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主任醫師 劉文斌

  生活例項

  28歲的小郭是一位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幽門螺桿菌(Hp)檢查陽性,曾服用“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黴素”等殺菌藥物治療,可惜Hp一直未轉陰。他擔心長期幽門螺桿菌感染,日後容易發生癌變,於是又連續殺菌好幾個療程,可13C-呼氣試驗仍為Hp陽性,還出現了上腹部不適等症。不得已,他來到某三甲醫院就診,醫生建議他,停止服用治療幽門螺桿菌藥物。這讓他很困惑:“不是說,發現幽門螺桿就一定要徹底根除嗎?”

  幽門螺桿菌(Hp)的發現被視為現代消化疾病研究領域劃時代的大事件。大量研究證實,Hp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之間密切相關。為此,許多人樂觀地認為,只要能根除Hp就可以治癒胃十二指腸疾病,並且可以有效地預防胃癌的發生。如果事實真的如此,那麼所有Hp感染患者都需要進行Hp根除治療,而且應不惜一切代價,使用各種藥物對它“殺”到底。

  Hp並非“十惡不赦”

  遺憾的是,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大多數正常人的胃腔內也存在幽門螺桿菌。

  有研究還顯示,根除幽門螺桿菌將加重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病情。國外一項前瞻性研究表明,慢性胃體炎的存在可以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的危險性,故專家認為,Hp感染引起的全胃炎或以胃體為主的胃炎通過減低胃酸分泌,對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可能是一種保護作用。這些均使人們對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興趣大減,甚至有人認為,幽門螺桿菌可能是人體內一種“正常細菌”,清除後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此外,英國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實施Hp根除治療策略,可使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狀發生的危險性降低,但根除Hp對改善生活質量無顯著意義。研究還證實,Hp感染和應用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是發生消化性潰瘍的兩個獨立危險因子,它們之間的關係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不增加Hp感染對胃黏膜的損傷,Hp感染也不增加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對胃黏膜的損傷;Hp能促進胃黏膜產生前列腺素,有助於潰瘍的癒合。

  “殺光”or“不殺”區別對待

  鑑於上述研究,專家決定:在臨床上,無論是血清學檢測Hp陽性、胃鏡下黏膜組織發現Hp陽性,還是13C-呼氣試驗證實Hp陽性,患者是否需要進行Hp根除治療,應該由醫生根據患者的相關病史和症狀區別對待,從而避免不分青紅皁白,趕盡殺絕的錯誤發生。

  1、必須給予根除Hp治療

  以下幾種情況,必須給予根除Hp治療:

  (1)消化道潰瘍或消化道潰瘍伴有出血合併Hp感染;

  (2)臨床上胃鏡檢查為慢性胃炎合併Hp感染,若病理出現慢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上皮瘤樣變),此時需要不惜一切代價,使用各種藥物一“殺”到底”,以減少胃癌的發生和發展;

  (3)胃癌術後合併Hp感染;

  (4)胃癌家族史合併Hp感染;

  (5)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NSAID)合併Hp感染,發生消化道潰瘍。

  2、不必給予根除Hp治療

  以下幾種情況,不必給予根除Hp治療:

  (1)臨床上無明顯不適,偶爾體檢發現Hp感染;

  (2)功能性消化不良(FD)合併Hp感染;

  (3)臨床上胃鏡檢查為慢性胃炎合併Hp感染,病理表現為慢性胃炎,無不典型增生(上皮瘤樣變);

  (4)胃食管反流病(GERD)合併Hp感染;

  (5)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合併Hp感染,沒有消化道潰瘍。

  總之,發現Hp感染以後,是否需要使用各種殺菌藥物一“殺”到底,患者需要和醫生充分溝通,千萬不可擅自用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