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類風溼關節炎,人們普遍認為它是一種“不治之症”,甚至認為是“不死的癌症”。的確,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難治性的風溼病,醫學上曾經對其束手無策,過去許多患者長期承受著疾病的痛楚,最終走向關節變形和殘疾的結局。
然而,近十多年來,現代醫學對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效果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治療的目標不再侷限於“控制症狀”,而是 “緩解病情”,阻止關節破壞,防止殘廢。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就是“早期規範治療”。
可惜的是,目前對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尚存在許多 “誤區”。
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誤區
誤區一:自選風溼藥
由於類風溼關節炎是慢性病,尚不能徹底根治。不少風溼病患者久病成醫,經常自己選購藥物,或者是託親朋好友從港澳或國外買一些所謂特效藥物治療。這些藥的組成僅僅是地塞米松(一種不宜長期服用的長效激素)、消炎痛和維生素。而中文說明書上卻寫著,“本品全部由草藥配方和維生素構成”,是風溼病的特效藥。
確實,患者在服藥的早期感覺非常止痛,但這些藥物不可能真正緩解病情,長期使用關節照樣嚴重變形,且可能帶來胃腸損害(甚至消化道出血、穿孔)、骨質疏鬆、感染、糖尿病等不良反應。因此,自選風溼藥非常容易出現危險,而且會使原本簡單的病情變得複雜。
誤區二:有病亂投醫
得了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病人往往很焦急。一方面是因為全身關節的腫痛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是擔心關節變形殘廢,而到處尋找根治的“名醫、祕方”。各個“名醫”都找遍,大小報紙、電視、廣告上的“風溼藥”都試過。幾年下來,不但看病吃藥花了不少冤枉錢,而且更大的危害是耽誤了治療的時機,關節最終還是破壞和變形了。
誤區三:西藥副作用大,中藥都沒有副作用
其實,“凡藥三分毒”。無論是西藥還是中藥,都會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例如,中藥中的雷公藤有比西藥更大的卵巢毒性,長期應用可以抑制生殖功能和提早進入更年期,還可能影響肝功能和白細胞。
不要片面追求完全沒有副作用的治療,因為許多“萬金油”式的藥物,根本起不了治療作用。當然,有經驗的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儘量選擇治療效果好,又無明顯不良反應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並嚴密監測不良反應指標,提高用藥的安全性。
誤區四:關節不痛了就自己停藥
有的患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發覺症狀減輕了,就自己停藥,不再治療。其實,臨床症狀改善與病情完全緩解並不等同,不痛可能只是表面現象,隨意停用緩解病情的藥物,病變就會繼續向前發展。治療類風溼的藥物包括:控制症狀的藥物和緩解病情的藥物,緩解病情的藥物起效相對緩慢。類風溼關節炎需要堅持長期治療。
有效阻止關節破壞,關鍵在於“早期”和“規範治療”
1、早期治療
類風溼關節炎軟骨或骨質破壞可以在發病的3個月內就出現。國際公認的治療視窗期(即治療的最佳時間)是起病3個月內。大量臨床案例證實,多數類風溼關節炎的大部分關節侵蝕發生在發病頭1-2年內。此時,如不立即進行恰當的治療,會導致關節畸形、功能受損,加大了疾病治療的難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提倡一旦出現症狀,應該儘早到正規醫院的風溼科診治。
2、規範治療:
目前,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藥物分為幾大類。一是控制症狀的藥物,又稱為治標的藥物,主要包括消炎止痛的藥物;另一類是緩解病情的藥物,又稱為治本的藥物,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劑等各種慢作用藥(DMARDs)。類風溼關節炎的規範化治療就是早期使用這些緩解病情的抗風溼藥。
因為只有這一類藥物能夠控制疾病,阻止關節破壞和變形。美國風溼病學會向全球釋出了類風溼關節炎的最新治療指南。我國中華風溼病學會也制定了相關治療準則,進一步強調了類風溼關節炎早期規範化治療的重要性。目前還有一類新的藥物是生物製劑(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主要針對一些關節炎比較活動的患者,取得較好的療效。
專科醫生應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聯合使用緩解病情抗風溼藥物。其中,“甲氨喋呤”是首選藥物,是聯合治療方案的核心。儘管甲氨喋呤是目前全球公認的治療類風溼關節炎最有效的藥物,早在1988被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活動性類風溼關節炎。
但在我國,它的說明書上還是寫著“抗腫瘤的藥”,難免讓患者產生疑問和顧慮。其實,甲氨喋呤是一種經典的免疫抑制劑,在類風溼關節炎治療中起著抑制免疫和抗炎兩方面的作用。其在類風溼關節炎中的應用與腫瘤治療大不相同,用量較小。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應用,患者大可放心。此外,治療類風溼的藥物還有萊氟米特、硫酸羥氯喹、柳氮磺胺吡啶、硫唑嘌呤以及一些植物提取的免疫抑制劑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