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是指沿坐骨神經通路(腰部、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及足外側)以放射性疼痛為主要特點的綜合徵。
中醫學對本病早有認識,古代文獻中稱為“坐臀風”、“腿股風”、“腰腿痛”等。在《靈樞。經脈》篇記載足太陽膀胱經的病候中有“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N如結,端(立旁換成月旁)如裂……”,形象地描述了本病的臨床表現。認為腰部閃挫、勞損、外傷等原因可損傷筋脈,導致氣血瘀滯,不通則痛;久居溼地,或涉水、冒雨,衣著單薄、汗出當風,風寒溼邪人侵,痺阻腰腿部;或溼熱邪氣侵淫,或溼濁鬱久化熱,或機體內蘊溼熱,流注足太陽、少陽經脈。均可導致腰腿痛。主要屬足太陽、足少陽經脈及經筋病症。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疏經通絡、行氣止痛,鍼灸並用,瀉法。
處方:以足太陽、足少陽經腧穴為主。
⑴ 足太陽經型:環跳 陽陵泉 秩邊 承扶 殷門 委中 承山 崑崙
⑵ 足少陽經型:環跳 陽陵泉 風市 膝陽關 陽輔 懸鐘 足臨泣
方義:由於坐骨神經痛有沿足太陽經、足少陽經放射疼痛兩種情況,故循經取足太陽經穴和足少陽經穴以疏導兩經閉阻不通之氣血,達到“通則不痛”的治療目的。環跳為兩經交會穴,一穴通兩經;陽陵泉乃筋之會穴,可疏筋通絡止痛,故可通用。
加減:有腰骶部疼痛者,加腎俞、大腸俞、腰陽關、腰夾脊、阿是穴疏調腰部經絡之氣;與天氣變化有關者,加灸大椎、阿是穴溫經止痛;氣滯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沖化瘀止痛。
操作:諸穴均常規針刺,用提插捻轉瀉法,以出現沿腰腿部足太陽經、足少陽經向下放射感為佳。
2、其他療法
⑴ 刺絡拔罐:用面板針叩刺腰骶部;或用三稜針在壓痛點刺絡出血,並加拔火罐。
⑵ 電針:根性取腰4~5夾脊、陽陵泉或委中;乾性取秩邊或環跳、陽陵泉或委中。針刺後通電,用密波或疏密波,刺激量逐漸由中度到強度。
⑶穴位注射: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20ml,加維生素B1 100mg或加維生素B12100ug混合,注射腰2~4夾脊及秩邊等穴,在出現強烈向下放射的針感時稍向上提,將藥液迅速推人,每穴5~10ml。疼痛劇烈時亦可用1%普魯卡因注射液5~10ml,注射於阿是穴或環跳穴。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