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泌尿外科 副主任醫師 牛之彬

  在門診,發現目前孩子家長許多存在補鈣的誤區,有的該補的不補,造成佝僂病,影響孩子發育,而一些卻濫補,目前小兒泌尿繫結石發病有增高趨勢,病因不清,是否與濫補鈣劑有關呢?以下是一些網上知識的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前我國學齡前兒童因維生素D缺乏等原因引起鈣營養不良的發生率達50%,由此引發的小兒佝僂病患病率達30%以上;孕產婦低鈣症狀的發生率達60%,產後骨質疏鬆症的患病率達10%以上。更年期婦女骨質疏鬆症的患病率達40%。

  某些人出於商業目的,在媒體上大加炒作,宣揚“全民缺鈣,全民補鈣”,“鈣越多越好,補鈣可治百病”,使濫用鈣劑變成了一種時尚消費。正確認識補鈣,不隨廣告走。不要被各類響亮的補鈣商品名稱所惑,切記此類商業用語純屬炒作,在營養學領域多數並不存在。還是要根據自身需要做出選擇。 不要聽信誇大宣傳。如某些鈣品的廣告稱的“沉積好、吸收快”,使人誤認為人體對鈣的吸收是簡單的過程,實際上鈣進入人體首先要進入血液,再形成含鈣細胞,之後再通過複雜的變化過程穿透骨頭最外面的硬層,固定到裡面的骨質中。另有廣告宣稱自己的產品“顆粒比一般產品小若干倍”,實際上顆料大小隻是物理變化,並不能從本質上改善人體對鈣的吸收率,目前人體對補鈣產品中鈣的吸收率僅在30%左右,事實上並不存在所謂“95%”的吸收率。

  選用鈣製劑,首要看鈣在製劑中佔多少百分比。如:您要補充600mg的鈣,用碳酸鈣只要1500mg,枸櫞酸鈣就需要2717mg,乳酸鈣需要4615mg,葡萄糖酸鈣需要6667mg,各種氨基酸鈣也在5000mg以上。市面上有的鈣製劑,其分子式比葡萄糖酸鈣還複雜,要攝取600mg需要10~15剋制劑,這樣做是不可能的。有的公司宣稱他們的鈣製劑在骨骼中沉積率很高,這裡有一個體內對鈣沉積的閾值問題。一般體內鈣的閾值是1000~1500mg,鈣的攝取再多,鈣的閾值也不會升高,因此也不會沉積更多的鈣。

  對兩種鈣製劑要特別注意。第一種是活性鈣,這是由近海的牡蠣、蚌、貝等的殼經過高溫活化後,磨細而成。這種沿海軟體動物吸附能力很強,能將近海的汙染物,鉛、汞等重金屬吸附。因此這種活性鈣中有重金屬,pH值又很高,偏鹼,服後胃腸會有反應。第二種是用家畜動物的骨骼磨粉製成的鈣製劑,由於重金屬尤其是鉛容易沉積在骨骼中,因此服後也會受重金屬汙染。這兩種鈣製劑,尤其是活性鈣是應該被淘汰的。

  兒童腸胃功能較弱,不要選擇鹼性強的鈣品,如碳酸鈣、活性鈣等;不應在服用鈣品時同時飲用汽水、碳酸飲料等,以免降低吸收率。要儘量通過改善飲食結構,達到從天然食品中獲取足量鈣的目的。在家庭日常的食物中,含鈣較多的有牛奶、乳酪、雞蛋、豆製品、海帶、紫菜、蝦皮、芝麻、山楂、海魚、蔬菜等。特別是牛奶,每100g鮮牛奶含鈣120mg,如果每人每天喝奶250g,便能提供鈣300mg;每天喝牛奶500g,便能供給600mg的鈣;再加上膳食中其它食物供給的300mg左右的鈣,便能完全滿足人體對鈣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食用這些含鈣豐富的食品時,應避免過多食用含磷酸鹽、草酸、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以免影響鈣的吸收。現在提倡兒童一天4杯奶,更不易出現缺鈣情況。

  補鈣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看吸收。每次服用元素鈣超過200mg時,就會降低吸收率。兒童過量服用鈣品,會抑制對鋅元素的吸收,因此對缺鋅兒童進行補鈣時應以食補為主。 檢測鈣的含量,應去正規醫院。商店藥店裡擺放的“單光子骨密度測試儀”,只能測手臂的尺骨和橈骨,而鈣的流失主要危害是腰骶椎和髖骨的缺鈣,因此這種測試不準確。而且這類儀器是放射源,其輻射會對身體產生影響。

  在很多家長朋友心中存在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孩子多汗,夜驚,睡眠不實等表現就是“缺鈣”,要馬上補鈣。其實,出現那些症狀並不一定是缺“鈣”,也可能是缺乏維生素D。除外新生兒會因真正缺鈣可引起抽搐外,其餘的都是先缺維生素D,而導致鈣磷代謝障礙。所以,兒童要重視補充的是維生素D。補充方法包括晒太陽和正確應用維生素D製劑。據科研報告調查,每天服用單純鈣製劑的學齡前兒童,其佝僂病的患病率與未服鈣劑組基本相同。鈣產品並非越貴越好,目前市場上流通的鈣產品,其品質沒有太大區別。而且不同鈣品適宜人群也不同,碳酸鈣含淨鈣量高,吸收率高,是傳統補鈣製劑,但它並不適合胃酸缺乏者;磷酸鈣含磷高,但不適合慢性腎功能不全者。

  但要提醒的是,在服用新增維生素D的鈣品時,必須防止積蓄中毒。由於兒童個體差異,也不是所有小兒同時既缺鈣又缺維生素D,部分人長期服用維生素D反而會抑制體內自身維生素D的形成,或是引發維生素D大量攝入而積蓄中毒現象,中毒症狀為高鈣血癥引起的肝腎功能損傷和軟組織鈣化,表現為食慾減退、反應遲鈍、心律不齊、呼吸困難、噁心嘔吐、煩渴多尿、便祕等。

  一些疾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補鈣。研究發現,心臟病患者補鈣不當,會因鈣沉積而引發人身意外。此外,正在服用甲狀腺激素、皮質類固醇等激素類藥物的患者,補鈣時要先向醫生諮詢,因為鈣劑與這類藥物可能會相互影響,造成對人體的不利影響。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