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性斜頸俗稱“歪脖子”。其發生機制尚不明確。多數學者認為此病多與分娩異常、產傷等導致的胸鎖乳突肌血腫機化、萎縮、纖維化瘢痕形成、肌攣縮等有關;一側胸鎖乳突肌的供應血管堵塞,亦可導致肌纖維發生退行性改變,導致斜頸;另外,宮內、外的感染及遺傳亦與發病有關。
先天性肌性斜頸在新生兒期主要表現為患側頸部胸鎖乳突肌有一硬塊,不活動;2個月左右腫塊縮小、逐漸消失,並出現患側胸鎖乳突肌纖維化、攣縮,牽扯頭枕部偏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肩部。隨著病程進展,患側面部逐漸變形,萎縮,兩側不對稱;並可出現斜視;當畸形嚴重時,患側肩部升高,頸椎發生形態和結構上的改變。
本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效果顯著。當出現面部萎縮、斜視及頸椎變形時,手術可以矯正斜頸,但其他畸形的恢復困難。目前治療主要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主要為區域性的理療,適合1歲以內的嬰幼兒。手術治療適合1歲以上患兒;現在有了微創治療方法,手術年齡可以適當提前。傳統的開放手術需在頸部做一長的橫切口,創傷較大,恢復慢,術後留一較大的疤痕,這點也是許多家長遲遲不願選擇手術治療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隨著腔鏡技術的發展,其在斜頸治療中的作用和優勢亦日漸明顯。術中在患側的腋窩前壁、沿皮紋作一5mm小切口,置入trocar和腔鏡,建立皮下隧道至頸部,充氣建立手術空間,於頸部、胸鎖乳突肌兩側皮紋分別戳2-3mm 的小孔,置入操作鉗和細頭電刀,逐層切斷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和鎖骨頭,以及緊張的軟組織直至該肌完全鬆馳;注意勿損傷頸血管鞘。術畢排出氣體,傷口用醫用組織膠予以黏合,不用縫針。術後觀察3天左右即可出院,不用拆線;根據病情術後繼續佩戴頸託或矯形支具,繼續功能鍛鍊。該術式腋窩傷口隱蔽,頸部傷口1-2月後亦難以看出,具有極佳的美容效果。
腔鏡下先天性肌性斜頸的微創治療具有創傷小,術後恢復快,頸部不留疤痕等特點,逐漸為廣大患者和家長所接受。需要強調的是,儘管此術式為微創手術,操作不慎有損傷頸部大血管、神經的可能,術者應具備一定頸部開放手術經驗和豐富腔鏡手術經驗。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