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液表皮樣癌在涎腺腫瘤中佔5%~10%。根據癌細胞分化程度的高低和生物學行為,將其分為低度惡性和高度惡性粘液表皮樣癌。腫瘤的主要成分為粘液樣細胞和表皮樣細胞。
臨床表現粘液表皮樣癌發生在腮腺者最多,約佔70%以上。小涎腺者常見於鄂部,其他部位如磨牙後區、頰部、上下脣等部位則少有發生。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30~50歲多見,女性多於男性,約為1.5∶1。高分化者常呈無痛苦性腫塊,生長緩慢。腫瘤大小不等,邊界可清或不清,質地中等偏硬,表面可呈結節狀。粘液表皮樣癌的臨床表現與臨床的分化程度關係密切。高分化型,佔多數,一般為無痛性腫塊,生長較慢,病程較長。腫瘤體積大小不一,邊界清楚,質偏硬,活動,表面光滑或呈結節狀。可為囊性,亦可為實性。發生於顎部或磨牙後區者,可見腫塊在粘膜下呈淡藍色或暗紫色,粘膜光滑,質地軟,穿刺可抽出少量血性紫黑色液體。
低分化型腫瘤生長較快,常伴疼痛。邊界不清楚,呈彌散性,與周圍組織有粘連,可破潰而繼發感染,形成經久不愈的潰爛面,並有淡黃色粘稠分泌物。有時可形成涎瘻。發生於腮腺者,累及面神經時可發生面神經癱瘓症狀及面肌抽搐症狀。發生於顎部者,可能破壞硬顎。
治療措施粘液表皮樣癌原發灶的處理主要是區域性根治性切除。為防止復發,手術應在距腫瘤1cm以外的正常組織內進行腫瘤切除。腮腺高分化粘液表皮樣癌首次手術治療者,不管病期如何,一般採用保留面神經的腮腺全切除術;低分化型浸潤面神經的機會較多,如面神經受累,應行犧牲面神經的腮腺全切術,如果及的面神經長度較大,可以在切除一段神經後做神經移植。發生在頜下腺的粘液表皮樣癌,應行頜下三角清掃術。發生在顎部者,應做部分上頜骨切除術。如腫瘤已侵犯周圍組織,應做擴大切除術。
粘液表皮樣癌的區域淋巴結轉移率較低,除低分化型可考慮行頸淋巴結清掃術外,高分化者一般不做選擇性頸淋巴清掃術,只有在切除原發腫瘤時確定頸淋巴結有轉移者,才做頸淋巴結清掃術。
粘液表皮樣癌對放射治療不敏感,但對低分化型術後可配合使用放射治療,有可能提高療效或減少復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