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治醫師 劉龍

  你的“心理”正常嗎?

  專業醫生和心理學家也無法給出滿意的答案。但不等於人類都生活在一個毫無標準的“心態環境”中。一般人靠常識來進行自我判斷和“裁判他人”,這些常識有些是不科學的、含糊曖昧並且自相矛盾的,而有些則充滿智慧、敏銳且準確。

  為了維護自我認識的穩定性,人們通常認為自己的心理更正常,而他人的心理相對更不正常。人們不需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也能活的很好。很多時候,我覺得,澄清這個問題,是心理學家做的最費力不討好的一件事。

  1、區分心理正常與否的第一標準在於“大多數人原則”。很好理解,如果你的行為和大多數人的行為不同,你就是不正常。比如,大多數人都奉行禮尚往來,你卻不;大多數人在被愛時都會感到幸福,你卻不;大多數人都覺得活著是一件好事情,你卻老想著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大多數人洗手的時間為一、二分鐘,你卻要洗幾十分鐘;大多數人不會有幻覺,你卻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聽到有人詛咒你等等。人們可能在一些高階的情操和情感上“卓爾不群”,但是,他們中級的社會情感卻是符合大多數原則的。換句話說,你有大多數人的行為習慣,又有少數人的氣質和精神,那你就有點兒厲害啦。

  2、區分心理正常與否的第二個標準在於“統計學原則”。這個原則和第一個原則有很多重疊。但它用更定量化的方式來評定一個人的行為或心理。比如說智商吧,95%左右的人智商在90-110之間,你的智商如果是70的話,那就有點兒…。再比如,90%的人在經歷汶川大地震後都會從那個巨大的創傷中恢復過來,但10%的人卻殘留了各種精神症狀:恐懼、噩夢、無法擺脫恐懼悲傷的記憶等等。但是,我又聽到你在抗議了:難道智商140的人也是有病嗎?!你又對了,為了回答你這個疑問,我們需要進入下一個標準。

  3、區分心理正常與不正常的第三個標準在於“社會價值原則”。你可以不在統計學常模(就是統計學上的大多數)之內,但你的心理特質以及外顯的行為應該基本符合社會的價值標準。抑鬱症的年患病率為4%,其中有7%的人自殺身亡,畢竟,自殺是不符合社會價值標準的。作為一個個體,你或許可以給自殺找出很多理由,但對於整個社會(或人類本身)來說,自殺是不可取的。到此,該我自己抗議自己啦。所謂社會的價值標準就是終極標準嗎?社會的價值標準本身也在不斷地變化,過去認為是不好的,現在可能是好的,反過來也是如此。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要考慮第四個標準。

  4、區分心理正常與不正常的第四個標準在於“自我感受原則”。簡單地說,如果你自己都感到痛苦,那就有些危險。但是,還要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你的痛苦有價值,比如對於人的成長和人性本身。喪失是一種痛苦,但可能對你的成長有益。的確,心理健康的標準不是為了讓大家都變成安逸的動物,畢竟,痛苦對於理解人自身生存的意義是有巨大價值的。另一種情況是,你的行為明顯有問題,而且干擾了別人的正常生活和自由,而你自己卻毫無痛苦,比如某些人格障礙或重性精神病。最為有趣的是,有心理問題的人的痛苦是一種無意義的痛苦,於人性於自身均無意義。是一種無謂的痛苦、瑣碎的痛苦。

  5、 區分心理正常與不正常的最後一個標準在於“病理學原則”。這個和醫學有關。那些對器官造成傷害並且影響人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問題,我們稱之為“病理”。小的如齲齒、痔瘡,大的如冠心病、癌症。同理,影響一個人的大腦並且間接影響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的問題,我們稱之為“病理心理”。這個標準還是比較“硬”的。比如,我們已經發現很多心理疾病確實存在著大腦在結構水平上、化學水平上、分子水平上的病理性改變。同樣包含在這個標準中的,還有幾個“亞原則”,一個是嚴重程度原則,擔心和焦慮是正常的,無法控制的擔心就是問題;另一個是時間原則,暫時的擔心和焦慮是正常的,無休止的擔心就是病;第三個原則是對一個人社會功能的影響,如果“症狀’嚴重到影響你的工作、生活、飲食起居、交友、做愛,那也是問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