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疾病診療中心 主任醫師 程軍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炎性疾病,又稱非特異性結腸炎。該病是以下腹部隱痛、不適,大便次數增多伴粘液便、血便為臨床表現。其病變特點為連續瀰漫性結腸粘膜、粘膜下層慢性滲出性和出血性炎症及潰瘍性病變,很少累及肌層和粘膜。

  該病在北歐及美洲發病率高,近年來我國發病率有增高的趨勢,在最近的十幾年中,發病人數增加了3.08倍。國外報道好發年齡為30歲左右,國內統計的發病高峰年齡為40.7歲,男女比例相近。該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主要有細菌、病毒感染學說,基因學說等,也有證據表明該病可能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並可能與種族、心理因素、吸菸及飲食有關。

  目前對UC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但仍有相當數量病人在內科治療無效或出現嚴重併發症時需要外科治療。隨著對該病認識的進一步提高以及診斷、治療方法的不斷改進,外科治療在該病的治療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使更多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

  1、UC外科治療的發展史

  1893年Mayo首先使用結腸造口治療UC,1909年Keele和Weir通過盲腸造口或闌尾造口藥物灌洗病變的腸段。Brown報道迴腸造口使糞便徹底轉流更有助於腸道炎症的恢復。但造口是永久的,再加上當時造口器材質量極差,造口護理困難,嚴重的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病人難以接受。1944年,Alfreed和Siegfried報道了一個病人自創的造口袋。

  此袋由橡膠製成,有一金屬橡膠面板與造口端吻合。造口袋的發明及迴腸造口術對UC的手術治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952年,Brooke將造口端迴腸外翻,克服了迴腸造口的兩大併發症:高排出量及鹽的丟失。1903年,Lilienthal嘗試了迴腸乙狀結腸吻合術。1943年,Staley Aulett報道了回直腸吻合術,並證實了保留部分乙狀結腸不利於腸功能的恢復。

  1933年,Rudolph首先嚐試了迴腸肛管吻合術,1947年,Ravitch及Sabson成功地將其運用到UC的外科治療。1977年,Matin等在此手術上取得巨大成功,推動了UC的外科治療。1972年,Kock設計了著名的節制性迴腸造口術,具有有效的節制力。他在迴腸末端內設計一個雙重U型貯袋,並用導管連線腹壁造口,用生物瓣控制排便。

  Kock貯袋的應用為迴腸貯袋肛管吻合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1978年,Parks和Nicholls報道了迴腸貯袋肛管吻合術(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經過不斷的發展及改進,該術式已成為治療UC的標準術式,且被越來越多的醫生和病人所接受。

  2、手術指徵及術式

  UC的預後近年已有明顯的改善,主要歸因於綜合性的內科治療和及時的外科治療。目前仍以內科治療為主,約有10%~50%的病人最終需要手術治療。主要手術指徵為:

  (1)病變範圍廣泛,經內科治療無效;

  (2)嚴重出血;

  (3)中毒性巨結腸;

  (4)穿孔

  (5)暴發性急性UC;

  (6)狹窄引起腸梗阻;

  (7)懷疑或證實癌變;

  (8)兒童如生長髮育受到明顯影響也應手術治療。

  目前UC的外科治療有5種基本的手術方式:

  (1)結直腸切除迴腸造口;

  (2)結腸全切或次全切直腸保留(回直腸吻合或升結腸直腸吻合);

  (3)全結、直腸切除迴腸肛管吻合;

  (4)全結、直腸切除迴腸貯袋造口(Kock造口);

  (5)全結、直腸切除迴腸貯袋肛管吻合術(IPAA)。

  3、手術方式的評價

  3.1結直腸切除迴腸造口

  該術式用於全結腸型UC或長期服用激素,病情較為嚴重的病人。雖然結直腸切除是徹底的治療方法,但術後的永久性迴腸造口不易管理,病人難以接受。Kock造口國內應用較少,術後大部分病人能完全控制氣體及糞便,無造口周圍面板刺激或不良氣味,但因腹部仍有造口,且需每日多次插入導管引導排便排氣,病人多感不便。有30%的病人還會出現出血、炎症、造口旁疝等併發症。

  3.2結腸全切或次全切除回直腸吻合或升結腸直腸吻合

  該術式簡單,易於操作,但殘留的直腸結腸仍有復發的可能且有癌變的危險,因此該術式僅適用於升結腸或直腸病變不嚴重,且病人有條件定期密切隨訪者,該術式現已很少應用。迴腸肛管吻合的最大缺點是大便次數增多,病人難以接受,自從IPAA手術應用臨床以來,該術式正被逐漸淘汰。

  3.3全結、直腸切除迴腸貯袋肛管吻合術(IPAA)

  該術式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術式,自1978年應用臨床以來,使大多數病人擺脫了造口之苦。該術式不僅能根治UC,而且從遠期來看又保留了UC病人排便的自制力及經肛門排便的功能。生活質量遠高於迴腸造口者。由於貯袋的製作技術較高,因此需有一定經驗的醫生來完成。具體的貯袋型別應根據迴腸系膜的遊離程度、病人骨盆的寬窄,醫生的經驗和習慣來選擇。

  貯袋容積的大小與術後功能有很大關係。迴腸貯袋的型別有2袢的J型和H型,3袢的S型,及4袢的W型等。如系膜夠長,可選用J型,反之可選S型。J型和H型貯袋操作相對簡單,但其容積小,術後大便次數較多。S型貯袋容積較大,術後病人大便次數較少,但手術操作相對複雜,且貯袋炎發生率高。W型貯袋容積最大,術後功能最好,但手術操作也最複雜。目前應用最多的是J型貯袋,並已很少保留直腸。

  IPAA併發症發生率為13%~59%(10-12)。造成不同的發生率與外科手術技巧、貯袋型別、貯袋肛管吻合的技術有關。使用吻合器技術併發症較少,並具較好的術後功能(13)。

  Griffin(14)調查了10年內IPAA治療的585例UC病人生活質量,發現男性和年輕病人優於其他病人。Keighley報道了154例長期隨訪的行IPAA手術的UC病人,貯袋的5年成功率為82%,10年成功率為72%,主要失敗在於慢性感染,佔29%,81%的病人生活質量滿意。Rintala隨訪了29例IPAA治療的兒童UC患者,提示IPAA併發症較高,故對兒童UC患者要慎重選擇。

  3. 4中毒性巨結腸的治療

  在處理中毒性巨結腸的病人中,雖然迴腸袢式轉流造口加結腸腹壁造口(結腸開窗)減壓手術可使手術簡便,縮短手術時間,但要將擴張菲薄的腸壁分層縫到腹壁上造口是很困難的事,而行全結腸切除保留直腸並不會增加死亡率。術中應防止腸穿孔而汙染腹腔。

  據報道中毒性巨結腸急診手術死亡率一般為8.7%,其中全結腸切除為6.1%,全結腸、直腸切除為14.7%,這表明在急診情況下,手術要相對保守,而且保留直腸,在二期手術實行迴腸肛管吻合。

  近幾年來對該手術的評價:

  (1)貯袋形狀雖然不同,但功能大體並無差別,手術併發症也相差不多。從遠期來看,排便次數與貯袋的容量、形狀關係不大。因此,操作簡單的J型貯袋及應用吻合器似乎更為可取。

  (2)早期過於強調保留齒狀線以上1cm左右的粘膜以利於排便功能的控制,目前看來並無根據,這一段粘膜還有潛在的癌變危險,多數學者認為還是將直腸粘膜完全切除為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