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痔瘻)科 副主任醫師 宋允舉

  慢性便祕,是臨床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是各種原因導致的腸道運動功能障礙、腸內容物傳輸延遲,具有慢性、原發性、功能性的特點。主要臨床表現是較長時間的大便次數減少,無便意,或不自主排便。多數患者伴有腹脹、納呆等。在西方國家發病率為2%-27%,女性多於男性。

  我國北京、天津和西安60歲以上人群慢性便祕者高達15%~20%。已成為危害社會的疑難病。目前西醫主要使用各種瀉藥如液體石蠟油、硫酸鹽等,雖能取得一時的療效,但長期使用副作用較大,也容易產生藥物依賴型,有的可引起結腸黑變、大腸神經節細胞損害、甚至誘發消化道腫瘤等嚴重併發症。近幾年來我們用雙功調腸丸治療慢性便祕,療效較為顯著,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按照羅馬III診斷標準至少滿足以下標準中的兩項或兩項以上(至少25%的排便有努掙;至少25%的排便為硬糞塊;至少25%的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至少25%的排便有肛門直腸阻塞感;至少25%的排便需手助排便(如手指排便、支託盆底)

  ①排便費力;

  ②塊狀/硬便;

  ③糞便未排盡感;

  ④肛門直腸有梗阻或堵塞感;

  ⑤要用人工手法幫助排便;

  ⑥每週排便少於3次;

  ⑦未使用瀉藥患者中,稀便少見;

  ⑧尚不夠診斷IBS;

  ⑨在診斷之前症狀應出現6個月,且最近3個月的症狀必須符合診斷標準。1125例患者,均符合標準。臨床資料完整,男428例,女697例,年齡20-84歲,平均年齡49歲,病程2個月-35年,平均病程12年,患者為2005年―2008年臨沂市中醫醫院門診病人。

  1.3 治療方法 山術運腸丸(魯藥制字Z1420030028):主要成分為:白朮30g、 生地30g、 山藥30g 陳皮9g、當歸15g、何首烏15g等組成。口服方法:一次9g,一日3次,溫開水送服。一般口服兩週為一療程,上述病例中,口服療程最短的為兩週,最長達1.5年。

  1.4 療效判斷標準:按中華醫學雜誌編委會1990 年11月召開的便祕診治研討會制定的《便祕診治暫行標準》。

  ①治癒:排便頻率為每1~3d 1次,質軟成形,排便時間不超過5 min,結腸運輸試驗示72 h 內排出標誌物80% 以上。

  ②好轉:排便頻率及排便時間較前有所改善,結腸運輸試驗示72 h 內排出標誌物數較前有所改善。

  ③無效:排便頻率及排便時間無改善。結腸運輸試驗示72 h 內排出標誌物數無改善。

  2、結果

  採用口服山術運腸丸治療1125例患者,治癒1013例(90.04%);好轉68例(6.04%);無效44例(3.91%),總有效率為96.09%。療效顯著。

  3、討論

  慢性便祕又稱特發性便祕、習慣性便祕、功能性便祕。“慢性”指病史超過2年,或年幼時即巳發病;“特發性”說明對便祕的原因及流行病學瞭解尚不全面;“頑固性”意指經一般藥物及非手術方法難以奏效而常需手術治療。

  便祕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之一,超過了其它的消化道症狀。便祕在人群的發病率為3%-4% 。老年人中高達30%,流行病學調查證實便祕與年齡、性別、飲食、職業、遺傳、藥物、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居住區域以及種族、婚姻、性格等因素有關。

  慢性便祕的臨床表現為自然便次減少>2-3次/周,大便乾硬,排出困難伴肛門下墜、會陰脹痛、排便不盡、大便變細、阻塞感、腹脹腹痛。

  祖國醫學從五臟辨證的角度提出病位在大腸,雖系大腸傳導失常,但與五臟有密切關係,脾主運化,若脾虛失運,糟粕內停,則大腸失傳導之功;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熱肺燥,下移大腸,則腸燥津枯;肝主氣機,若肝鬱氣滯,則腑氣不通,氣滯不行;腎司二便,若腎陰不足,則腸失濡養,便幹不行,若腎陽不足,則大腸失於溫煦,傳運無力,大便不通。針對便祕的病因,研製成其專用藥“山術運腸丸”。

  方中山藥入脾腎,健脾補腎、白朮健脾益氣,當歸養血活血,潤腸通便,陳皮行氣健脾,生地滋陰補腎,何首烏養血補腎,諸藥合用共奏補益肝腎、益肺運脾、調腸理便之功。其作用特點不是直接通洩大便,而是通過調理與大腸傳化功能有關的臟腑功能,促進大腸傳化功能的恢復,使大便正常。這與以往的“通洩”療法有根本的不同。臨床結果表明,本製劑治療血虛型、氣虛型、血熱型便祕有顯著性療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