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主治醫師 閆曉東

  腰痛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引起下腰痛的原因很多,在日常診療工作中,我們逐漸發現有一類腰痛患者症狀比較特殊,它既不象腰椎間盤突出症那樣伴有下肢症狀,也不象單純的腰肌勞損那樣經過簡單治療即可緩解。這類患者腰部疼痛,不能久坐、不能彎腰幹活,症狀遷延反覆,但影像學檢查往往又沒有什麼明顯問題,而且口服藥物、理療、神經阻滯等一般治療效果又不佳,患者四處求治,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直到近幾年,隨著核磁共振和椎間盤造影技術的廣泛應用,醫務工作者逐漸認識到在沒有椎間盤突出,只有椎間盤破裂的情況下,會引起一種特殊的下腰痛,在國際疼痛學會議上把這種腰痛命名為椎間盤源性下腰痛,簡稱盤源性腰痛。  

  一、盤源性腰痛的臨床特點:
  盤源性腰痛最主要的臨床特點是坐的耐受性下降,疼痛常在坐位時加劇,病人通常只能坐20分鐘左右,必須起立或行走以減輕疼痛。就診時病人寧願站著,不願坐下,其原因是坐位,尤其是坐位前傾時椎間盤內壓力最高,可加重疼痛。疼痛主要位於下腰部,有時也可向下肢放散,大多伴有下肢膝以下的疼痛,可為單側。最常見的加重因素是勞累後,坐位疼痛症狀重於站立或行走。但是,沒有診斷的特異性體徵。
  二、盤源性腰痛的發病原因:
  椎間盤四周是較緻密的纖維環,中央是半流體狀態的髓核組織,當由於椎間盤本身的退變、外傷、勞損等因素引起纖維環破裂,髓核液從破裂處外滲,引起無菌性炎症,刺激相鄰的神經、硬膜囊等組織,導致腰痛。另外,由於纖維環破裂後,疤痕組織增生,嵌在其中的竇椎神經受到刺激,亦會引起腰痛。

  三、盤源性腰痛的影像學特點:
  (1)x線表現:常規x線平片檢查陰性,有時可見椎間隙狹窄,骨贅形成或椎體失穩。
  (2)核磁共振:纖維環後方的高訊號區及椎間盤顯示低訊號,被認為是盤源性下腰痛的敏感表現。但不能作為診斷纖維環撕裂和椎間盤源性下腰痛的黃金標準。因為有10%~20%的椎間盤撕裂患者,核磁共振可以正常。
  (3)椎間盤造影:椎間盤造影是目前診斷椎間盤源性腰痛的最可靠手段。只有在椎間盤造影時誘發、複製疼痛,並且椎間盤造影顯示纖維環撕裂,方可認為椎間盤造影陽性盤源性腰痛的診斷:
  (1)有或無外傷史,症狀反覆發作,持續時間超過六個月;
  (2)有上述典型臨床表現;
  (3)椎間盤造影陽性或核磁共振表現為典型的間盤低訊號、纖維環後部出現高訊號區。
  五、治療:
  盤源性下腰痛非手術治療的原則為:改變活動量,非甾體類消炎藥,理療、硬膜外類固醇類藥物注射以及功能鍛鍊。非手術治療應最少持續4~6個月。經非手術治療後,一部分病人症狀可緩解,一部分病人效果不佳,此時可考慮手術治療。而傳統的腰椎間盤開放手術、膠原酶髓核溶解術、鐳射椎間盤消融術、經皮椎間盤切吸術均不適合盤源性腰痛的治療。目前治療該病較好的方法有腰椎纖維環射頻成形術、腰椎纖維環射頻熱凝術、椎間盤臭氧消融術等微創介入療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