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表現為: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太困難,或合併一些特殊症狀,如:長時間用力排便、直腸脹感、排便不盡感,甚至需用手法幫助排便。在不使用瀉劑的情況下,1周內自發性排空糞便不超過2 次或長期無便意。
引起便祕的原因主要有
1、一般病因 包括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如:食物纖維含量太少; 不良排便習慣,如:不按時排便、長期抑制便意;濫用瀉劑; 環境或排便體位改變;妊娠; 老年、營養障礙。
2、結腸、直腸、盆底器質性病變及功能性障礙 包括結腸機械性梗阻,如良、惡性腫瘤;慢性扭轉;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炎症;吻合口狹窄;慢性套疊;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直腸、肛管出口處梗阻,如肛裂,肛管、直腸狹窄,內括約肌失弛緩,直腸前膨出,直腸內脫垂,盆底痙攣綜合徵,恥骨直腸肌肥厚,骶直分離,盆底疝等; 結、直腸神經病變及肌肉異常,如假性腸梗阻,先天性巨結腸,特發性巨結腸,巨直腸,慢傳輸型便祕,腸易激綜合徵(便祕型)等。
3、結、直腸外神經異常,如各種腦部疾患、腫物壓迫、脊髓病變、多發性硬化等。
4、精神或心理障礙。5.藥物,如可待因、嗎啡、抗抑鬱劑、抗膽鹼能製劑、鐵劑、鈣離子通道拮抗劑等。
6、內分泌異常及代謝性疾病 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低血鉀症、糖尿病、垂體功能低下、嗜鉻細胞瘤、鉛中毒等。
患了便祕該如何就診?
很多患者的做法是上醫院或藥店買點瀉藥自服,這樣做有很多弊端,因為便祕的原因很複雜,有的是由器質性病變如腸道腫瘤等引起,若不盡快明確診斷,將延誤治療。我們建議首先通過詢問病史、體格檢查、腸鏡檢查等手段,排除器質性病變引起的便祕,若為功能性便祕,再行結腸傳輸試驗、排糞造影或肛門直腸測壓等檢查確定便祕型別後進一步治療。
長期服用瀉劑有何危害?
很多便祕患者長期服用瀉劑,有的甚至長期服用多種瀉劑 ,而且用量越來越大,究其原因,是由於目前市場上的很多瀉劑中含有大量蒽醌類化合物,這類化合物對腸壁的神經具有破壞作用,進而使腸道運動功能更差,有的患者誤認為服用瀉劑量不夠,加大用量,最終導致惡性迴圈,便祕更加嚴重。有的患者結腸出現黑變,甚至有誘發癌變的風險。
哪些便祕患者可手術治療?
有的患者在看了便祕可手術治療的報道後,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所有的便祕均可通過手術治療,其實不然。只有那些經過一段時間嚴格的非手術治療後收效不大,各種特殊檢查顯示有明確的病理解剖和確鑿的功能性異常部位的患者,才可考慮手術治療。同時應慎重掌握手術適應證,針對病變選擇相應的術式,有多種病變同時存在時應手術解決引起便祕的主要病變,但也同時解決次要的或續發的病變。
如何預防便祕的發生?
(1)改善生活方式,使其符合胃腸道通過和排便運動生理;增加膳食纖維攝取及飲水量。
(2)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3)調整心理狀態,正確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儘量避免較大的情緒波動。
(4)避免久座,適當鍛鍊,促進腸蠕動。
(5)儘可能避免藥物因素,減少諸類藥物可能引起的便祕。
(6)針對導致便祕的病理生理選用藥物治療,結腸慢傳輸型便祕應選用腸動力藥,合理選用容積性瀉劑、潤滑性瀉劑和刺激性瀉劑,應避免濫用瀉劑。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