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咽喉科 主任醫師 王巖

  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的治療,由於內窺鏡鼻竇手術的開展,使手術創傷達到最小,病變清除徹底,減少復發。術前、術後採用規範治療也是提高治癒率的很關鍵因素。手術只是治療的手段之一,手術的成敗,除與術者的技術水平及熟練程度有關,還與手術前後的規範治療有密切關係。

  一、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的診斷標準

  1、鼻塞,黏性、膿性鼻涕。

  2、頭面部脹痛,嗅覺減退或消失。

  3、鼻腔檢查:來源於中鼻道、嗅裂的黏膿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腫或有鼻息肉。

  4、影響學檢查:CT掃描顯示竇口鼻道複合體或鼻黏膜病變。

  二、手術前期的治療

  手術前期的治療是手術順利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手術前期是圍手術期(術前一週~術後3-6個月)的一部分,時間:一週;目的:為手術創造條件,減少術中出血;內容:1,全身用抗生素,全身用類固醇激素(嚴重者)。2,區域性用類固醇激素,如輔舒良、內舒拿、雷諾考特,控制區域性炎症和變態反應造成的鼻腔鼻竇黏膜水腫。3,全身抗組織胺藥物(有變態反應者),如開瑞坦。

  三、手術期的治療

  1、麻醉的選擇 局麻用於病變輕者, 病人清醒,有利於顱底及眼部症狀的判斷。全麻可控制性低血壓下手術克服以前全麻出血多的缺點,用於復發或複雜的病例。

  2、手術原則

  ⑴糾正鼻腔鼻竇解剖異常和影響通氣的病變;

  ⑵開放病變鼻竇;

  ⑶清除不可逆病灶;

  ⑷選擇性處理中鼻甲;

  ⑸儘可能保留鼻竇內粘膜;

  ⑹強調微創原則,竇口開放要適度,並非越大越好;尤其是上頜竇開口,除真菌感染外,不必完全開放;

  ⑺手術結束時五個通暢:嗅裂通暢;鼻腔通暢;後鼻孔通暢;竇口鼻道複合體通暢;鼻竇開口通暢。

  四、手術後治療

  1、住院期間的治療

  ⑴區域性處理:術後48小時全部抽出鼻腔填塞物,開始收縮鼻腔,72小時開始清理鼻腔、鼻竇內的積血、血痂,每隔日一次。鼻腔沖洗,每日1~2次,用溫鹽水或中藥沖洗,有助於術後短期內創面修復的血痂清除,避免和減少內鏡下器械清理的麻煩和損傷。

  ⑵區域性用藥:區域性類固醇激素,每日2次。

  ⑶全身用藥:全身靜脈抗生素及類固醇激素,粘液稀釋劑,此時期清理鼻腔時可見鼻腔內凝固、乾硬形成黑色的血痂,清理時動作輕柔,避免造成上皮進一步損傷。第七天用鹽水沖洗上頜竇,可以出院。

  2、出院後的治療

  出院後的治療很關鍵,要經過術腔清潔階段、黏膜轉歸競爭階段和上皮化完成階段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

  ⑴區域性處理:每1~2周檢查一次鼻內鏡,手術後一個月左右,鼻腔開時出現水腫,甚至囊泡形成,這是由於淋巴引流障礙所致。清理時要注意儘可能保護好正常粘膜。3個月後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可每個月檢查一次鼻內鏡,直至鼻腔黏膜上皮化。

  ⑵全身用抗生素:出院後要繼續口服抗生素2~3周,抗生素的治療對於控制感染性鼻竇炎非常重要。大環內酯類(14元環)抗炎療程不少於12周

  ⑶區域性類固醇激素3~6個月。

  ⑷粘液促排擠3個月以上。

  ⑸中藥治療2~3個月,莘芩顆粒、鼻淵舒等。

  ⑹鼻腔沖洗6個月以上。

  總之,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的治療是綜合治療的過程。單純依靠手術而不重視術前術後的處理,是達不到預期療效的。術前術後的處理是治療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的一項重要手段,已引起廣泛重視,規範化綜合治療,是提高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治癒率、防止復發的重要手段。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