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吳永超

病因
   髓核的突出或脫出,後方小關節的骨質增生或創傷性關節炎,鉤椎關節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鄰的三個關節(椎體間關節、鉤椎關節及後方小關節)的鬆動與移位等均可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與壓迫。此外,根管的狹窄、根袖處的粘連性蛛網膜炎和周圍部位的炎症與腫瘤等亦可引起與本病相類似的症狀。武漢協和醫院骨科吳永超
臨床表現
1.頸部症狀
視引起根性受壓的原因不同而輕重不一。主要因髓核突出所致者,由於區域性竇椎神經直接遭受刺激而多伴有明顯的頸部痛、椎旁肌肉壓痛及頸部立正式體位,頸椎棘突或棘突間的直接壓痛或叩痛多為陽性,且這些表現尤以急性期為明顯。如系單純性鉤椎關節退變及骨質增生所致者,則頸部症狀較輕微,甚至可無特殊發現。
2.根性痛
最為多見,其範圍與受累椎節的脊神經根分佈區域相一致。與根性痛相伴隨的是該神經根分佈區的其他感覺障礙,其中以手指麻木、指尖感覺過敏及面板感覺減退等為多見。
3.根性肌力障礙
以前根先受壓者為明顯,早期肌張力增高,但很快即減弱並出現肌萎縮。其受累範圍也僅侷限於該脊神經根所支配的肌組。在手部以大、小魚際肌及骨間肌為明顯。
4.腱反射改變
即受累脊神經根所參與的反射弧出現異常。早期活躍,而中、後期則減退或消失,檢查時應與對側相比較。單純根性受累不應有病理反射,如伴有病理反射,則表示脊髓同時受累。

5.體徵
凡增加脊神經根張力的牽拉性試驗大多陽性,尤其是急性期及以後根受壓為主者。頸椎擠壓試驗陽性者多見於以髓核突出、髓核脫出及椎節不穩為主的病例,而因鉤椎增生所致者大多為弱陽性,因椎管內佔位性病變所引起者,大多為陰性。
檢查
    視病因不同,X線平片所見各異,一般表現為椎節不穩(梯形變)、頸椎生理曲度消失、椎間孔狹窄及鉤椎增生等異常改變中的一種或多種。MRI檢查可顯示椎間盤變性和髓核後突,髓核甚至可突向根管、椎管內,且大多偏向患側。
診斷
主要依據以下五點:
1.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
包括麻木及疼痛等,且其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2.壓頸試驗與上肢牽拉試驗
多為陽性,痛點封閉無顯效,但診斷明確者勿需做此試驗。
3.影像學檢查
X線平片可顯示頸椎曲度改變、椎節不穩及骨刺形成等異常所見,MRI檢查可清晰地顯示區域性的病理解剖狀態,包括髓核的突出與脫出、脊神經根受累的部位與程度等。
鑑別診斷
頸脊神經共有8對,並支配不同部位,因此當其受累時,視受累部位不同而症狀的分佈與差異較大。在臨床上,以頸5~8脊神經根受累較多,故以此為重點對易混淆的疾病鑑別。
本病應與頸椎骨骼實質性病變(結核、腫瘤等),胸腔出口綜合徵,腕管症候群,尺神經、橈神經和正中神經損傷,肩關節周圍炎,網球肘及肱二頭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相鑑別。

必須將本病的根性痛與乾性痛(主要是橈神經幹、尺神經幹與正中神經幹)和叢性痛(主要指頸叢、臂叢和腋叢)相區別。
亦需將本病的根性肌力障礙與乾性及叢性肌萎縮相區別,並應與脊髓病變所引起的肌力改變相區別。必要時可行肌電圖或皮質誘發電位等檢查以資鑑別。
治療
1.非手術療法
各種有針對性的非手術療法均有明顯的療效,其中尤以頭頸持續(或間斷)牽引、頸圍制動及糾正不良體位有效。手法按摩亦有一定療效,但應輕柔,切忌因操作粗暴而引起意外,不宜選用推拿。
2.手術療法
凡具有以下情況者可考慮手術:
(1)經正規非手術療法3個月以上無效,臨床表現、影像學所見及神經學定位相一致。
(2)有進行性肌肉萎縮及疼痛劇烈。
(3)雖非手術療法有效,但由於症狀反覆發作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
術式以頸前路側前方減壓術為宜,不僅療效佳,且對頸椎的穩定性影響不大。對伴有椎節不穩或根管狹窄者,亦可同時選用椎節間介面內固定術,將椎節撐開及固定融合。通過切開小關節達到減壓目的的頸後路術式雖有療效,但因術後易引起頸椎成角畸形,目前已逐漸為大家所放棄。亦可通過椎板從後方切除或刮除椎體側後方的骨性致壓物,但此種術式難度較大,且易誤傷,非有經驗者不應選用。
預後
1.因單純性頸椎髓核突出所致者,預後大多良好,治癒後少有復發者。
2.髓核脫出已形成粘連者則易殘留症狀。
3.因鉤椎關節增生引起者,早期及時治療預後多較滿意。如病程較長,根管處已形成蛛網膜下隙粘連時,則易因症狀遷延而使療效欠滿意。
4.因骨質廣泛增生所致的根性痛者,不僅治療複雜,且預後較差。
(轉自百度百科)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