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並不是病名,只是指消化道多種因素形成的原發或繼發性排便障礙的一類症候群,既非指一時性便祕,又非指單一疾病的診斷。可由各種原因導致腸道運輸功能降低或糞便輸出通道受阻等引起,同時也包括出口處疼痛性疾病引起的便祕。
排便的正常頻率在3次/日-3次/周。不論多久排便一次,只要排出困難就算便祕。這是由於便祕的本意就是指大便乾燥祕結,排出費力,或伴便意不盡,腹脹肛墜,甚至頭昏乏力。
臨床表現包括:
1、大便祕結,排便時間延長,小於3次/周,糞便乾硬,量少,不暢。
2、排便困難,糞便在結腸內運時延長,通過困難,排出費力,或肛門疼痛,墜脹,便意不盡,或經常依靠手助排便。
任何影響結腸平滑肌結構和腸壁神經叢功能的疾病,必然是可能構成結腸性便祕的主要原因,這類疾病常導致結腸平滑肌細胞數量減少,而漸漸代之以纖維化,使結腸壁變薄,動力下降,有些可發展為巨結腸,巨直腸。
研究表明,固態糞便平時儲存於乙狀結腸或降結腸中,而直腸一般呈空虛狀態,當乙狀結腸收縮時,可將糞便推進直腸,直腸瓣加恥骨直腸肌收縮形成的肛管直腸角阻止糞便直接進入直腸肛管。結腸除緩慢運動外,還有一種強力推進糞便進入直腸的“集團運動”,通常是在起床後(結腸反射),或餐後特別是早晨後(胃-結腸反射或十二指腸-結腸反射),引起可迅速將糞便從橫結腸送人乙狀結腸,然後進入直腸。當糞便以一定量和一定速度向直腸推進時,直腸壁上的壓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產生有效的神經衝動,衝動資訊由盆神經或腹下神經通向脊髓腰骶段內的初級排便中樞,同時上傳到大腦皮質的排便高階中樞,並由該中樞發出便意訊號,引起便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