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在兒童非常多見,可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2次/周);糞便乾結、堅硬;排便困難(費力、費時);排便疼痛;排便不盡感。據報道,兒童便祕發病率為0.7%――29.6%(中位數12%),其中90%兒童便祕為功能性便祕。兒童功能性便祕的診斷主要參照羅馬Ⅲ標準。北美兒童胃腸肝病營養學會於1999年制定了兒童功能性便祕的診治指南,並於2006年和2014年再次更新;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於2010年制定了兒童特發性便祕的診治指南。
兒童功能性便祕的治療策略主要包括基礎治療、藥物治療、行為治療、手術治療和隨訪。基礎治療以家庭教育、飲食調整和生活方式改變為主。要足量飲水(包括食物中的水和果汁)、均衡膳食(鼓勵母乳餵養,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適當運動、合理如廁訓練(4歲以上兒童,每天每次餐後如廁5――10 min)。如基礎治療2周無效,即開始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首選口服滲透性瀉藥(聚乙二醇或乳果糖)或直腸給藥通便,持續3――6d,以解除糞便嵌塞,儘早恢復規律性、舒適性排便習慣。通便治療結束後,即開始維持治療,防止糞便再次蓄積。維持治療包括飲食調整、藥物治療和行為療法,可持續2個月。
維持治療階段的藥物可選用滲透性瀉藥、刺激性瀉藥、糞便軟化劑或直腸給藥。滲透性瀉藥是不易被腸道吸收的離子或分子,在腸腔內形成滲透遞度,保持水分在腸道;而增加的水分擴張腸腔,刺激腸蠕動,軟化糞便。乳果糖適用於所有年齡,而聚乙二醇4000國內適用於8歲以上便祕患兒。
刺激性瀉藥主要是增加大腸蠕動,促進遠端小腸和結腸分泌水和電解質而軟化糞便。沒有資料顯示滲透性瀉藥可誘發長期的不良反應,如電解質紊亂、黏膜損傷等,但幾乎沒有關於兒科應用刺激性瀉藥的安全性評估報告。
行為療法、心身療法、傳統療法和生物反饋治療用於特定物件,並不推薦作為便祕的常規治療。益生菌治療功能性便祕可能是有益的,但缺乏高質量的循證依據。藥物治療如連續2個月有效,才可考慮減量,不能突然停用。減量維持可長達數月,以觀察糞便的鬆軟度和排便次數的變化,直至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
手術治療適用於難治性便祕,如藥物治療無效、長期便祕或需手法通便者,可採取順行結腸灌腸術(盲腸造口)或乙狀結腸切除術。
便祕的治療是長期的,通常容易反覆,家長可能尋求多家醫院診治,因而隨訪顯得尤為重要。應重視家庭教育和健康宣教,指導合理的飲食和生活方式,重視非藥物療法的應用。同時關注便祕的警示症狀和體徵,及時修正診斷。此外還要加強多學科聯合,提高兒童功能性便祕的診斷和治療水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