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先生今年47歲,左側上肢麻木以及右側上肢乏力的感覺,活動尚可未受到影響,但行走不穩且伴隨有大小便的障礙,在重慶市某醫院做了頸部增強磁共振顯示頸1/2水平椎管內左側經左側椎間孔至椎管外不規則腫塊影,相鄰精髓受壓變性,考慮腫瘤性病變,以神經源性腫瘤可能性大。
因為該患者腫瘤位置在頸部且高頸段,手術風險非常大,而且腫瘤周圍緊貼許多血管和神經,其中最粗最重要的血管是椎動脈,最粗最重要的神經是副神經和頸1頸2神經根,都貼在腫瘤的表面。要想從結構如此複雜的區域,完整切除腫瘤,其艱難程度是可想而知。更危險的是腫瘤緊貼在延髓及高頸段脊髓的腹側,切除腫瘤時的牽拉、推移、分離等操作,一不小心,就會傷及這些重要結構,就會造成嚴重後果,輕者就是高位載癱或者植物人,重者就是呼吸、心跳停止,死亡。
所以,晏主任提示,一般此類手術我們神經外科醫生要採用最先進的手術顯微,在顯微鏡下,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分離腫瘤,直到把腫瘤完全切除。腫瘤切除後,顯露出瘤床周圍都是延髓、脊髓、雙側椎動脈及許多神經根,而且儲存得完整。當看到隨著心跳一起搏動的雙側椎動脈顱內段完好無損時,神經外科醫生深深地吸一口冷氣,這代表著手術成功了,醫生懸著一心終於可以放下了。
椎管內腫瘤指生長於脊髓本身及椎管內與脊髓相鄰近的組織結構(如神經根、硬脊膜、椎管內脂肪組織、血管等)的原發性腫瘤及轉移性腫瘤的統稱。臨床上根據腫瘤與脊髓、硬脊膜的位置關係,一般將椎管內腫瘤分為髓內、髓外硬膜內和硬膜外三類。髓外硬膜內腫瘤最多見,其次是硬脊膜外腫瘤,最少見為脊髓內腫瘤。髓內腫瘤佔9%~18%,髓外硬膜內腫瘤佔55%左右,硬膜外腫瘤佔25%左右,啞鈴形椎管內腫瘤約佔8.5%。椎管內腫瘤按照組織學來源可分為神經纖維瘤、神經鞘瘤、脊膜瘤、膠質瘤、血管瘤、室管膜瘤等,其中纖維瘤和鞘瘤佔40%~55%,脊膜瘤約佔25%~30%,膠質瘤、血管瘤、室管膜瘤等約佔10%,可見於頸、胸、腰、骶等各部位。
椎管內腫瘤有效的治療手段是手術切除。手術目標是完全切除腫瘤,改善神經功能,阻止神經功能惡化,提高運動和感覺功能。早期明確診斷,儘早手術切除,及時解除脊髓壓迫,術中儘可能減少脊髓繼發性損傷是提高治癒率的關鍵。椎管內腫瘤情況複雜,選擇何種入路是治療關鍵問題。隨著MRI成像技術的應用、脊柱脊髓顯微手術技術的發展和科技發展帶來的儀器裝置更新換代,椎管內腫瘤手術方式逐漸發生了變化,不僅表現為對傳統手術方式的革新,而且出現了微創脊柱脊髓外科手術。國際微創脊柱外科是由神經外科和骨科共同發展起來的。
目前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如歐洲、美國、日本、韓國、臺灣等,由於頸椎病、顱頸交界疾病和脊髓疾病的高風險特點,神經外科醫師採用微創外科理念、手術中神經和脊髓的保護策略以及顯微鏡技術在微創脊柱外科發展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本文就目前傳統脊柱脊髓外科手術入路和微創脊柱脊髓外科手術特點做如下綜述。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