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理療科 主治醫師 丁國軍

  中風又名卒中,是由於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於腦所引起的以突然昏僕,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Z斜,不經昏僕,僅以半身不遂,口舌Z斜,言語不利,偏身麻木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西醫相當於急性腦血管病範圍,包括腦梗死、腦出血等。

  一、診斷

  參照第六版《中醫內科學》以及2005年中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試行版)》進行診斷。

  二、中醫治療

  (一)急性期(發病2周以內)

  1、應急處理

  (1)急性期出現神志不清,屬痰火閉竅者可灌服安宮牛黃丸,每次1丸,每日2-3次,鼻飼;也可灌服安腦丸,每次1丸,每日2-3次,鼻飼。

  (2)神志不清屬痰溼蒙竅者可灌服蘇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2-3次,鼻飼。

  (3)神志不清,口噤不開用開關散(烏梅、冰片、生南星),擦於齒齦。

  (4)嘔血、便血者予雲南白藥0、5-1、0克或加用大黃粉3克每日3-4次口服或鼻飼。

  (5)高熱者予清開靈口服液30ml每日2次口服或鼻飼;靜點清開靈注射液30ml,每日一次;複方麝香注射液10-20ml,每日一次;意識障礙者予醒腦靜注射液20ml每日一次。高熱痰多者予痰熱清注射液20-30ml每日一次靜點。高熱不退者,予紫雪丹口服或鼻飼,每次1、5-3克,每日2次。

  (6) 腑氣不通、大便祕結急用星蔞承氣湯或大承氣湯煎服,每日1劑、分2次口服或鼻飼或麻仁滋脾丸1丸,每日2次口服或鼻飼,番瀉葉代茶飲。

  2、辯證論治

  中成藥:可選用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活血,開竅醒腦功效的中藥注射液,如醒腦靜注射液20毫升每日一次靜點等。

  (1)中經絡

  ①風痰阻絡

  主症:半身不遂,肢體拘急,口舌Z斜,言語不利,肢體麻木。

  兼症:頭暈目眩。

  舌象:舌紅,苔白膩。

  脈象:弦滑。

  分析:素體痰溼內盛,或嗜食肥甘厚味,致中焦失運,聚溼生痰,痰鬱化熱,熱極生風,終致風痰搏結而發病。風痰流竄經絡,血脈痺阻,氣血不通,故見半身不遂,手足拘急,口舌Z斜,言語不利;痰阻中焦,清陽不升,則見頭暈目眩;經絡不暢,氣血不濡經脈,故見肢體麻木;舌紅苔白膩,脈弦滑,為痰溼內盛之象。

  治法:清熱化痰,熄風通絡。

  方藥:中風號。

  全蠍10克、地龍10克、膽星15克、半夏15克、雞血藤25克、鉤藤2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陳皮20克、石決明20克、天麻20克、牛膝20克、丹蔘30克、當歸20克、忍冬藤25克、炙甘草15克

  方中半夏、茯苓、白朮健脾燥溼;膽南星、天竺黃清熱化痰;天麻平肝熄風;香附疏肝理氣;丹蔘活血化瘀;大黃通腑洩瀉。諸藥合用有化痰熄風通絡之功。若眩暈甚者,可酌加全蠍、鉤藤、菊花以平肝熄風;若舌紫暗者,可加桃仁、紅花、赤芍以活血化瘀;若煩躁不安,舌苔黃膩,脈滑數者,可加黃芩、梔子以清熱瀉火。

  自制中成藥:蝮龍抗栓丸5剋日三次口服;通栓寶腦膠囊5粒每日三次口服;通脈膠囊6粒每日三次口服。

  ②痰熱腑實

  主症:半身不遂,肢體強痙,言語不利,口舌Z斜。

  兼症:腹脹便祕,頭暈目眩,口黏痰多,午後面紅煩熱。

  舌象:舌紅,苔黃膩或黃燥。

  脈象:弦滑大數。

  分析:素體氣弱痰盛之人,加之飲食不節,更傷中氣,致痰濁壅滯,鬱而化熱,痰熱互結而生風,流竄經絡而見半身不遂,肢體強痙,言語不利,口舌Z斜;中焦失運,痰溼內停,氣不化津,則見口黏痰多;痰熱薰灼腸道,大腸燥熱,傳化失司,腑氣不通而腹脹便祕;陽明實熱則見午後潮熱,心煩面赤等。舌紅苔黃膩或黃燥,脈弦滑大數,為痰熱壅盛、陽明腑實之徵象。

  治法:通腑洩熱化痰。

  方藥:中風號。

  地龍15克、大黃10克、芒硝5克、瓜蔞20克、膽星15克、玄蔘15克、麥冬15克、丹蔘30克

  方中瓜蔞、膽南星清熱化痰;生大黃、芒硝盪滌腸胃,通腑洩熱。本方使用大黃、芒硝劑量應視病情及體質而定,以大便通洩,痰熱積滯滌除為度,適時減量或停藥,以免過量傷正。腑氣通後,應治以清熱化痰、活血通絡。午後熱甚者加黃芩、石膏、梔子;痰盛者可加竹瀝、天竺黃、川貝母;兼見頭暈頭痛,目眩耳鳴者,為熱動肝風之象,可加天麻、鉤藤、菊花、珍珠母、石決明以平肝熄風潛陽;若口乾舌燥,苔燥或少苔,便祕,為熱盛傷津,可加生地黃、玄蔘、麥冬以滋陰液。

  自制中成藥:蝮龍抗栓丸5剋日三次口服。

  ③肝陽暴亢

  主症:半身不遂,肢體強痙,口舌Z斜,言語不利。

  兼症:眩暈頭脹痛,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口苦咽乾,便祕尿黃。

  舌象:舌質紅或絳,苔黃或黃燥。

  脈象:弦或弦數。

  分析:素體肝旺,或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或過食辛辣酒醪刺激之品,致肝陽驟亢,陽化風動,夾痰橫竄經絡,致半身不遂,肢體強痙,口舌Z斜,言語不利;風陽上擾清竅,則見頭暈頭脹痛,面紅目赤;肝經鬱熱,則見口苦咽乾,易怒,便祕尿黃;肝火擾心,則心中煩熱;舌紅或絳,苔黃或黃燥,脈弦或弦數,均為肝陽上亢、肝經實火之徵。

  治法:平肝熄風潛陽。

  方藥:中風號。

  天麻20克、鉤藤20克、杜仲10克、丹蔘30克、菊花30克、茯苓15克、坤草20克、牛膝20克、地龍15克、全蠍5克、遠志20克、蜈蚣2條 夏枯草15克、夜交藤20克、石決明20克、山桅子15克、生龍牡各40克

  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生石決明鎮肝潛陽;川牛膝引血下行;黃芩、山梔子清肝瀉火;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茯神、夜交藤養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全方共奏平肝潛陽,滋補肝,腎之功。肝火偏盛者加龍膽草、夏枯草以清瀉肝火;若舌絳苔燥,口乾,五心煩熱,屬熱盛傷津,可酌加女貞子、玄蔘、生地黃、白芍以滋陰柔肝;心中煩熱甚者,加生石膏、龍齒以清熱安神;痰多,言語不利較重者,為痰阻清竅,可加膽南星、竹瀝、石菖蒲等以清熱化痰;若舌苔黃燥,大便祕結不通,腹脹滿,為熱盛腑實,宜加大黃、芒硝、枳實等以通腑洩熱。

  自制中成藥:蝮龍抗栓丸5剋日三次口服。

  療效評估:

  ①以上三種證型是缺血性中風急性期最常見的證候,我院總結近20年臨床經驗制訂出中風號―中風號,根據患者不同證型、不同的用藥時機,掌握的適應證及時的應用相適應的中風號―中風號,取得比較好的療效,並連續兩年在全院招標課題的臨床觀察中獲得獎勵,並證實了在缺血性中風治療中的療效。我院2006年專科住院患者為4284人,缺血性中風中醫治療率為59%,平均住院日為15、2天,治癒顯效率為96、3%。2007年住院患者為5196人,其治癒顯效率為96、5%。

  ②蝮龍抗栓丸是缺血性中風急性期、恢復期乃至後遺症期臨床應用的主要藥品,於1988年獲得國家專利,多次獲國內、國際獎項。該藥根據痰阻血瘀的發病機理,提出在應用不同證型湯劑的同時輔以該藥進而祛痰通絡、活血通經進一步提高了臨床療效,但臨床應注意到辯證施治配合各相應的中藥湯劑。

  (2)中臟腑

  中成藥:可選用一種具有清熱解毒,化痰通絡,醒神開竅功效的中藥注射液,如清開靈注射液20-40毫升加入氯化鈉注射液中日一次靜點等。

  ①風火閉竅

  主症:突然昏僕,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體強痙,口舌Z斜。

  兼症:兩目斜視或直視,面紅目赤,口噤項強,兩手握固拘急,甚則抽搐。

  舌象:舌紅或絳,苔黃燥或焦黑。

  脈象:弦數。

  分析:此屬陽閉。患者素體肝旺,加之暴怒傷肝,或煩勞過度,肝陽暴亢,陽化風動,氣血逆亂,直衝犯腦,清竅閉塞,故見突然昏僕不知,半身不遂,面紅目赤,口舌Z斜;內風擾動,故兩目直視或斜視;肝主筋,風火相扇則筋脈拘急,肢強口噤,兩手握固,甚者可見抽搐;舌紅絳,苔黃燥,脈弦數,為裡熱之象,邪熱熾盛傷津則可見舌苔焦黑。

  治法:清熱熄風,醒神開竅。

  方藥:天麻鉤藤飲配合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鼻飼。天麻鉤藤飲平肝熄風潛陽,紫雪丹、安宮牛黃丸清熱涼血,解毒開竅,合而用之有清熱熄風、醒神開竅之功。肝火盛者,加龍膽草、黃連、夏枯草以清肝瀉火;抽搐者,加殭蠶、全蠍、蜈蚣以熄風止痙;夾痰熱者,加竹瀝、天竺黃、石菖蒲以清熱滌痰;熱甚迫血妄行,症見鼻衄、嘔血者,加生地黃、丹皮、大黃、水牛角以清熱涼血止血;腹脹便祕者,合大承氣湯以通腑洩熱。

  ②痰火閉竅

  主症:突然昏僕,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體強痙拘急,口舌Z斜。

  兼症:鼻鼾痰鳴,面紅目赤,或見抽搐,兩目直視,項背身熱,躁擾不寧,大便祕結。

  舌象:舌紅或紅絳,苔黃膩或黃厚幹。

  脈象:滑數有力。

  分析:此屬陽閉。患者素體肥胖,痰溼內盛,日久痰溼鬱而化熱,復因勞累,飲食偏嗜,情感過極等致心火熾盛,痰隨火升,上逆閉阻清竅而發病。痰火閉竅,故見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體強痙拘急,口舌Z斜,面紅目赤,兩目直視,甚則抽搐;痰火上擾,氣道受阻,故鼻鼾痰鳴;痰火擾心則躁擾不寧;痰火內結陽明,腑氣不通,故項背身熱,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膩或黃厚幹,脈滑數有力,為痰火內盛之象。

  治法:清熱滌痰,醒神開竅。

  方藥:羚羊角湯配合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鼻飼。方中羚羊角為主藥,配合菊花、夏枯草、蟬衣以清肝熄風;石決明、龜板、白芍滋陰潛陽;生地黃、丹皮清熱涼血;白芍斂陰柔肝;柴胡、薄荷舒肝解鬱;至寶丹、安宮牛黃丸有辛涼開竅醒腦之效。合而用之有清熱熄風、育陰潛陽、開竅醒神之功。痰熱盛者,加鮮竹瀝汁、膽南星以清熱化痰;火盛者,加黃芩、山梔子、石膏以清熱瀉火;煩擾不寧者,加石菖蒲、鬱金、遠志、珍珠母以化痰開竅,鎮心安神;大便祕結,口臭,腹脹滿,日晡潮熱者,合大承氣湯以通腑洩熱。

  ③痰溼蒙竅

  主症:突然昏僕,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體鬆懈,口舌Z斜。

  兼症:痰涎湧盛,面白脣暗,四肢不溫,甚則逆冷。

  舌象:舌暗淡,苔白膩。

  脈象:沉滑或緩。

  分析:此屬陰閉。患者素體氣弱痰盛,或年老體衰,氣不化津,致痰溼內生,復因勞累、過食辛辣肥甘及情志不調而引動痰溼,痰溼上犯,矇蔽清竅,故見昏僕,不省人事;痰溼流竄經絡而見半身不遂,口舌Z斜;溼性黏滯重著,故見肢體鬆懈;痰溼之邪易傷陽氣,易阻氣機,陽氣受鬱,故見四肢不溫,甚則逆冷;衛陽之氣不充肌膚,故面白脣暗。舌暗淡,苔白膩,脈沉滑或沉緩,為陽氣閉阻,溼痰內盛之徵。

  治法:燥溼化痰,醒神開竅。

  方藥:滌痰湯配合蘇合香丸鼻飼。方中半夏、橘紅、茯苓、竹茹化痰燥溼;膽星、菖蒲豁痰開竅;枳實降氣和中消痰;人蔘、茯苓、甘草健脾益氣,杜絕生痰之源。蘇合香丸則有辛香解鬱開竅之功。合而用之有燥溼化痰、醒神開竅之效。舌暗瘀斑,脈澀者,加桃仁、紅花、丹蔘以活血化瘀;四肢厥冷者,加制附子、桂枝、細辛以溫陽散寒。

  ④元氣敗脫

  主症:突然昏僕,不省人事,汗出如珠,目合口張,肢體癱軟,手撤肢厥。

  兼症:氣息微弱,面色蒼白,瞳神散大,二便失禁。

  舌象:舌淡紫,或舌體捲縮,苔白膩。

  脈象:脈微欲絕。

  分析:久病臟腑精氣已衰,復因情志失調、飲食不節等誘因,突致陽浮於上,陰竭於下,陰陽離決。元氣已脫,神志失守,故見神昏;五臟精氣藏於內而開竅於外,五臟真氣脫,四肢百骸皆無真氣充養而失用,故見氣息微弱,瞳神散大,手撒肢厥,汗出如油,舌捲縮,面色蒼白,二便失禁等諸症;舌淡紫為真陽外脫,陰寒凝滯之徵;陽氣大虛,脈道鼓動乏力,故見脈微欲絕。

  治法:益氣回陽,扶正固脫。

  方藥:參附湯合生脈散加減。方中人蔘大補元氣,制附子溫壯元陽,二者合用有益氣、回陽、固脫之功。汗出不止者,加黃芪、煅龍骨、煅牡蠣、五味子以斂汗固脫;兼有瘀滯者,加丹蔘、赤芍;真陰不足,陰不斂陽致虛陽外越,或上證使用參附湯後見面赤足冷,虛煩不安,脈極虛弱或突現脈大無根者,是陽氣稍復而真陰不足,此為陰虛陽脫之證,當以地黃飲子以填補真陰,溫壯腎陽。

  3、鍼灸治療

  中風病人,只要病情穩定,應儘早實施針刺治療。

  急性期:針對患者神昏、偏癱、失語、吞嚥困難為主症。施以“醒腦開竅”針刺法配頭皮針法或以“醒腦開竅”針刺法配合眼針針法(用於開顱術後中風病人)

  (1)醒腦開竅針刺法:

  主穴:內關―手厥陰心包經

  人中―督脈

  三陰交―足太陰脾經

  輔穴:極泉―手少陰心經

  委中―足太陽膀胱經

  尺澤―手太陰肺經

  配穴:嗆咳吞嚥障礙:風池,醫風,完骨。

  語言不利:上廉泉,金津,玉液。

  手指握固:合谷。

  足內翻:丘虛透照海

  肩周炎:區域性痛點刺血撥罐

  便祕:豐隆,左側水道歸來,外水道,處歸來

  尿失禁、尿瀦留:中極,曲骨,關元,三陰交,上星透百會,區域性施灸,亦可按摩或熱敷。

  睡眠倒錯:上星,百會,四神聰,三陰交,神門。

  血管痴呆:內關,人中,百會,四神聰,風池,三陰交,太沖。

  癲癇:人中、大陵、鳩尾、內關、風池。

  顱高壓、腦膜刺激症狀:至陰穴刺絡放血。

  複視:風池、天柱、睛明、球后。

  共濟失調:頸椎夾脊穴,風府,啞門。

  (2)頭皮針法:

  常用穴位:頂顳前斜線、頂顳後斜線、顳前線、枕上正中線、枕上旁線、枕下旁線。

  定穴及主治:

  ①頂顳前斜線:位頭部側面,自前神聰穴起至懸釐穴的連線,治療對側身體的運動功能障礙,可將全線分成五等份,上1/5治下肢癱,中2/5治上肢癱。下2/5治面癱及運動性失語。

  ②頂顳後斜線:位頭部側面頂顳前斜線之後約一寸,即起自百會穴至曲鬢穴的連線,主治對側身體感覺障礙;亦可將全線分成5等分,上1/5治下肢感覺障礙,中2/5治上肢感覺障礙,下2/5治面部感覺障礙。

  ③顳前線:位頭顳部,自頷厭穴至懸釐穴的連線,主治運動性失語,一般情況取左側,左利手患者取右側。

  ④枕上正中線:位枕外粗隆上方的垂直線,即強間穴至腦戶穴的連線,治皮層性視力障礙。

  ⑤枕上旁線:與枕上正中線平行,並與之相距0、5寸的兩條直線,治療皮層性視力障礙。

  ⑥枕下旁線:位枕外粗隆下方兩側2寸長的直線,即玉枕穴至天柱穴,治小腦疾病引起的平衡失調。

  操作手法:患者採取坐位或臥位,常規消毒後選0、3-0、35mm,1、5-2寸毫針,與面板呈30度角,用夾指進針法,快速刺入帽狀腱膜下其後緩緩推進至相應長度,用捻轉手法,200次/分。亦可用滯針手法,使患者頭部有緊脹感。

  (3)眼針法:

  常用穴:肝區、腎區、上焦區、下焦區、心區、脾區、胃區。

  配穴方法:

  中經絡:

  ①陰虛風動:肝區、腎區、上焦區、下焦區。

  ②肝陽暴亢:同陰虛風動。

  ③風痰阻絡:脾區、肝區、上焦區、下焦區。

  ④氣虛血淤:心區、脾區、上焦區、下焦區。

  ⑤痰熱腑實:脾區、胃區、上焦區、下焦區。

  中臟腑:

  ①風火蔽竅:心區、肝區、上焦區、下焦區。

  ②痰火蔽竅:心區、脾區、上焦區、下焦區。

  ③痰溼蒙竅:脾區、上焦區、下焦區。

  ④元氣衰敗:腎區、心區、脾區。

  針具及刺發:要求針身細,針體直,針尖利。以0、25毫米,0、5寸針為直,最好一次性使用。針刺的要求穩、準、輕、快。針刺位置皮下,不使用手法,而依眼針雙向調節作用來達到補瀉目的。

  4、護理

  (1)體位

  急性期患者頭部抬高15~30°,不宜無枕仰臥;有意識障礙的病人採用側臥位,使呼吸道通暢和避免嘔吐時造成窒息;有肢體癱瘓的,注意其良肢位的保持,病情穩定後即可輔助病人被動活動,而後逐漸增加活動量。

  (2)飲食

  意思障礙的患者,禁食1-2天,通過靜脈輸液維持所需營養和熱量,如有嘔吐或消化道出血的給予胃腸減壓,3日後如仍有意思障礙,給予鼻飼流食。發病後有明確吞嚥困難,飲水嗆咳的給予鼻飼,既保證營養攝入又避免誤吸致吸入性肺炎。

  拔除胃管後注意餵食方法,體位應為45°半臥位,以糊狀食物為好,逐漸增加食物品種和性狀。如無進食障礙,指導其低鹽、低脂肪飲食,有糖尿病的指導其低鹽、低脂、低糖飲食。

  (3)口腔護理

  對有意思障礙或帶有胃管的病人行口腔護理,用鑷子夾棉球蘸生理鹽水為病人清洗口腔,還可用小紗布蘸溼水後敷蓋口腔。有假牙的病人,睡前和飯後將假牙取下清洗,如有意思障礙則取下假牙。

  (4)會陰護理

  對帶有導尿管或臥床時間長的病人給予會陰護理,用鑷子夾棉球蘸生理鹽水為病人清洗會陰,每天兩次。

  (5)呼吸道護理

  對臥床的患者給予勤翻身多扣背,咳嗽困難或痰多的應用霧化吸入,及時清理嘔吐物和咽部分泌物。

  (6)面板護理

  為避免出現褥瘡,臥床的患者,每2-3小時翻身一次,翻身後對受壓面板進行按摩。可用氣墊床。發現有皮膚髮紅現象,應翻身更頻繁,增加按摩次數,並使受壓區懸空。定期擦洗身體,及時更換床單。

  5、康復

  中風病人生命體徵(血壓、呼吸、心率、體溫)穩定,偏癱失語等神經系統症狀不再發展後48小時即開始康復治療。

  早期康復治療包括早期病室內康復護理和早期治療兩部分。

  ●早期康復護理

  (1)保持良好的肢體位置:

  ①患側臥位:患側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手指張開,掌心向上。健側上肢可放在身上或身後的枕頭上。健側下肢在前置於枕上,患側下肢在後,即患側髖關節微後伸,膝關節略屈曲。

  ②健側臥位:頭部枕頭不宜過高。患側上肢下墊一個枕頭上,使患側肩部前伸,前臂旋前,腕關節背伸。患側骨盆旋前,髖、膝關節呈自然半屈曲位,置於枕上。患足與小腿儘量保持垂直位,注意足不能內翻懸在枕頭邊緣。健側下肢平放在床上,輕度伸髖、稍屈膝。身後可放置一枕頭支撐,有利於身體放鬆。

  ③仰臥位:頭下置一枕頭,但不宜過高,面部朝向患側。患側肩後部墊一個比軀幹略高的枕頭,將伸展的上肢置於枕上,防止肩胛骨後縮。前臂旋後,手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張開。在患側臂部及大腿下墊枕,以防止骨盆後縮。枕頭外緣捲起,可防止髖關節外展,外旋,枕頭下緣可使膝關節呈輕度屈曲位。

  (2)早期康復知識宣教:用我院編寫的《我幫你 你自立 偏癱患者肢體康復方法》一書進行康復知識宣教。

  ●早期治療

  (1)被動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

  (2)體位變化的適應性訓練

  翻身動作訓練

  被動翻身動作(包括向健側翻身和向側患側翻身)和主動翻身動作

  (3)下肢的控制訓練

  “橋式”運動和下肢屈曲動作的訓練

  (4)上肢的訓練

  肩關節活動訓練、上肢主動輔助運動、上肢分離運動及控制能力訓練等

  (5)床邊坐起訓練

  (6)坐位平衡的訓練

  軀幹伸展訓練、身體重心向患側轉移訓練及身體重心前後移動訓練等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

  如更衣、進食、洗漱、轉移等日常活動的訓練

  (二)恢復期(發病2周至6個月)

  1、辨證論治

  中成藥可選用一種具有活血化淤功效的中藥注射液:如生脈注射液40毫升加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點等。

  ①陰虛風動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Z斜,言語不利。

  兼症:手足心熱,肢體麻木,五心煩熱,失眠,眩暈耳鳴。

  舌象:舌紅或暗紅,苔少或光剝無苔。

  脈象:弦細或弦細數。

  分析:肝為剛髒,體陰而用陽,內寄相火,賴腎水以濡養。若房勞過度,精血暗耗,或久病失養,耗傷真陰,皆令陰不足而陽有餘,陰不制陽,相火妄動,虛風內生。虛風上擾橫竄經絡,故見半身不遂,口舌Z斜,言語不利;陰血不足,經脈失養,則肢體麻木;陰虛則生內熱,虛熱內擾,則心煩不寐,五心煩熱;腎精不足,腦髓不充,則頭暈耳鳴。舌紅苔少或無苔,脈弦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舌暗為夾瘀血之徵。

  治法:滋陰潛陽,鎮肝熄風。

  方藥:中風號

  白芍20克、玄蔘20克、麥冬15克、龜板15克、山藥15克、黃芪20克、丹蔘30克、牛膝20克、地龍15克、黃精10克、生龍牡各40克、山萸肉15克、炙甘草15克、知母10克、天花粉10克、五味子15克。

  方中龍骨、牡蠣、代赭石鎮肝潛陽;白芍、天冬、玄蔘、龜板滋陰潛陽;重用牛膝並輔以川楝子以引血下行,折其亢盛之風陽;茵陳、麥芽清肝舒鬱;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有鎮肝熄風、滋陰潛陽之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者,加黃柏、知母、地骨皮以清相火;腰膝痠軟者,加女貞子、旱蓮草、枸杞子、杜仲、何首烏等以補益肝腎;兼痰熱者,加天竺黃、瓜蔞、膽南星以清熱化痰;心煩失眠者,可加珍珠母、夜交藤以鎮心安神。

  自制中成藥:蝮龍抗栓丸5剋日三次口服。

  ②氣虛血瘀

  主症:半身不遂,肢體癱軟,言語不利,口舌Z斜。

  兼症:面色胱白,氣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

  舌象:舌暗淡或瘀斑,苔薄白或白膩。

  脈象:細緩,或細澀。

  分析:年老體衰,元氣已虛,或久病久臥傷氣,致氣虛不能鼓動血脈執行,血行乏力,脈絡不暢而成氣虛血瘀之證。瘀阻腦脈,則見半身不遂,肢體癱軟,口舌Z斜,言語不利;血行不暢,經脈失養,故見肢體麻木;瘀血內停,氣虛血不上榮故面色胱白,心脈失養故心自悸動,氣虛不攝則自汗,短氣乏力。舌暗或瘀斑,脈細緩或細澀,為氣虛瘀血之象。

  治法:益氣活血通絡。

  方藥:中風號

  黃花50克、地龍20克、當歸20克、川芎15克、桃仁20克、紅花15克、赤芍20克、黨蔘20克、牛膝25克、水蛭15克、全蟲5克。

  方中重用黃芪補氣;桃仁、紅花、川芎、歸尾、赤芍、地龍等養血活血化瘀。本方亦適用於中風恢復期及後遺症期的治療。氣虛明顯者,加黨蔘或人蔘;口角流涎,言語不利者,加石菖蒲、遠志以化痰宣竅;心悸,喘息,失眠者,為心氣不足,加炙甘草、桂枝、酸棗仁、龍眼肉以溫經通陽,養心安神;小便頻數或失禁者,為氣虛不攝,加桑螵蛸、金櫻子、益智仁以溫腎固攝;肢軟無力,麻木者,可加桑寄生、杜仲、牛膝、稀薟草以補肝腎,強筋骨。

  自制中成藥:蝮龍抗栓丸5剋日三次口服。

  2、併發症治療

  (1)口眼歪斜者可口服牽正散。

  (2)假性球麻痺者可予飲通康滴液。滴舌根,每日3-4次,每次3滴。

  (3)吞嚥障礙的治療包括有①改善口面部肌群運動訓練②增強舌運動的訓練③增強吞嚥反射的訓練④聲帶內收訓練⑤增強喉上抬能力⑥咽收縮訓練⑦吸吮及喉抬高訓練⑧攝食訓練⑨中藥治療:自制中藥飲通康滴液。滴舌根,每日3-4次,每次3滴⑩電刺激治療:選用吞嚥治療儀治療。每日1-2次等。

  (4)言語障礙的治療:

  失語症的治療包括①教會言語表達技能②自動性言語③命名訓練④看圖說話⑤描述訓練

  構音障礙的治療包括①鬆弛療法②呼吸訓練③發音訓練④發音器官運動訓練⑤言語清晰度的訓練⑥節奏

  (5)肩關節半脫位的治療

  採用①區域性中頻脈衝電治療②佩帶肩關節半脫位復位帶治療(此帶已申請國家專利)

  (6)踝關節趾曲內翻的治療

  佩帶踝關節矯形器治療。

  3、鍼灸治療

  恢復期:病久正氣耗傷益甚,依患者具體證候加用中脘、上脘、天樞、氣海、關元、足三裡、腎關、地黃、人黃以調中焦,補下焦。使脾胃運化正常,氣血得補。肝腎功能正常,陰精得養。進而正氣得充,邪氣易解。

  4、康復訓練

  此階段以康復訓練為主,配合鍼灸等治療

  5、外治法

  在恢復期或後遺症期,末梢神經性血腫可予川軍散外敷等。

  (三)後遺症期(發病六個月以上)

  1、半身不遂

  主症:偏身癱軟不用,伴肢體麻木,甚則感覺完全喪失,口舌Z斜。

  兼症:少氣懶言,納差,自汗,面色萎黃,或偏側肢體強痙而屈伸不利,或見患側肢體浮腫。

  舌象:舌淡紫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

  脈象:弦澀或脈細無力。

  分析:中風後期,氣血已傷,氣虛尤甚。氣虛血行乏力,血脈痺阻而致半身不遂,日久難復。因氣虛氣不能行,血瘀血不濡筋,故見偏身癱軟、麻木;若陰虧血少,風陽內動,則見肢體強痙,屈伸不利;絡道空虛,痰瘀內阻,故見口舌Z斜;氣虛則少氣懶言,納差,自汗;氣血不能上榮則面色萎黃;舌淡紫或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為血瘀之象,脈細無力為氣虛之徵。

  治法:益氣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中風號”合 “補陽還五湯”加減。

  方中重用黃芪以補氣,配歸尾、赤芍、桃仁、紅花、川芎、地龍等養血活血、化瘀通絡,諸藥合用有益氣活血、化瘀通絡之功。若口舌Z斜明顯,加白附子、全蠍、殭蠶以祛風通絡;患側肢體浮腫者,可加茯苓、澤瀉、防己等淡滲利溼;上肢偏廢甚者,加桂枝、桑枝以通絡;若下肢癱軟無力甚,兼見筋脈拘急,腰膝痠軟者,為肝腎虧虛,可加桑寄生、川牛膝、川續斷、鹿筋、杜仲等補益肝腎;若患側肢體強痙拘攣,屈伸不利,兼見頭暈頭痛,目赤耳鳴,舌紅絳苔薄黃,脈弦者,為肝陽上亢,當用鎮肝熄風湯加減以平肝潛陽,熄風通絡。

  2、言語不利

  主症:言語謇澀或失語。

  兼症:舌強,口舌Z斜,口角流涎,偏身麻木,半身不遂。

  舌象:舌暗,苔膩。

  脈象:滑。

  分析:中風後期,風痰瘀血阻滯舌本、脈絡而遺留本症。舌脈受阻,故舌強,言語不利,甚則失語;痰瘀阻絡,氣血執行不暢,故偏身麻木,半身不遂;舌暗苔膩,脈滑,為痰瘀之徵。

  治法:祛風化痰,宣竅通絡。

  方藥:解語丹。

  方中天麻、白附子、南星祛風化痰;全蠍、羌活搜風通絡;遠志、石菖蒲、木香行氣化痰宣竅。可加丹蔘、紅花、雞血藤等活血通絡。若言語不利兼見心悸氣短,腰膝痠軟,潮熱盜汗者,為腎虛精氣不能上承,可用地黃飲子加減。

  三、中醫治療難點分析

  中風是中醫四大難證之一,起病急驟,變化迅速,其轉歸預後常發生在一瞬之間。中經絡患者如失治誤治,或雖經治療病情未能控制向中臟腑轉化,預後較差;中臟腑患者向中經絡轉變,預後多較好。中臟腑者若出現呃逆頻頻,嘔血,壯熱,喘促,瞳仁大小不一,或出現脫證證候者,病情危篤,預後不良。多次中風者預後亦較差。無論中經絡或中臟腑,雖經救治,均終因腦髓受損,致病程遷延而成為中風後遺症。總之,中風患者的預後轉歸不盡相同,主要取決於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邪氣的淺深,病情的輕重,診治及時正確與否及調養是否得當等多種因素。

  應用現代技術彩超、tcd、ct灌注成像、cta等檢查作為溶栓治療的新標誌,有可能拓寬腦梗死3小時的治療時間窗。但是,有條件接受溶栓治療的患者很少。因此,大部分腦梗死患者可以接受中醫藥治療。中風病的研究已經從一方一藥的研究發展到綜合治療方案的研究;其研究模式和研究成果與臨床實際結合得更加緊密。多項研究結果表明,中醫藥在治療腦梗死上具有一定優勢,主要體現在降低病死率、減輕病殘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但臨床中在腦梗死病程的某些時段採用單一中醫藥治療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問題如下:

  1、氣道管理,當患者因為球麻痺痰液不能自行咳出,出現肺內感染,甚至因痰液阻塞氣道引起呼吸驟停,因為沒有條件進行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針對氣道的治療,這些患者往往會有生命危險。

  2、腦梗死患者出現嚴重併發症時,如:腦水腫、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消化道出血、癲癇持續狀態、肺水腫等需要採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

  3、由於缺乏具有循證醫學證據的中醫藥防治中風的研究成果,目前多遵循西醫的腦卒中防治指南,使用阿斯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進行腦梗死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在此基礎上服用中成藥的患者居多,而這種治療方案的效果尚缺乏科學的評價。

  4、針對腦梗死造成的偏癱、言語障礙、吞嚥障礙,採用單一的中藥治療難以達到理想效果,而採用康復訓練與中藥、鍼灸結合的方法,可以明顯提高療效。

  解決措施:

  1、運用中醫藥方法積極預防卒中。

  建立在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合理使用中藥的腦卒中一級、二級預防方案、開展中藥益氣化痰逐瘀方法防治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等疾病的研究。對已發現的高危人群採用中醫藥進行干預,如對慢性腦供血不足、高脂血症、頸動脈硬化斑塊病人,選用中藥辨證治療,以減輕症狀,預防斑塊增大、脫落而逆轉病程,達到“治未病”的目的。並建立一種科學評價體系,以使結果具有循證醫學證據。

  2、優化中醫診療方案

  對於重症腦梗死出現氣道阻塞及腦梗死的併發症,重視中醫藥的早期介入及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早期介入,重視中西醫結合治療,不斷優化診療方案。

  在綜合治療方案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中風患者或群體,進一步深化辨證論治,採用個體化的診療方案,制定每個患者個體化的藥物、鍼灸、推拿康復方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