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主任醫師 樸翔宇

  暈厥是全大腦半球及腦幹血液供應減少,導致發作性短暫意識喪失伴姿勢性張力喪失綜合徵,可因血管迷走性反射、直立性低血壓、心輸出量減少引起全腦低灌注,或者由於椎基底動脈缺血引起腦幹選擇性低灌注所致。

  臨床上依據病因和發病機制不同可分為三類:

  1、 反射性暈厥:因血壓調節,心率反射弧功能障礙及自主神經功能不全導致血壓急驟下降,心輸出量突然減少所致。包括血管迷走性暈厥(單純性暈厥)、直立性低血壓性暈厥、特發性低血壓性暈厥、頸動脈竇暈厥、排尿性暈厥、吞嚥性暈厥、咳嗽性暈厥、舌咽神經痛性暈厥等。

  (1)血管迷走性暈厥(單純性暈厥):可見於所有年齡,多見於年輕體弱女性,發作常有明顯誘因(如疼痛、情緒緊張、恐懼、輕微出血、各種穿刺及小手術等),在天氣悶熱、空氣汙濁、疲勞、空腹、失眠及妊娠等情況下更易發生。暈厥前期有頭暈、眩暈、噁心、上腹不適、面色蒼白、肢體發軟、坐立不安和焦慮等,持續數分鐘繼而突然意識喪失,常伴有血壓下降、脈搏微弱,持續數秒或數分鐘後可自然甦醒,無後遺症。發生機制是由於各種刺激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引起短暫的血管床擴張,迴心血量減少、心輸出血量減少、血壓下降導致腦供血不足所致。

  (2)直立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表現為在體位驟變,主要由臥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時發生暈厥。可見於:

  ①某些長期站立於固定位置及長期臥床者;

  ②服用某些藥物,如氯丙嗪、胍乙啶、亞硝酸鹽類等或交感神經切除術後病人;

  ③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脊髓空洞症、多發性神經根炎、腦動脈粥樣硬化、急性傳染病恢復期、慢性營養不良等。發生機制可能是由於下肢靜脈張力低,血液蓄積於下肢(體位性)、周圍血管擴張淤血(服用亞硝酸鹽藥物)或血迴圈反射調節障礙等因素,使迴心血量減少、心輸出量減少、血壓下降導致腦供血不足所致。

  (3)頸動脈竇綜合徵:由於頸動脈竇附近病變,如區域性動脈硬化、動脈炎、頸動脈竇周圍淋巴結炎或淋巴結腫大、腫瘤以及瘢痕壓迫或頸動脈竇受刺激,致迷走神經興奮、心率減慢、心輸出量減少、血壓下降致腦供血不足。可表現為發作性暈厥或伴有抽搐。常見的誘因有用手壓迫頸動脈竇、突然轉頭、衣領過緊等。

  (4)排尿性暈厥:多見於青年男性,在排尿中或排尿結束時發作,持續約l-2min,自行甦醒,無後遺症。機制可能為綜合性的,包括自身自主神經不穩定,體位驟變(夜間起床),排尿時屏氣動作或通過迷走神經反射致心輸出量減少、血壓下降、腦缺血。

  (5)咳嗽性暈厥:見於患慢性肺部疾病者,劇烈咳嗽後發生。機制可能是劇咳時胸腔內壓力增加,靜脈血迴流受阻,心輸出量降低、血壓下降、腦缺血所致,亦有認為劇烈咳嗽時腦脊液壓力迅速升高,對大腦產生震盪作用所致。

  2、心源性暈厥:發生迅速,無任何預感,與直立體位無關,運動誘發暈厥提示心臟性原因,還各種心臟病是獨有的特點。

  (1)心律失常

  ① 緩慢性心律失常:心動過緩與停搏,病竇綜合徵,心臟傳導阻滯等

  ② 快速性心律失常: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室性心動過速等

  ③ 長QT綜合徵 

  (2)器質性心臟病 

  ① 急性心排出量受阻 左室流出道受阻:主動脈瓣狹窄,左房粘液瘤,活瓣樣血栓形成等 右室流出道受阻:肺動脈瓣狹窄,原發肺動脈高壓,肺栓塞等 

  ② 心肌病變和先天性心臟病:急性心肌梗死,Fallot四聯症等3、腦源性暈厥  由於腦部血管或主要供應腦部血液的血管發生迴圈障礙,導致一時性廣泛性腦供血不足所致。

  如腦動脈硬化引起血管腔變窄,高血壓病引起腦動脈痙攣,偏頭痛及頸椎病時基底動脈舒縮障礙,各種原因所致的腦動脈微栓塞、動脈炎等病變均可出現暈厥。其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表現為多種神經功能障礙症狀。由於損害的血管不同而表現多樣化,如偏癱、肢體麻木、語言障礙等。

  3、其他暈厥:如哭泣性暈厥(情感反應)、過度換氣綜合徵、低血糖性暈厥和嚴重貧血性暈厥等。

  意識喪失前出現頭重腳輕的前驅症狀,提示腦灌注不足引起暈厥,通常由血管迷走發射、直立性低血壓或心功能不全所致。臥位時出現發作性意識喪失可排除血管迷走反射和直立性低血壓等,可能由於心功能不全或為癲癇發作。運動誘發暈厥提示心源性。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