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主任醫師 郝迎春

  神經根性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性病理改變所導致神經根受壓引起相應神經分佈區疼痛、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總稱。其主要臨床症狀為頸痛+上肢放射性麻痛。是頸椎病各型中發病率最高者,約佔60%。

  神經根型頸椎病 所產生的無菌性炎症和水腫、通過藥物、理療等方法可吸收且緩解疼痛和麻木。但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神經根欲解除壓迫只能在急性期(戴圍領)過後靠頸椎牽引來解決。而功能鍛鍊是預防疾病和防治疾病復發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上,藥物、理療、圍領、頸椎牽引和功能鍛鍊顯得同等重要。而防病於未然,更是重中之重。

  一、 防病於未然:

  要改善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良習慣。不少年輕人喜歡躺在沙發上看書,長時間低頭伏案,坐公交的時候低頭睡覺,都是不好的習慣。 工作時,每半小時要起身,轉轉頭頸,活動一會兒。空調不能對著脖子吹,可以在辦公室準備一件帶領的外套,注意頸肩部的保暖。此外,要注意睡覺姿勢,以平躺最佳。

  側臥或趴著睡,把胳膊壓在頭下,都會增加頸椎負擔。枕頭要窄一些,能擱在脖子下面,以一個拳頭高度為佳。睡時,頭輕微有些後仰,能保證頸椎的輕微弧度。床鋪以足夠寬大的硬床上鋪褥墊為宜。要調整好桌椅及工作臺的高度,以適應天長日久的緊張工作。

  二、功能鍛鍊:

  這是一項持久但極其有效的希望工程,若能堅持,長期效果往往出人意料。神經根型頸椎病頸肌功能鍛鍊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

  ①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覆發作;

  ②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迴圈,消除瘀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調節頸椎應力,從而減輕症狀。

  神經根型頸稚病在急性發作期宜區域性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在症狀緩解,可進行以頸肌等長練習為主的鍛鍊;在症狀基本消失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

  (1)頸椎活動度訓練、

  (2)頸椎功能鍛鍊、

  (3)強化頸肌鍛鍊,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頸椎活動度訓練、功能鍛鍊和強化頸肌鍛鍊時一定要注意:如果有較明顯或進行性神經根和脊髓受壓症狀時,應隨時停止。並及時進行進一步檢查。

  功能鍛鍊要隨時、適時、合時。詳細治療請參考本網站科普文章“頸型頸椎病的治療”“頸源性眩暈”。

  三、 圍領:

  在急性發作期可適當固定頸部,這樣可以限制頸椎活動和保護頸椎,減少神經根磨損,減少椎間關節創傷性反應,有利於組織水腫的消退,鞏固療效,防止復發。但圍領固定太長易致關節僵硬、肌肉萎縮。故病情穩定後,及早去除圍領,進行功能鍛鍊。本圍領除主要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外,尚適用於頸源性眩暈、頸型頸椎病、頸椎外傷後的固定、頸椎術後的固定、脊髓型頸椎病不願手術者。

  四、藥物:

  神經根型頸椎病所產生的無菌性炎症和水腫、通過藥物等方法可吸收,且緩解疼痛。

  五、 本文重點討論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牽引

  (一) 牽引治療的作用:

  在國內外廣泛流行且行之有效。它能使增大推間孔、椎間隙,牽開有皺褶或骨化的韌帶,使受壓的神經根、脊髓得以緩解,改善其血液供應,有助於神經組織功能的恢復。現認為頸椎牽引的一般作用有:

  (1) 增寬椎間隙、恢復頸推的穩定性及其正常生理功能。

  (2)緩解肌肉痙攣,剝離、鬆解粘連組織,消除炎症、水腫。

  (3)牽開嵌頓的關節囊,以促進椎體滑脫和鉤椎關節錯位的整復。

  (4)增大推間孔、椎間隙,牽開有皺褶或骨化的韌帶,使受壓的神經根、脊髓得以緩解,改善其血液供應,有助於神經組織功能的恢復。X射線研究證明:經牽引後,椎間隙可增寬2.5-5毫米,頸椎管縱徑延長10毫米以上。

  (5) 牽開迂曲的椎動脈,恢復頸椎與椎動脈長度的比例關係,保持椎動脈通暢,維持正常腦血液供應,恢復正常腦組織功能。

  總之,牽引能調整恢復頸椎的內外平衡,繼而恢復頸椎的正常生理功能。有人研究:頸椎前屈15°,6千克牽引後,患者頸椎間盤壓力降低50%,頸椎整體移位平均增加50%。因此牽引可以使疼痛症狀明顯緩解或逐步消失。 在牽引狀態下,可去除體重對椎間盤的壓力;可減輕肌肉收縮力與諸韌帶緊張力對椎間盤及其周圍所造成的擠壓。

  使椎間盤及其周圍處於不負載狀態,有利於椎間盤及其周圍的營養供應,使損傷的纖維環及其周圍得以修復;有利於椎間盤及其周圍的靜脈迴流,消除水腫並促進炎症消退。

  (二)牽引的具體操作:

  頸椎牽引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治療。,現代學者多從頸椎牽引的角度、重量和時間等方面進行研究,雖有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不足。如受牽引的角度、重量和時間等眾多因素干擾,臨床難以形成規範化的治療方案,現一般認為:

  1、牽引角度:頸椎屈曲位時的牽引可以使椎間隙和椎間孔增大,頸後軟組織伸展,適用於頸椎病椎間隙狹窄和椎間孔變形的患者。屈曲15度是保持頸椎生理曲度變直而不出現反弓的最大角度,故前屈以不超過15度為宜。後伸位牽引適用於頸椎生理曲度改變的患者,目的在於恢復生理曲度正常。中立位牽引可用於各種型別,但針對性較差。

  2、牽引力量:牽引力量以達到頸椎椎間隙增大而不引起肌肉、關節損傷為目的。一般坐位2~4kg,臥位10kg左右。 按照牽引重量大小分類可分為輕重量、體重量和大重量牽引。

  (1) 輕重量牽引的重量一般為1.5千克~2.0千克,多用於較長時間的牽引。

  (2)體重量牽引是一種接近體重的重量進行短暫牽引的方法。

  (3)大重量牽引則介於兩者之間,重量一般在體重的1/13~1/10之間,時間為15~30分鐘。

  3、牽引時間:一般在15~20分鐘。時間過長易造成肌肉和韌帶靜力性損傷。一療程20-30天左右。

  4、牽引體位:按照牽引體位分類可分為坐位,臥位和斜位牽引。

  (1)坐位牽引一般適用於輕症和中度患者,使用較為簡便,醫院採用得較多,家庭也可以開展。坐位牽引位置不易穩定、角度變化亦小,但卻有牽引無磨擦力的優點。坐位牽引方法為:枕頜帶兜住患者頭顱後,患者坐在凳子上,牽引繩繞過頭頂上方的滑車,再經另一個滑車下垂牽引一定的重量進行牽引。

  (2) 臥位牽引方法為:患者臥床,頭頂部床架上安裝滑車。枕頜帶兜住患者後枕和下頜後,牽引繩經頭頂部滑車下垂牽引一定重量。臥位牽引的優點是仰臥位可使C4~C7椎間隙後部增寬更為明顯,且頸部肌肉不用支援頭部重量,得以舒

  適,角度亦易調節,患者可充分休息,在睡眠時也可牽引,一般適用於24小時持續牽引的重症患者。

  (3)斜位牽引方法是介於前兩種體位之間,適合於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4)行動式的牽引方法,即利用一些簡便的器材和充氣頸圍、支架對抗牽引器等進行牽引。

  5、牽引方式:可分為持續性牽引和間歇性牽引。持續性牽引在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牽引力;間歇性牽引則在牽引過程中有幾次牽引力的間歇。年歲大、病情重者多選後者。

  按照牽引時間長短分類可分為短時間和長時間牽引。短時間牽引一般每次15~30分鐘。長時間牽引適合於住院患者。牽引時間的長短與牽引重量有關,如體重量牽引。一般每次持續15~30秒,連續3次,每次間隔1~2分鐘。由上述各種因素組合,可有許多頸部牽引的方法,各醫院也往往根據自己的條件和不同的治療經驗加以選擇。

  但一般國內多采用坐位,小重量,短時間或持續性、枕頜帶的方法。重量從4千克開始,隨療程逐漸加至10千克。每日1次,每次時間為15~30分鐘,每個療程在20次左右。

  6、牽引適應症:牽引主要適應年齡18歲以上(年齡過小骨骼尚未發育完全)無嚴重骨質疏鬆者:神經根型頸椎病、頸型頸椎病、頸椎生理曲度改變。

  7、 家庭自我牽引:在利用牽引架進行家庭自我頸部牽引時,要著重指出的是,這種牽引必須由醫生指導,並告知注意事項後方可進行。不恰當的反覆牽引可導致頸椎附著的韌帶鬆弛,加快退行變,降低頸椎的穩定性。

  8、牽引不適應停止:

  1、頸椎肌肉、韌帶靜力性損傷,臨床表現與落枕相似。

  2、神經根損傷,出現上肢麻木、疼痛。

  3、椎小關節功能紊亂,表現為頸部活動受限。

  4、椎動脈扭曲,供血減少,表現為眩暈。

  5、椎動脈斑塊脫落,易造成腔隙性腦栓塞。

  6、枕神經損傷,表現為頭痛

  9、牽引禁忌症:牽引雖然安全、簡單、療效好。但應排除一切禁忌症,尤對老年人更要慎重。應在核磁檢查確定可行時方可應用。如應排除頸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管狹窄症、頸椎骨折、頸椎結核、頸椎腫瘤、脊髓型頸椎病、嚴重骨質疏鬆、嚴重退行性變、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