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精神科 主治醫師 熊健

  在家庭中,每個成員都可以做到以下各個方面,從而減輕患者的心理應激、改善症狀並減少慢性精神分裂症所致的殘疾。

  1、耐心:患者的康復需要時間。患者的康復過程是長期的,進步是微小的,家屬要有耐心去等待,期望值不要過高。每個患者恢復的速度也各不相同,都有各自的病程發展規律。

  2、冷靜:與患者相處時難免會發生矛盾和不快,家庭氣氛有時可能會變得緊張和煩悶,但一定要緩和這種局面,創造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

  3、獎勵微小的進步:要對患者的恢復懷有期望,即使這種恢復是很緩慢的。用個人記錄本將患者與上月的表現加以對比,而不是將患者的精神狀態與病前相比,也不要急於求成地制定長期目標。認真地安排好患者的每一天,對患者極其微小的進步都予以讚許和獎勵。

  4、給予他們活動的空間和機會:家庭成員須懂得給予患者獨處和自娛的重要性,也須在需要的時候陪伴他們,並且提供給他們參加活動的機會。但是也要學會拒絕患者過分和不必要的要求。

  5、制定規則:家庭成員都需要了解家中規則。簡單的規則(如在家庭中要講禮貌並具有責任感)會使家庭生活有條不紊。和家庭成員一起來制定規則,使各條規則都具體明瞭化,必要時應重複規則內容。

  6、忽略那些你無法改變的事實:別介意一些既定事實,尤其是患者的症狀,如聽到“聲音”、言語不切實際、社會性退縮和淡漠。但是不要忽視病情復發或出現暴力行為的“訊號症狀”,此時應立即尋求幫助。

  7、簡單化:講話要清晰、平和、簡潔和中肯,必要時要重複所說的話,因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語言資訊傳遞過程有障礙。

  8、重視病情復發的“訊號症狀”:根據以往的經驗來注意病情復發的跡象。在病情完全復發之前,這些跡象常常表現為行為和情感方面的改變。

  9、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在一段時間內集中解決某一個問題。全家人坐下來一起動腦筋,共同找出目前的癥結所在,並討論解決辦法。存在問題是正常的,但不同的解決方法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10、有條不紊:在一次復發或住院之後,家庭應儘快恢復原有的生活及其工作節奏。家庭成員仍然保持接觸,相互幫助並繼續維持與外界的交際。社會支援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

  11、遵從醫囑:聽從醫生的建議和治療方案,並且要從醫生那裡全面瞭解藥物的效果、副作用及其它治療措施。在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家屬應作為參與者來協同醫生對患者的治療,並制定計劃,最大限度地發揮患者對藥物的自我管理能力。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使全體家庭成員得到此方面的教育。

  12、不濫用酒藥:這可能會使症狀加重或引起復發。

  13、傾聽,然後交流:積極地傾聽並不時作出迴應,然後談出你的感受以確認你是否真正理解了患者的陳述。

  14、參與康復的重要性:幫助患者克服在定期治療和康復階段可能遇到的交通不便及其他方面的問題,使他懂得按時參與的重要性。

  15、逐步培養工作及社交技巧:尤其對於沒有工作經驗的青年患者來說,培養工作技能是較困難的。做到這一點要花費很多時間,還可以從職業康復機構和康復訓練師那裡獲得幫助。必須使患者學會或者重新獲得社交技巧,並且逐步學會與他人建立親密的夥伴關係。

  習慣於同精神病人打交道:

  您的家人患病之後,你們之間的關係在以前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層患者同家屬的關係。如何處理好這種關係,將直接影響到疾病的結局。您有時需要作護士,去關心、照料患者的生活;有時需要代表醫生,向患者講解各種藥物的作用,督促他遵醫囑服藥;有時要把患者當作朋友,誠懇地交換意見、討論問題;有時又要擺出長者之尊,來迫使患者去完成那些他不願做、卻必須要做的事,比如定時休息、生活自理、門診複查、按時按量服藥等。

  同精神病人打交道,需要很多的技巧:

  1、講話要緩慢、平和、內容明確,如果要向他提出問題,或吩咐他做事,每次只能說一件事。一下子說好幾件事,就會使他無所適從。

  2、講話的態度要專注而親切,即使他看來注意力分散,也不要忽視他。

  3、經常用語言和行動來表現你對他的關懷和摯愛,有時談談對童年生活的回憶,或許可以創造一個比較愉快的氣氛。

  4、不論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了多麼微小的進步,都要充分地加以鼓勵,藉此重建患者的自尊。儘量避免抱怨和責備。

  5、對於患者明顯脫離現實的想法,不要試圖去說服他,更不要同他爭辯或嘲笑他,這樣做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招來麻煩。

  6、培養患者更多的興趣愛好,適當地為患者提供社交的機會,並鼓勵他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7、在同患者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為患者制定一個生活日程表。

  總之,由於精神病本身的特殊性,對精神病患者家屬也提出了很高要求。可以說,家屬努力促進患者康復的過程,也就是家屬提高自身素質的過程。精神病是一種長期性的疾病,家屬需要逐步適應自己的新角色,也應該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如何促進患者自知力的恢復

  在疾病的恢復過程中,多數患者是精神症狀消失在前,自知力恢復在後,有些患者長時間不承認自己以前的離奇想法是病態,也不認為那些想法的消失是服藥治療的結果。對於這樣的患者,在繼續藥物治療的同時,要多與患者交談,幫助他分析症狀,促進其自知力的恢復。

  這種談話需要一定的技巧

  首先,要主動涉及症狀,不要怕刺激患者。迴避只能麻痺一時。患者對以前的想法雖然不提了,但如果他對此沒有正確的認識,缺乏分辨能力,這就將成為他再犯病的隱患。很多復發的患者,症狀同前一次犯病時的想法如出一轍,其主要原因就在於自知力一直沒有完全恢復。

  其次,談話時語氣要平等。要以商量、討論的方式同患者交換看法,避免說教。要讓患者感到,家屬是站在患者的立場上、真心幫助他,而不是在逼他承認自己有精神病。談話時,多用“我覺得……”,少用“你應該……”。家屬表達完自己的意見之後,應儘量以問句結束,如“你覺得呢?”、“我說的有道理嗎?”這種談話方式既婉轉、讓患者好接受,又可以引導患者談出自己的看法。

  第三,談話要自然,要以現實生活中的例項為素材。比如對於具有被害妄想、總覺得別人的言行是在傷害自己的患者,家屬可以就電視劇中的情節,或者把自己工作中發生的事講給患者聽,同患者一起探討如何看待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等。幫助患者認識疾病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促進患者人格成熟的過程,精神病人本來就具有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

  第四,掌握談話的分寸。家屬在同患者一起分析症狀時,要時刻注意患者的反應。患者願意聽,則講;患者不耐煩了,就不講,或換個時間再講,要適可而止。應該通過這樣的談話,增進交流,加深感情,不能因此而使關係疏遠、甚至對立,那樣還不如不談。精神病的治療是藥物為主、談話為輔,如果患者對家屬的勸說堅決抵制,這正說明他的病情還比較嚴重,只好繼續等待藥物的療效。假如因為一次談話,把患者和家屬之間的關係搞僵了,不僅長時間難以恢復,還會影響患者對服藥的依從性,那樣,就得不償失了。

  第五,對每一個症狀都要充分分析。自知力的恢復一定要全面、徹底,這就要求家屬要準確地掌握患者的全部症狀,逐一詢問,逐一幫助患者分析。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