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關節科 主治醫師 徐詣

  在臨床上,我們經常聽到一個名詞“退行性變”。那什麼是退行性病變?變在哪裡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中年以後人體各部位會出現老化、輕重不同的衰退。在臨床上表現出這樣和那樣的身體不適感,即影響工作又影響學習。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和煩惱。退行性變一般專指骨關節退行性病變。年齡是其主要危險因素,長期的機械應力分佈失衡或負載過度引起軟骨磨損所致。

  一般人到了35歲以後,椎體間的椎間盤就要發生退變。彈性、韌性減低,導致關節囊的生理平衡遭到破壞,機體為適應這些內環境的變化,要自身調整,建立新的平衡,而在椎體邊緣生長出新的骨骼,這就是通常說的骨質增生,也就是骨刺。中老年人在生長過程中,出現一些繼發性骨質增生,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代償性反應,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機制,所以說有的人患了骨質增生,臨床上沒有什麼不適感。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骨刺也在不斷的增長,一旦自身不能調節,內環境的變化,代謝功能發生障礙。骨刺周圍的軟組織就會充血、水腫、炎症、粘連。甚至壓迫神經及血管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病症,這就叫骨關節退行性病變,必須引起重視。病變發生在不同的部位就可引起不同的症狀。

  1、頸椎退行性病變

  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活動受限、頸部活動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到某個角度而加重。不同的病變累及不同部位,出現不同的症狀,嚴重者可壓迫頸髓導致癱瘓。頸椎某些型別還會引起頸性眩暈、頸椎病性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胃炎、心絞痛、吞嚥困難等。

  2腰椎退行性病變

  以腰三、腰四最為常見。臨床上常出現腰椎及腰部軟組織痠痛、脹痛、僵硬與疲乏感,甚至彎腰受限。如鄰近的神經根受壓,可引起相應的症狀,出現區域性疼痛、發僵、後根神經痛、麻木等。如壓迫坐骨神經可引起坐骨神經炎,出現患肢放射性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個下肢放射,導致椎管狹窄時可出現間歇跛行。

  3膝關節退行性病變

  起病緩慢者膝關節疼痛不嚴重,可持續性隱痛,氣溫降低時疼痛加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後開始活動,長時間行走,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開始走時膝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後好轉,上、下樓困難,下樓時膝關節發軟,易摔倒。蹲起時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痠痛脹痛,跛行,關節功能受限,以下蹲最為明顯,伸屈活動有彈響聲,部分患者可見關節積液,區域性有明顯腫脹、壓痛現象,合併風溼病者關節紅腫、畸形。

  有明顯臨床症狀,需要治療的,臨床上治療方法包括中西藥、理療、外科手術等。西藥治療目前西醫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常採用對症處理,如疼痛時可服一些解熱鎮痛藥;麻木者可選用B族維生素類藥物;關節腫脹有積液者可給予區域性抽取積液或區域性封閉等療法。軟骨保護劑如硫酸氨基葡萄糖能促進軟骨的合成、抑制關節軟骨的解,同時還具有抗炎作用。可作為基礎治療用藥長期服用。

  當選用保守治療無效且病情較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時,可考慮手術治療。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