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科 副主任醫師 曾輝

  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FN)指口腔溫度升高 > 38.5℃,或 2 小時連續 2 次測得體溫>38.0℃,同時絕對中性粒細胞計數(ANC)< 0.5×109/L 或預期 < 0.5×109/L。

  FN 的發生率、併發症發生率和死亡率

  儘管預防與治療措施的進步,FN 仍是癌症治療中關注度最高的併發症,是發生併發症、增加健康資源投入的主要原因,同時由於化療延遲和劑量減低而削弱治療有效性。雖然 FN 的死亡率逐年穩步下降,但仍比較明顯,實體瘤患者總死亡率約為 5%,一些血液系統惡性疾病可達 11%。

  證實存在菌血症的患者預後較差,革蘭氏陰性菌和陽性菌死亡率分別為 18% 和 5%。死亡率與MASSC 預後評分相關: MASCC 評分 >21時死亡率僅有 3%,但若 MASCC 評分 < 15 則可高達 36%。老年患者化療後更易出現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併發症和死亡率也更高。但由於納入標準的原因,缺乏老年人前瞻性試驗,因此缺乏相對特異的治療推薦。

  標準血培養的陽性微生物檢出率依賴於患者是否預防性使用抗菌素、是否具有中心靜脈插管(CVC)。一項實體瘤試驗中,只有很少一部分 CVCs 患者給予抗菌素預防,大部分未接受抗菌素預防。血液系統腫瘤試驗中患者具有 CVCs 的比例較高,17%~31%。

  不同治療中心的病原感染不同,在過去幾十年裡,FN 從主要為革蘭氏陰性菌感染轉向為革蘭氏陽性菌感染,FN 血培養陽性時 70% 為革蘭氏陽性菌。耐藥菌株增加如 ESBL 革蘭氏陰性菌、萬古黴素耐藥的腸球菌(VRE)以及 MRSA。氟康唑耐藥的念珠菌感染(克柔假絲酵母和光滑假絲酵母)也在增加。

  患者教育與相應政策

  FN 成功治療的前提是對潛在感染快速識別和快速反應,因此對院外患者進行教育很重要,如監測體溫,指導患者何時以及如何與醫療服務機構取得聯絡。此外地方政策對可疑 FN 進行快速反應也很關鍵,一些患者可能因 FN 而在急診就診,此時若有明確的預案則可使患者得到正確處理。

  初步評估

  詳細追問病史,包括化療、預防性抗菌素、是否同時使用糖皮質激素、近期手術史以及是否有過敏史。通過檢閱臨床記錄發現既往陽性微生物感染史很重要,特別是以往曾有過抗菌素耐藥的微生物或細菌感染,以便進一步指導治療。

  初起要評估迴圈和呼吸功能,如有必要應進行復蘇治療,隨後要注意檢查是否存潛在感染灶,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經驗性選用治療 FN 的抗菌素有時並不能覆蓋某些感染(如社群獲得性肺炎)。

  中性粒細胞缺乏而感染的患者的症狀和體徵並不明顯,特別是接受過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任何有風險發生 FN 的患者出現不舒服、低血壓、低熱時都要警惕可能會發展成為革蘭性陰性菌敗血症,需要迅速進行治療。

  急檢血常規明確中性粒細胞水平,其它需要檢查的專案,這些檢查對指導早期治療非常關鍵。外周靜脈血二次血培養,留置靜脈導管,此外有相應臨床症狀時,在經驗性廣譜抗菌素治療前,還要留取痰、尿、面板拭子和糞便標本。

  高危患者

  MASCC 評分高危的 FN 患者,或是由醫師判斷具有高危特徵的患者,應立即收入院並開始廣譜靜脈抗菌素治療。

  1、靜脈抗菌素的選擇

  區域性細菌流行性和耐藥性對經驗性治療選擇非常關鍵,因為可能需要覆蓋 MRSA 或革蘭氏陰性耐藥菌。有 meta 分析比較了單藥(抗假單胞菌頭孢菌素如頭孢他啶或碳青黴烯類抗菌素)與聯合治療,發現同等有效,但長時間中性粒細胞缺乏或是菌血症患者是否適用仍不清楚,此時聯合具有ß內醯胺酶殺菌作用的抗菌素以及氨基糖苷類藥物是優選。

  2、特殊改變的治療

  除了採用標準的廣譜抗菌素治療,很多機構在實際工作中需要一些特殊的治療方案。治療的持續時間變化較大,此時應遵循當地的抗菌素治療指南。

  (1)中心靜脈置管:如果懷疑為導管相關感染,必需進行血培養,採血部位為導管和外周,以便測量陽性報警時間差(DTTP),因為導管內培養和外周血培養陽性結果的時間不同。如果 ≥ 2 小時則高度提示導管相關菌血症。

  所有 FN 導管相關感染(CRI)需要確定靜脈用抗菌素的型別以及治療時間,同時要移除導管。懷疑 CRI

  時如果患者病情穩定、無微生物感染證據,則不應移除導管,應使用糖苷類藥物如萬古黴素以覆蓋革蘭氏陽性菌。替考拉寧可替代萬古黴素,該藥一天一次,在輸液即將結束前使用。成功治療CRI 且是否需要移除導管與血培養分離的病原體有關。

  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NS)CRI,如果患者病情穩定,應嘗試保留導管。一項前瞻性佇列研究中對 CVC 新生兒採用抗菌素治療 CNS 菌血症,結果顯示46% 的病例可成功保留導管。最近一項成人回顧性研究報告抗菌素治療 CNS 引起的 CRIs 的成功率為 93%,隨訪 4 個月重新感染率僅8%。導管保留並不影響 CNS 菌血症,但卻是復發的重要因素。

  移除導管的適應症包括管腔感染、植入港感染、充分治療後仍持續存在菌血症、非典型分支桿菌感染和念珠菌菌血症。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療目前有分歧,德國推薦必需導管移除,但韓國研究顯示在恰當的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治療下保留導管的成功率為50%。

  是否保留導管需要平衡血流種植傳播的風險,因此推薦如果可能應當移除導管,但通過治療可在短時間內保留導管。正確的抗菌素治療下仍有持續發熱和菌血症是導管移除的適應症。

  (2)肺炎如果臨床或影像學檢查診斷肺炎,抗菌素必需覆蓋不典型病原體如軍團菌和支原體,主要是大環內酯類藥物與內醯胺酶類抗菌素聯合。如果患者呼吸頻率快,脫離吸氧或氧濃度較小時氧飽合度迅速下降則應考慮肺孢子蟲感染。易感因素包括糖皮質激素應用史、器官移植後免疫抑制劑使用、使用過嘌呤類似物。高劑量複方磺胺甲基異惡唑治療可疑肺孢子蟲感染。

  (3)蜂窩織炎:加用萬古黴素覆蓋面板病原體。

  (4)腹腔或盆腔內膿血癥:如果有臨床或微生物學證據顯示存在腹腔或盆腔內膿血癥,需要使用甲硝唑治療。

  (5)腹瀉評估是否為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感染,如果懷疑應給予甲硝唑治療。

  (6)念珠菌病患者出現全身性念珠菌感染的風險因素是中性粒細胞缺乏時間延長,這類患者多為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經歷了清髓治療。念珠菌菌血症的診斷應經血培養證實,但血培養常需幾天才能得到結果,所以治療通常為經的。當患者出現發熱且廣譜抗菌素治療3-7 天無效時應考慮抗念珠菌治療,開始治療前進行胸部 CT 檢查,尋找有無典型的影像學變化。

  一線經驗性治療需依據患者情況,如果患者已暴露於唑類藥物或明確為非白色念珠菌感染,那麼脂質體二性黴素 B 或棘白菌素類抗菌素如卡泊芬淨都是正確的一線治療選擇。如果患者低危出現侵襲性麴黴菌感染、當地流病學資料顯示唑類耐藥的念珠菌發生率較低、且患者未接受過唑類抗真菌藥物預防性治療時,氟康唑可以用作一線治療。

  一旦開始抗真菌治療,需持續到中性粒細胞恢復,若患者已證實存在真菌感染,則治療至少要持續 14 天。

  (7)肺浸潤急性髓系白血病誘導化療期間,或是經歷了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都有出現侵襲性麴菌感染的可能。反覆評估抗菌治療反應很有必要,如果缺乏治療反應,就需要進一步明確感染性質。如果懷疑麴黴菌感染,應進行高分辨CT 檢查,尋找麴菌感染的典型特徵如具有光暈的結節或是毛玻璃樣改變。如果發現浸潤,如有可能應進行支氣管肺泡灌洗。

  應聽取感染性疾病(ID)專家的建議,對真菌和肺孢子蟲感染進行恰當的治療。抗真菌藥物的選擇與醫療機構、患者個體和既往預防性用藥史有關,對可疑麴菌感染應使用伏立康唑或是脂質體二性黴素B。當治療無反應時,上述抗真菌藥可與棘白菌素聯用。

  (8)懷疑病毒感染:在獲取標本後,開始阿昔洛韋治療。更昔洛韋只在高度懷疑侵襲性鉅細胞病毒感染時才需使用。

  (9)懷疑腦膜炎或腦炎:

  必需進行腰穿檢查,細菌性腦膜炎應給予頭孢他啶聯合阿莫西林或美羅培南進行治療。病毒性腦炎應給予高劑量阿昔洛韋治療。

  隨訪、評估治療反應

  臨床隨訪頻度與疾病嚴重程度有關,對需要復甦的患者可能每 2~4小時一次。每天都要評估發熱趨勢,如有指徵還要評估骨髓和腎功能,直至患者不再發熱,中性粒細胞超過 0.5×109/L(圖2),對持續發熱的患者應進行影像學複查。

  評估治療反應以及後續治療

  如果不再發熱且中性粒細胞超過0.5×109/L,低危且未發現病因者考慮改為口服抗菌素;高危但亦未發現病因者,如果需要持續治療則要考慮停用氨基糖苷類藥物;如果病因明確則繼續特異性的治療。

  如果 48小時仍有發熱,若病情穩定則繼續初始的抗菌治療;如果病情不穩定則抗菌治療覆蓋要改變,若病情發展出現一些症狀支援某些種類抗菌素的使用則可增加抗菌素拓寬覆蓋範圍。

  一些血液中心願意在現有治療基礎上加用氨基糖苷類藥物,而有些中心則會改變治療方案,採用碳青黴烯類與氨基糖苷類聯合。當患者高危出現嚴重併發症時應諮詢 ID專家調整治療方案。必需注意不常見感染,特別是 CRP 不斷增高、胸部和上腹部影像學檢查呈進行性變化時,以排除真菌或酵母菌感染或是膿腫,發熱持續超過 4~6天,需要進行抗真菌治療。

  治療持續時間

  如果中性粒細胞計數超過 0.5×109/L,且患者無症狀,停止發熱 48 小時,血培養陰性,可停用抗菌素。如果中性粒細胞計數不足0.5×109/L,但患者無併發症,不發熱已達 5~7 天,可停用抗菌素,除非高危患者如急性白血病採用高劑量化療,此時抗菌素可繼續使用 10 天或直至中性粒細胞計數超過 0.5×109/L。

  粒細胞計數恢復但仍持續發熱的患者需接受 ID 專家的評估,並考慮抗真菌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