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的定義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物體所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體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即牛頓第一定律)。
人體平衡比自然界物體的平衡複雜得多,平衡是指身體所處的一種姿勢狀態,並能在運動或受到外力作用時自動調整並維持姿勢的一種能力。
平衡的分類
靜態平衡:指的是人體或人體某一部位處於某種特定的姿勢,例如坐或站等姿勢時保持穩定的狀態。
動態平衡:包括兩個方面:
(1)自動態平衡:指的是人體在進行各種自主運動,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種姿勢間的轉換運動時,能重新獲得穩定狀態的能力。
(2)他動態平衡:指的是人體對外界干擾,例如推、拉等產生反應、恢復穩定狀態的能力。
平衡反應及其形成規律
平衡反應是指當平衡狀態改變時,機體恢復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過程,包括反應時間和運動時間。
平衡反應的形成有一定的規律:
6個月時形成俯臥位平衡反應,
7~8個月形成仰臥位和坐位平衡反應,
9~12個月形成蹲起反應,
12~21個月形成站立反應。
保持人體平衡需要三個環節的參與:感覺輸入、中樞整合、運動控制。
平衡訓練方法的分類
按訓練時的體位分類:仰臥位、前臂支撐下的俯臥位、肘膝跪位、雙膝跪位、半跪位、坐位和站立位訓練。
按是否藉助器械分類:徒手、藉助器械訓練。
按患者保持平衡的能力分類:靜態、自動態、他動態訓練。
按疾病型別分類:小兒腦癱,脊髓損傷、中風、腦外傷、帕金森綜合徵等的平衡訓練
平衡訓練順序
截癱患者:前臂支撐下的俯臥位→肘膝跪位→雙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偏癱患者:仰臥位→坐位→站立位。
平衡訓練方法-仰臥位
橋式運動分類:雙橋運動、單橋運動。
橋式運動方法:完成伸髖、屈膝、足平踏於床面的動作。
橋式運動訓練:治療師可將一隻手放在患者的患膝上,然後向前下方拉壓膝關節,另一隻手拍打
患側臀部,刺激臀肌收縮,幫助患髖伸展。
平衡訓練方法-前臂支撐下的俯臥位
適合截癱患者,是上肢和肩部的強化訓練及持拐步行前的準備訓練。
患者取俯臥位,前臂支撐上肢體重,保持靜態平衡;然後治療師向各個方向推動患者的肩部,進行他動態平衡訓練;最後進行自動態平衡訓練,患者自己向各個方向活動。
平衡訓練方法-肘膝跪位
此種訓練體位同樣主要適合截癱患者,也適用於運動失調症和帕金森綜合徵等具有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
患者取肘膝跪位保持平衡;治療師向各個方向推動患者;患者自己向各個方向活動或者軀幹側屈或旋轉,然後可指示患者將一側上肢或下肢抬起並保持平衡,隨著穩定性的增強,再將一側上肢和另一側下肢同時抬起並保持平衡。
平衡訓練方法-雙膝跪位和半跪位
主要適合於截癱患者
靜態平衡訓練:患者取雙膝跪位或半跪位,然後保持平衡。
他動態平衡訓練:患者取雙膝跪位或半跪位。患者可先跪於治療床上,治療師向各個方向推動患者,平衡功能改善後,再在平衡板上訓練。
自動態平衡訓練:患者取雙膝跪位或半跪位。患者自已向各個方向活動或和治療師進行拋接球訓練。
平衡訓練方法-坐位
包括長坐位平衡訓練和端坐位平衡訓練
長坐位平衡訓練:截癱患者多采用長坐位進行平衡功能訓練。
端坐位平衡訓練:偏癱患者多采用端坐位平衡訓練。
進行站立位的平衡訓練,都是為步行做好準備,並最終達到步行的目的。
特殊的平衡訓練-前庭功能的訓練
患者雙足儘可能靠攏,必要時雙手或單手扶牆保持平衡,然後左右轉頭。
患者步行,必要時他人給予幫助。
患者練習在行走中轉頭。
患者應雙足分開與肩同寬站立,直視前方目標,逐漸使支撐面變窄,即雙足間距離縮短至1/2足長,在進行這一訓練時前臂首先伸展,然後放置體側,再交叉於胸前,在進行下一個難度訓練之前,每一體位至少保持15s,訓練時間總共為5~15min。
患者站立於軟墊上,可從站立於硬地板開始,逐漸過渡到在薄地毯、薄枕頭或沙發墊上站立。
患者在行走中轉圈練習,從轉大圈開始,逐漸變得越來越小,兩個方向均應練習。
平衡訓練的注意事項
1、平衡功能訓練適用於具有平衡功能障礙的患者。
2、當患者具有嚴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或嚴重感染,或嚴重的痙攣等,則暫不宜訓練。
3、訓練時,治療師要在患者旁邊注意監護,以免發生跌倒。
4、訓練前、訓練中治療療程結束後,要注意平衡功能評定,以瞭解問題所在,制定或修改訓練方案。
5、平衡功能訓練不是孤立進行的,要同時進行相應的肌力訓練等其他訓練。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