為視覺通路缺血引起的視覺障礙,病灶對側同向偏盲或上象限盲。

  ②深穿支閉塞:出現典型的丘腦綜合徵,病灶對側半身感覺減退伴丘腦性疼痛,對側肢體舞蹈樣徐動症等。

  此外,在中腦水平的大腦後動脈閉塞可引起的視覺障礙,包括垂直凝視麻痺、動眼神經麻痺、核間型眼肌麻痺和垂直眼球分離。當大腦後動脈閉塞累及優勢半球枕葉皮質時,患者表現為命名性失語。

  (5)基底動脈閉塞:由於基底動脈主要供應腦幹、小腦、枕葉等的血液,所以該動脈發生閉塞的臨床症狀較複雜。

  常見症狀為眩暈、眼球震顫、複視、交叉性癱瘓或交叉性感覺障礙、肢體共濟失調。若基底動脈主幹閉塞則出現四肢癱瘓、眼肌麻痺、瞳孔縮小,常伴有面神經、展神經、三叉神經、迷走神經及舌下神經的麻痺及小腦症狀等,嚴重者可迅速昏迷、中樞性高熱、去腦強直、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

  椎-基底動脈因部分阻塞引起腦橋腹側廣泛軟化,則臨床上可產生閉鎖綜合徵,表現為患者四肢癱瘓,面無表情,緘默無聲,不能講話,但神志清楚,能聽懂人們的講話,並以眼球活動示意理解。

  (6)小腦後下動脈閉塞:小腦後下動脈主要供應延髓背外側血液,當閉塞時可引起延髓外側部綜合徵(Wallenberg綜合徵),表現為眩暈,噁心,嘔吐,眼震,同側面部感覺缺失,同側霍納(Horner)徵,吞嚥困難,聲音嘶啞,同側肢體共濟失調,對側面部以下痛、溫覺缺失。小腦後動脈的變異性較大,故小腦後下動脈閉塞所引起的臨床症狀較為複雜和多變,但必須具備2 條基本症狀即:一側後組腦神經麻痺,對側痛、溫覺消失或減退,才可診斷。

  3、臨床表現型別:根據腦梗死發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穩定以及嚴重程度,將腦梗死分為以下5種類型。

  (1)完全型腦梗死:指腦缺血6h內病情即達到高峰,常為完全性偏癱,一般病情較重。

  (2)進展型腦梗死:指缺血發作6h後,病情仍在進行性加重,此類患者佔40%以上。造成進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擴充套件、其他血管或側支血管阻塞、腦水腫、高血糖、高溫、感染、心肺功能不全、電解質紊亂,多數是由於前兩種原因引起。

  (3)緩慢進展型腦梗死:起病2周內症狀仍在進展。

  (4)穩定型腦梗死:發病後病情無明顯變化者,傾向於穩定型腦卒中,一般認為頸內動脈系統缺血發作24h 以上,椎-基底動脈系統缺血發作72h 以上者,病情穩定,可考慮穩定型腦卒中。此型別腦卒中,腦CT 掃描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的梗死灶機會多,提示腦組織已經有了不可逆的病損。

  (5)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缺損(RIND):是指缺血性局灶性神經動能障礙在24~72h 才恢復,最遲在4 周之內完全恢復者,不留後遺症,腦CT 掃描沒有相應部位的梗死病灶。

  診斷檢查

  中老年人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史等,於安靜休息時出現神經系統定位體徵如偏癱、失語等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或其他腦局灶性症狀,一般無明顯的意識障礙,應考慮腦梗死的可能,需及時做腦CT掃描或腦MRI檢查,有助於確診。

  顱腦CT是急性腦梗死診斷常用的檢查手段;MRI檢查能較早期發現腦梗死,特別是腦幹和小腦的病灶;DSA、CTA、MRA和經顱多普勒(TCD)主要目的是尋找腦血管病的血管方面的病因。TCD價格便宜、方便,能夠及早發現較大的血管(如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後動脈及基底動脈等)的異常。

  腦MRA檢查簡單、方便,可以排除較大動脈的血管病變,幫助瞭解血管閉塞的部位及程度。DSA能夠發現較小的血管病變,並且可以及時應用介入治療,是腦血管病病因診斷最可靠的檢查方式。

  治療方法

  1、急性腦梗死的治療原則是:

  ①綜合治療及個體化治療:在疾病發展的不同時間,針對不同病情、病因採取有針對性的綜合治療和個體化治療措施。

  ②積極改善和恢復缺血區的血液供應,促進腦微迴圈,阻斷和終止腦梗死的病理程序。

  ③預防和治療缺血性腦水腫。

  ④急性期應早用腦細胞保護治療,可採取綜合性措施,保護缺血周邊半暗帶的腦組織,避免病情加重。

  ⑤加強護理和防治併發症,消除致病因素,預防腦梗死再發。

  ⑥積極進行早期規範的康復治療,以降低致殘率。

  ⑦其他:發病後12h 內最好不用葡萄糖液體,可用羥乙基澱粉(706 代血漿)或林格液加叄磷腺苷(ATP)、輔酶A及維生素C等,避免在急性期用高糖液體加重酸中毒和腦損害。

  2、急性期一般治療:急性期應儘量臥床休息,加強面板、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護理。防治腦水腫(甘露醇、甘油果糖、利尿脫水劑、激素及人血白蛋白等)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如起病48~72h後仍不能自行進食者,應給予鼻飼流質飲食以保障營養供應。應當把患者的生活護理、飲食、其他合併症的處理擺在首要的位置。

  3、急性期溶栓治療。

  (1)適應證:

  ①儘早開始溶栓治療,至少在症狀發生的4~6h內可以預防大面積腦梗死,挽救缺血半暗區和低灌注狀態。

  ②年齡<75 歲。

  ③無意識障礙,但對基底動脈血栓,由於預後差即使昏迷也不禁忌。

  ④腦CT 掃描排除腦出血,且無神經功能缺損相對應的低密度區。

  ⑤溶栓治療可以在發病後6h 以內進行,若是進展性卒中可以延長到12h 以內進行。

  ⑥患者家屬需簽字同意。

  4、抗凝治療 抗凝劑對早期的腦梗死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可用於不完全性缺血性卒中,尤其是椎-基底動脈血栓。抗凝治療是通過抗凝血藥物干擾凝血過程中的某一個或某些凝血因子而發揮抗凝作用。

  5、腦梗死和頸內動脈狹窄的介入療法 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又稱為神經外科疾病的血管內治療。它是藉助於具有高清晰、高分辨力的數字減縮造影機(DSA),在電視導向下,將小導管送至腦內病變處,進行檢查、診斷及治療,目前應用的導管可細微到直徑0.4mm,稱之微導管,通過導管進行栓塞、溶解、擴張等各項治療。隨著該項技術的應用,開闢了對腦血管及脊髓血管病診治的新途徑。

  介入治療具有不開顱、創傷小、痛苦少、恢復快的特點,並且,對一些疾病可以達到外科手術難以達到的治療效果,因此,越來越受到醫生的重視和患者的歡迎。同時,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髮展,介入醫學的應用範圍愈來愈廣,同時也更安全更可靠。

  對於閉塞性腦血管病,如急性腦梗死引起的偏癱、頸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狹窄所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及可逆性神經功能障礙(RIND)、視網膜中央動脈或中央靜脈閉塞引起的視力減退、靜脈竇血栓性形成引起的顱內壓增高等,均可通過血管內的介入治療得以改善,介入治療的方法分溶栓、血管成形術或支架置入,根據病變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6、其他治療措施:包括急性期血壓的調控,血管擴張藥的使用,神經保護劑(鈣通道阻滯藥、興奮性氨基酸受體拮抗藥、γ-氨酪酸(GABA)受體激動藥、自由基清除劑、神經營養因子),及血液稀釋療法等。

  7、康復治療:宜早期開始。鼓勵患者樹立恢復生活自理的信心,配合醫療和康復工作,爭取早日恢復,同時輔以鍼灸、按摩、理療等,以減輕病殘率提高生存質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