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出血:
1、按出血部位分有腦出血、鼻衄、咯血、嘔血、便血、尿血、陰道出血、皮下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2、按出血程度分有大出血、中等量出血和少量出血等;
3、按發病情況可分為急性出血和慢性出血;
4、按出血原因分有外傷、手術、腫瘤、先天畸形、感染原因等。
5、按發生出血的血管分,可以是動脈、靜脈也可以是毛細血管。其中急性大出血常在短時間內危及患者生命,需要緊急救治。
常見的大出血有:
咯血、嘔血、便血、尿血、陰道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等。這類出血往往難以用藥物控制,手術止血又常常因病人已發生失血性休克或出血原因不明而難以實施。在這種情況下,介入治療是最佳選擇:首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作為血管性病變診斷的金標準,可快速、準確的明確出血部位;而針對出血靶血管的栓塞治療可以立即封堵出血破口,立竿見影的達到止血目的。同時因介入栓塞術僅在局麻下進行,不開刀,一般病人都能夠接受。
一、大咯血:
呼吸系統疾病9%-15%可引起咯血,其中大咯血佔1.5%,死亡率極高,達60%-80%。主要為失血性休克或因呼吸道大量血液堵塞氣管窒息而死。通常認為24小時咯血量在200-300mL以上即為大咯血。當肺泡內積血量達400mL即可出現明顯的氧氣交換障礙。病人的症狀與出血速度密切相關,當患者出現面色蒼白、脈搏、呼吸增快、血壓下降和發紺等威脅生命的症狀或需要輸血維持血容量時均可視為大咯血。
大咯血的病因約有100餘種,以肺結核(38%)、支氣管擴張(30%)、支氣管肺癌(9%)、慢性肺部炎症和肺膿腫(9%)多見,而肺動脈-靜脈瘻、肺動脈栓塞、肺隔離症、肺外傷、先天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肺動脈高壓、支氣管動脈瘤、支氣管動脈-肺動脈瘻、凝血異常等較少見。
1963年Viamonle成功實施了第一例選擇性支氣管動脈造影,1974年Remy首次報道將支氣管動脈栓塞應用於肺部慢性炎症病變引起的大咯血獲得成功。
大咯血最常見的出血來源是支氣管動脈,約佔90%以上。支氣管動脈擔負著支氣管壁、肺間質、胸膜、肺動脈管壁及部分縱膈的血供,無論慢性炎症過程、纖維化還是腫瘤組織生長,都可對支氣管或肺間質造成破壞或侵蝕,一旦受累支氣管動脈分支破裂,即可發生咯血,乃至大咯血。文獻報道支氣管動脈栓塞對大咯血的止血率為76.7%-96%,可見支氣管動脈栓塞是一種可靠有效的急症止血方法。目前經過幾十年不斷髮展完善,這項技術已日臻成熟,成為各大醫院治療大咯血的首選治療方法。
值得重視的是,約有5%的人脊髓動脈與肋間動脈、肋間-支氣管動脈幹或支氣管動脈間存在交通,因此,支氣管動脈栓塞最嚴重的併發症是脊髓損傷,發生率約為0.4%-2.3%。當脊髓節段性血流量降低50%以上時,由於缺血缺氧,可逐漸出現脊髓橫貫性損傷表現,如一過性脊髓疼痛,背部不適,腹部肌肉收縮、雙下肢肌肉痙攣、無力、排尿困難等表現。
其嚴重程度及臨床表現主要取決於缺血的程度、速度、持續時間及神經元的易損性。為避免發生這種情況,術前必須做好充分準備,術中儘量使用非離子造影劑,熟悉血管解剖,栓塞時避開脊髓動脈分支,並防止栓塞劑返流。一旦出現脊髓損傷症狀時,首先調整導管頭位置以減輕支氣管動脈阻塞,同時經導管注入肝素和利多卡因以擴張血管,溶解微血栓。術後給予甘露醇脫水,胞磷膽鹼等營養神經。絕大部分患者經上述治療,均可逐漸恢復。
支氣管動脈栓塞雖可有效治療大咯血,但仍然屬於一種姑息性治療方法,對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原發疾病並不能根治。因此,當出血被控制,病情穩定後,積極治療原發病是必須的。
二、消化道大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的急症之一,主要表現為為嘔血、黑便或血便,佔醫院急診的1%,其致死率高達10%。常見的病因有消化道潰瘍、腫瘤、門脈高壓導致胃底食管靜脈曲張出血、急性胃粘膜病變、消化道憩室等。消化道鋇餐、顯微內鏡、核素掃描是常用的檢查方法,但對少數仍然不能做出準確的定性和定位診斷。1960年Nusbaum等首次報道選擇性血管造影可確定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尤其對於胃腸道動脈瘤、血管畸形、腸血管發育不良的血管性疾病,血管造影明顯優於其它檢查。不僅可以明確出血部位,還可明確其病變的性質和範圍,並通過導管立即對出血部位部位直接進行治療。
1972年Roesch經導管選擇性栓塞胃網膜動脈,成功治療了一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近年來消化道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及介入治療已成為臨床重要的診斷和治療手段之一。
消化道出血介入診斷治療的適應症有:
1、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經纖維胃鏡仍不能明確出血部位者。
2、各種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經內科保守治療無效者。
3、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臨床暫不能行外科手術者。
4、因外科手術、介入操作、經皮肝穿等醫源性因素引起肝臟損傷導致膽道出血者。
5、肝硬化門脈高壓導致胃底食管靜脈曲張出血者。
三、盆腔大出血:
盆腔大出血常見於骨盆外傷、骨折、盆腔內腫瘤(包括膀胱、直腸及婦科腫瘤)侵蝕血管、盆腔手術後、腫瘤放療後、產後和其它醫源性因素。近年來,隨著交通運輸的發達,車禍外傷增多;伴隨著建築業的興旺,高空墜落傷增多;剖宮產的增多導致產後大出血增多。1972年,Margulis首次將髂內動脈栓塞用於治療一例因骨盆骨折引起的動脈大出血。隨後因其止血迅速、安全有效、簡便易行、創傷小迅速被廣泛接受,併成功應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盆腔大出血。
盆腔大出血的出血量很大,往往導致短時間內病情迅速變化。據統計盆腔骨折直接死因69%為出血,30%死於出血引起的急性腎功能不全和敗血症。
與傳統治療相比較,介入治療中,血管造影不僅能準確找到出血部位,而且可以超選擇插管,直接栓塞出血動脈,應作為以下疾病的首選:
1、骨盆外傷、骨折引起的盆腔大出血。
2、盆腔內良性腫瘤(如子宮肌瘤等)引起的盆腔內出血。
3、盆腔內惡性腫瘤(如膀胱癌、卵巢癌、宮頸癌及直腸癌等)引起的大量尿血、便血、陰道出血等。
4、產後宮縮乏力、胎盤滯留、軟產道損傷、產後感染導致產後大出血。
5、盆腔術後大出血。
6、原因不明的盆腔內出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