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鍼灸推拿科 主治醫師 孫延斌

  自2007年5月至2009年7月,筆者運用針刀治療夜間胸背痛患者100例,療效滿意。

  臨床資料 100例中男31例,女69例;年齡16-72歲,平均37.8歲;病程2d-6年。疼痛部位以胸背中段(T5-T8)最常見,下段次之,上段少見。症狀與體徵:夜間胸背疼痛,輕者下半夜或黎明時胸背開始疼痛或從夢中痛醒,胸後伸疼痛加重,側臥屈曲疼痛可暫時減輕,起床後疼痛迅速緩解,白天無不適,重者躺下不久胸背即開始疼痛,並且疼痛迅速加劇,迫使患者不斷改變睡眠體位,改變睡眠體位後疼痛可得片刻減輕,患者往往入睡1-2h即被痛醒,常伴有胸悶氣短及後背僵硬不適,起床後疼痛逐漸緩解。患者胸用力後伸可引發患處疼痛,按壓患部棘突引起深部疼痛。X線檢查無明顯異常,高齡及病程較長患者可見椎體前後緣不同程度骨質增生,骨質疏鬆,相應椎間隙狹窄,CT和超聲檢查排除肝膽、胰腺等內臟器官病變,風溼4項檢查部分患者血沉增快,CRP和RF呈弱陽性。

  治療方法 患者俯臥,於病變胸椎節段,棘突連線旁開0.5-1.5cm範圍內陽性反應點(壓痛點、硬結),若無明顯陽性點則選取病變胸椎節段棘突間隙兩側各旁開約1.0cm處為進針點,一般取2-8點,我們選用漢章牌一次性I型3號小針刀,按針刀閉合性手術的四步進針規程[1]垂直刺入皮下,緩慢深入,切碎硬結,切斷硬性條索,切開小關節囊,剝離、鬆解粘連、緊張的軟組織,直達骨面,感刀下鬆動即可出針。定位前要結合X線片注意胸椎有無側彎及旋轉畸形,操作時掌握好針刀在組織內的深度和角度,避免誤入椎管和胸腔。治療結束後患者術部墊薄枕仰臥30min。5d治療1次。

  療效標準 治癒:疼痛消失,胸椎活動正常;顯效:疼痛消失,勞累後偶感胸背部不適;有效:疼痛緩解,勞累後疼痛加重,注意休息可緩解。

  治療結果 本組100例患者,1次治癒48例,2次治癒22例,經1-5次治療後,按上述標準評定,治癒86例,顯效10例,有效4例。所有患者隨訪半年,6例患者因過度勞累或受涼而復發,經再次針刀治療收效。

  討 論 夜間胸背痛屬於中醫“痺症”範疇,多由於素體陽氣衰微、督脈空虛,或風、寒、溼邪侵入背部太陽經脈引起。該病常見於久站久坐以及長期從事彎腰活動的青壯年。胸椎脊柱後凸,呈額狀的關節面及胸廓的存在,限制了胸椎屈伸運動,只允許少許屈伸,胸椎的椎間盤很薄,關節囊較緊張[2.3.4],在胸椎前屈的情況下,為保持脊柱穩定,小關節囊和椎周軟組織承擔較大的張力。低頭屈胸久站久坐以及彎腰勞作,胸背部軟組織受到急性或慢性損傷,產生無菌性炎症反應,氣血凝滯,筋脈失養,久之可形成軟組織粘連、疤痕、纖維化硬化,小關節囊的肥厚。脊背為督脈和太陽經所過,同主陽氣,白天人體陽氣伸長,氣血流暢,不痛或痛輕,夜間陽氣收斂,人體氣血執行變慢,隨著區域性炎性代謝產物的不斷積聚,組織內壓力越來越大,疼痛逐漸加劇,起床活動,陽氣外張,血循加快,代謝產物吸收,壓力降低,症狀亦隨之緩解。

  軟組織發生病變引起疼痛的原因主要為急慢性損傷和風寒溼因素等所致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其機制為:無菌性炎症時,組織釋放的致痛性化學物質和組織內壓增高對其中傷害感受器的刺激;軟組織的類瘢痕化、纖維化對感覺神經的嵌壓;病變軟組織對鄰近神經的直接壓迫和無菌性炎症對鄰近神經的直接刺激[5]。

  針刀治療一方面可以直接深入到病灶剝離粘連、疤痕,切開切碎纖維化、硬化的軟組織,切斷痙攣緊張的肌纖維,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降低區域性組織內壓力,解除肌肉痙攣,消除無菌性炎症,另外小針刀還是一種機械刺激,根據生物電和壓電學原理,在病灶區,機械能將轉變為熱能,使小血管擴張,加強區域性病變組織的營養供應,機械對神經組織末梢的強刺激可使區域性組織器官活動能力增強血液淋巴迴圈加快大大提高區域性組織的新陳代謝能力[6]。我們利用針刀在病灶處切割鬆解,剝離粘連,疏通阻滯,即可消除無菌性炎症,解除神經所受到的擠壓和刺激,使陰血充,客寒除,陽氣振,經脈通而痛自除。

  夜間胸背痛患者由於沒有明顯陽性體徵,對其診斷不很明確,有肌筋膜疼痛綜合徵、纖維肌痛綜合徵、胸椎後關節紊亂等等,在臨床中,我們發現以胸椎小關節囊為主的胸背部脊柱緣多種軟組織的合併損傷病變為該病的主要病因,診斷為軟組織損傷性疼痛比較合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