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介入治療一個小小的支架,通過股動脈的漫長“通道”直達顱內,將狹窄的血管管腔撐起,達到改善腦供血、預防腦卒中的目的。這項鼓舞人心的神奇技術,就是預防腦中風的最新技術――腦血管病介入治療,被國際醫學界譽為“人類防治腦卒中邁出的一大步”。 近10多年來,由於對腦血管解剖的進一步研究,電子計算機技術、影像技術、血管造影技術、導管、栓塞材料和非離子造影劑的不斷髮展,其研究範疇日漸拓寬,研究方法日新月異,治療效果日臻完善。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方法主要包括:
全腦血管造影術
【適應證】
1、顱內外血管性病變。 如出血性或閉塞性腦血管病變。
2、自發性腦內血腫或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檢查。
3、頭面部富血性腫瘤,術前瞭解血供狀況。
4、觀察顱內佔位性病變的血供與鄰近血管的關係及某些腫瘤的定性。
5、頭面部及顱內血管性疾病治療後複查。
【禁忌證】
1、對碘過敏者(需經過脫敏治療後進行,或使用不含碘的造影劑)。
2、有嚴重出血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
3、有嚴重心、肝或腎功能不全者。4)腦疝晚期,腦幹功能衰竭者。
【術前準備】
1、常規術前檢查:包括血、尿常規 ,出、凝血時間, 肝、腎功能 , 心電圖及胸部X 線片。
2、術前8h禁飲食,特殊情況,如急診可經麻醉師酌情適當縮短。
3、碘過敏試驗:造影擬使用的造影劑1ml,靜脈推注。無心慌|、氣短、蕁麻疹及球結膜充血等過敏體徵,注射前後測量血壓搏動低於10~20mmHg者為陰性。碘過敏試驗陽性而必須行造影者,應術前3d進行激素治療,並儘量使用非離子碘水溶液造影製劑。
4、雙側腹股溝及會陰區備皮:操作時間長的患者要留置導尿管。
5、術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
6、酌情術前24h靜脈持續給予鈣離子拮抗劑。
7、器械準備血管造影手術包1個,壓力袋2個,軟包裝等滲鹽水500ml×4袋,Y形閥1個三通接頭2個,腦血管造影導管1根(5F或4F,血管迂曲者酌情選不同形狀的造影導管),導管鞘1個(5F、6F),750px短導絲和4000px長導絲各1根。高壓注射器及連線管,100~200ml造影劑。穿刺針(成人選16G或18G,兒童選18G或20G)。
【操作方法及程式】
1、經股動脈穿刺操作步驟
(1)常規雙側腹股溝及會陰區消毒鋪單,暴露兩側腹股溝部。
(2)至少連線2套動脈內持續滴注器(其中1個與導管靶連線,另1個備用或接Y形閥導絲)。接高壓注射器並抽吸造影劑。所有連線裝置要求無氣泡。肝素鹽水沖洗造影管。
(3)穿刺點選腹股溝韌帶下1、5~50px股動脈搏動最明顯處,區域性浸潤麻醉,進針角度與面板呈30度~45度。
(4)穿刺成功後,在短導絲的輔助下置血管鞘。持續滴注調節,滴數為15~30滴/min。
(5)全身肝素化,控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120s或活化凝血時間(ACT)>250s。肝素化的方法可參照以下方法:首次劑量每公斤體重2/3mg靜脈注射,1h後再給半量,2h後再加1/4量,以後每隔1h追加前次劑量的半量,若減到10mg時,每隔1h給予10mg 。
(6)在透視下依次行全腦血管造影,包括雙側頸內、頸外動脈,雙側椎動脈。必要時可行雙側甲狀頸幹及肋頸乾造影。對血管迂曲者,導管不能到位時,可使用導絲輔助。
(7)老年患者應自下而上分段行各主幹動脈造影,必要時以豬尾巴導管行主動脈弓造影。
(8)造影結束後用魚精蛋白中和肝素鈉(1~1、5mg可對抗1mg肝素鈉)。
2、術後處理
(1)壓迫並加壓包紮穿刺點,臥床24h,保持穿刺側下肢伸直。
(2)監測穿刺肢體足背動脈搏動,1次/0、5h。
(3)適當給予抗生素及激素。
(一)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缺血性卒中佔所有卒中的70%以上,而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是中國人缺血性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重要原因。研究顯示,對於狹窄率超過70%的嚴重腦動脈狹窄患者,採用藥物治療療效欠佳;採用外科手術治療創傷大,併發症發生率高。腦動脈支架治療是一種微創的治療方法,這部分嚴重腦動脈狹窄的患者可以從支架成形術中明顯獲益。
一、血管內動脈溶栓術血管內溶栓有區域性動脈內溶栓、早期超選擇動脈內接觸性溶栓和靜脈竇接觸性溶栓。區域性動脈內溶栓是用導管把溶栓劑注入病變所在的大血管內,所用溶栓劑劑量小、副作用小、操作簡單易行,適用於顱內大血管栓塞和血栓形成,如頸內動脈和椎-基底動脈內。早期超選擇動脈內接觸性溶栓即常規DSA明確血管閉塞部位後,用多側孔的微導管選擇性進入動脈栓塞處,在栓子前、後及栓子內直接注入溶栓劑,適用於頸內動脈以上的各分支大小血管的閉塞和椎-基底動脈系統閉塞。靜脈竇接觸性溶栓是採用Seldinger技術穿刺股動靜脈,經股動脈行腦血管造影,顯示靜脈竇血栓的部位和程度。從靜脈送入導管於靜脈竇處進行溶栓,適用於靜脈竇血栓形成。
二、動脈血管成形術針對頸動脈和椎基底動脈狹窄等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防治,20世紀80年代初興起的血管球囊擴張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90年代後期應用於臨床的血管內支架植入成形術(stent placement ,SP)已經成為治療頸動脈狹窄及椎基底動脈狹窄十分重要的手段,且以其創傷小、安全性高、適應症廣、併發症少等優越性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中顯示出勃勃生機。SP與藥物、CEA和PTA相比,療效極佳,且術後殘餘狹窄少,並可防止血管彈性回縮、血管痙攣的發生和動脈夾層形成。所用支架可分為球囊擴張式支架和自膨式支架。
對於反覆TIA發作或者反覆發生腦梗塞特別是在CT或MRI檢查中發現在大腦半球所謂分水嶺區出現多發梗塞灶的病人要注意進行腦血管和頸部動脈的超聲檢查或者CTA、MRA檢查進行篩查,因為此類病人動脈狹窄率非常高,如果發現狹窄,應該儘量行腦血管造影進行進一步確診,以免延誤治療。
(二)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屬於出血性腦血管病範疇,主要原因是顱內動脈瘤破裂,約佔80%以上,首次出血後的倖存者,如果沒有及時正確處理,3周內將有33%-40%的病人會發生再次出血,再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殘率高達80%。除非病人處於瀕死狀態,目前均傾向於早期行腦血管造影診斷、早期治療。
血管栓塞術主要應用於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最初主要應用於顱內動脈瘤的栓塞治療,其後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和探索,適用範圍日漸擴大。如對顱內動靜脈畸形的栓塞、硬腦膜動靜脈瘻栓塞、Galen靜脈動脈瘤樣畸形的栓塞、頸內動脈海綿竇瘻的栓塞、頭頸部高血運腫瘤的栓塞以及頑固性鼻出血的栓塞治療等。臨床實踐證明血管栓塞術使以往許多認為難治或不治之症變得容易和可治。特別是近年來一些全新的栓塞材料的不斷問世,更使得這項技術的安全性更高、併發症更少。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