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彭旭

  結核性腦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是結核病中最嚴重的肺外結核病型,結核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由於卡介苗的廣泛接種及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開展,其發病率已明顯減少,但近年有明顯升高趨勢,特別是耐藥結核菌感染增多。

  一、臨床表現

  (1)前驅期(早期):約1~2周,前驅症狀包括有精神狀態的改變,此外可有低熱、食慾減退、睡眠不安、見瘦、便祕或無原因的嘔吐。年長兒可自訴頭痛,初期多輕微或非持續性。嬰幼兒可起病急遽,前驅期很短或無,一發病即出現腦膜刺激症狀。

  (2)腦膜刺激期(中期):約1~2周,頭痛持續並加重,嘔吐加重並可變為噴射狀,嘔吐是各個年齡組最常見的症狀。逐漸出現嗜睡,或嗜睡與煩躁不安相交替。可有知覺過敏,在觸動他或檢查時因感痛楚而喊叫。可有驚厥發作,但發作後神志尚清醒。

  此時期體徵可有前囟飽滿或膨隆,項強直,屈髖伸膝徵(Kernig′s sign,克氏徵),屈頸動腿徵(Brudzinski′s sign,布氏徵)及病理跖反射(Babinski′s sign,巴氏徵)陽性,淺層反射一般減弱或消失,腱反射多亢進。此外有肌肉震顫及面板紅色劃痕等。

  常見腦神經障礙症狀,如動眼神經麻痺可見眼瞼下垂、眼外斜、複視、瞳孔散大,展神經及顏面神經麻痺。

  此期不少患者已有明顯顱壓高及腦積水的症狀及體徵,如高熱,呼吸不正常,瞳孔不等大,眼底視盤水腫等,最後可出現角弓反張、偏癱或肢體強直等。

  (3)昏迷期(晚期):約1~3周,以上症狀逐漸加重,神志由意識朦朧、半昏迷而進入完全昏迷,多於驚厥後陷入昏迷。陣攣性或強直性驚厥發作頻繁。

  顱壓增高及腦積水現象更為明顯。最後四肢肌肉鬆弛、癱瘓,出現尿瀦留,一切反射消失,或呈去大腦強直;臨危時可體溫驟增,血壓下降,脈搏細速,出現陳-施氏呼吸,終因呼吸及心血管運動中樞麻痺而死亡。

  二、診斷

  臨床表現+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

  1、周圍血象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升高。

  2、腦脊液壓力升高,外觀可呈毛玻璃狀,放置數小時可見白色纖維薄膜形成,該膜抗酸染色直接塗片較易發現結核桿菌。白細胞數十個至數百個、多呈混合型,以單核細胞佔優勢者約佔85%,蛋白含量輕、中度升高,氯化鈉及葡萄糖多降低。

  3、病原學的依據

  (1)CSF細菌塗片和細菌培養檢出率較低。TB-SPOT檢測增加陽性率。

  (2)面板結核菌素試驗。

  (3)早期診斷:多采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CSF中結核菌的DNA。

  另可採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CSF中結核抗體。以上兩項檢測同時應用更可提高確診的可靠性。但應注意假陽性和假陰性的可能。

  其他輔助檢查:

  1、X線攝片檢查  胸片特別重要,可發現肺結核病灶。

  2、CT、MRI檢查  腦CT約半數顯示異常。炎性滲出物充填基底池及腦外側裂,部分患者腦實質內顯示結核瘤,直徑0.5~125px,單發或多發,多位於額、顳及頂葉。增強掃描顯示環狀強化或密度增高。

  腦MR採用Gd-DTPA增強,顯示基底池等部位強化,並較易發現腦實質內的結核瘤和小梗死灶。

  三、併發症

  1、全身結核表現。

  2、腦部病變導致的全腦或局灶體徵:肢體運動、感覺障礙;繼發性癲癇;意識障礙;腦幹的各種綜合徵。

  四、治療

  1、一般療法  必須嚴格執行下列各項措施:

  (1)切斷與開放性結核病人的接觸。

  (2)嚴格臥床休息,營養必須豐富。

  (3)細心護理:改變患者體位,細心護理患者眼睛、黏膜及面板,預防面板褥瘡;昏迷患者應用鼻飼法。

  (4)最好能住院治療,只在條件不許可時才可考慮門診治療,但應加強隨訪及督促堅持治療。

  2、抗結核藥物療法  治療原則為早期和徹底治療(不間斷治療和長期治療)。

  目前對結核性腦膜炎的治療多采用鏈黴素(SM)、異煙肼(INH)、利福平(RFP)和吡嗪醯胺(PZA)合併治療。其中異煙肼INH為最主要的藥物,整個療程自始至終應用。療程1~1.5年,或腦脊液正常後不少於半年。

  3、激素療法治療原則為必須與有效之抗結核藥物同時應用,劑量和療程要適中,在需要應用的病例越早用越好。

  四、預後

  早期得到確診並系統治療者預後良好,延誤治療或治療不繫統,常導致嚴重後遺症如肢體癱瘓、抽搐及腦積水等症狀。結腦治癒後複發率一般為5%~10%。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