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屬於胃癌高發國家,全世界每年新發生胃癌病例中約35%。據2011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資料,胃癌發病率排在全國腫瘤登記地區腫瘤的第2位(發病率37.88/10萬),其中男性發病率排第2位(發病率51.63/10萬),女性發病率排在第4位(發病率23.91/10萬)。
胃癌死亡率胃癌發病率排在全國腫瘤登記地區腫瘤的第2位(死亡率26.58/10萬),其中男性死亡率排第3位(死亡率35.76/10萬),女性死亡率排在第4位(死亡率17.25/10萬)。農村發病率比城市高68%,農村死亡率比城市高82%,以西北地區為最高。男性高於女性,比例為1.5~2.5/1。
病因
胃癌的確切病因尚未弄清楚,發病可能與飲食因素、化學致癌物質(亞硝胺類化合物、多環芳烴類化合物和石棉纖維等)、環境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及遺傳因等因素有關。
病理
根據胃癌的浸潤深度和轉移情況將其分為早期和進展期胃癌。早期胃癌是指腫瘤浸潤不超過黏膜下層者;進展期胃癌是指腫瘤浸潤超過黏膜下層或伴有轉移的中、晚期胃癌。
(一)癌前疾病和癌前期病變 癌前疾病係指某些引起胃癌發生的危險性明顯增加的臨床情況或疾病。
是一個臨床概念。主要的癌前疾病有:
①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率7%~10%。
②胃潰瘍性疾病:胃潰瘍的癌變率為1~5%。
③胃息肉:多發性息肉的癌變率高於單發性息肉;腺瘤樣息肉高於增生性息肉;廣基、無蒂者息肉易於癌變,癌變率11%左右。
④殘胃: BillrothⅡ式手術後殘胃癌發生率較BillrothⅠ式高2~12倍,癌變率約10%。
癌前期病變: 指容易發生癌變的胃黏膜病理組織學變化,是一個病理概念。這個過程是連續的,包括正常→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癌。
(二)癌的發生部位 胃癌的發生部位根據解剖劃分,有賁門癌、胃體癌、胃竇癌。我國胃癌以胃竇癌常見,歐美髮達國家胃癌以賁門癌常見。近年臨床發現高位胃體、賁門癌呈明顯升高趨勢。
(三)癌的大體分型 目前國內外較多采用的仍然是Borrmann的胃癌大體分型。
0型:腫瘤主要沿黏膜或黏膜下播散,亦稱淺表播散型。
Ⅰ型:腫瘤主要向胃腔內生長,呈息肉狀,邊界清楚,無潰瘍,浸潤不明顯。
Ⅱ型:腫瘤形成明顯的潰瘍,潰瘍邊緣隆起,呈環堤樣改變,浸潤不明顯。
Ⅲ型:腫瘤表現為明顯的潰瘍,邊緣呈坡樣,明顯浸潤改變。
Ⅳ型:腫瘤呈明顯浸潤改變,主要向黏膜下、肌層、漿膜下浸潤。臨床上常稱之為“革囊胃”或“皮革胃”。
我國胃癌協作組將胃癌的大體型別分為9種類型:結節蕈傘型、盤狀蕈傘型、區域性潰瘍型、浸潤潰瘍型、區域性浸潤型、瀰漫浸潤型、表面擴散型、混合型、多發癌。
(四)組織學分型 胃癌的組織學分類主要使用WHO的國際分型標準,分為9型:乳頭狀腺癌、管狀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細胞癌、腺鱗癌、鱗狀細胞癌、類癌、未分化癌、未分類癌。
(五)特殊胃癌病理概念
1、早期胃癌 胃癌的原發灶侷限於黏膜內及黏膜下層者。此定義並不涉及腫瘤的大小、淋巴結轉移和腫瘤分期。有些早期胃癌可以超過7 cm大小;部分早期胃癌可有第二站淋巴結轉移。
早期胃癌包括以下特殊型別:
①微小胃癌(MGC): 是指腫瘤直徑小於5 mm者。
②小胃癌(SGC):是指腫瘤直徑在5.1~10 mm者。
③一點癌:也屬於微小胃癌的範圍,是指腫瘤病變非常小,比5mm癌灶更小,僅在胃黏膜活檢診斷為癌,但手術切除標本經系列檢查也找不到癌組織。
④殘胃早期癌:是指發生於殘胃的早期胃癌。
⑤多發性早期胃癌:是指同一胃內及同一時間(6個月)發生各自獨立的2個以上的早期癌灶。文獻報道其發病佔早期胃癌的6%~lO%。多原發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比單發早期胃癌低10%左右。
2、進展期胃癌 進展期胃癌是指腫瘤浸潤胃壁肌層及以下。佔胃癌的絕大多數,是臨床上的主要問題。
3、晚期胃癌 晚期胃癌是指胃癌已有廣泛的浸潤和轉移,無法進行根治性治療者。
(六)癌的浸潤和轉移
(1)直接浸潤 是指腫瘤細胞沿組織間隙向四周擴散。其向上可浸潤至食管下段,向下浸潤至幽門下、十二指腸上段;其向外可浸出漿膜,繼而侵犯臨近器官,如肝、膽、胰、脾、橫結腸、腸繫膜、腹膜等,是腫瘤切除困難和切除不能的主要原因。
(2)淋巴道轉移 文獻報道早期胃癌淋巴結轉移率為3.3%~33%,進展期胃癌的淋巴結轉移率為56%~77%。一般胃癌的淋巴轉移從臨近胃壁的第一站向第二、第三站轉移。
胃淋巴結的分組 胃的周圍淋巴結共分為20組。
它們分別是:
①賁門右淋巴結;
②賁門左淋巴結;
③胃小彎淋巴結;
④胃大彎淋巴結;
⑤幽門上淋巴結;
⑥幽門下淋巴結;
⑦胃左動脈幹淋巴結;
⑧肝總動脈幹淋巴結;
⑨腹腔動脈周圍淋巴結;
⑩脾門淋巴結;
⑪脾動脈幹淋巴結;
⑫肝十二指腸韌帶內淋巴結;
⑬胰後淋巴結;
⑭腸繫膜根部淋巴結;
⑮結腸中動脈周圍淋巴結;
⑯腹主動脈周圍淋巴結;
⑰胰前淋巴結;
⑱胰下淋巴結;
⑲膈肌下淋巴結;
⑳食管裂孔淋巴結。
(3)血道轉移 胃癌最常見的血道轉移部位是肝臟,其主要通過門靜脈轉移,其次是肺,少數可轉移到胰腺、骨、腦等部位。
(4)特殊轉移 腹腔種植轉移是指胃癌細胞浸潤漿膜後,脫落至腹膜腔,形成種植性轉移。種植性病灶可以分佈在腹腔的任何器官表面。腹膜的轉移在臨床上體檢時可發現腹壁增厚、變韌、緊張度增加;盆底的種植轉移可通過肛指檢查發現盆底的種植結節。
跳躍式轉移也是另一種特殊轉移方式;此外還有卵巢Krukenberg瘤,子宮頸的轉移;有沿胸導管的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和少數左腋下淋巴結轉移;沿圓韌帶淋巴管的臍部轉移。
(七)臨床病理分期 胃癌的分期是胃癌診治計劃設計的非常重要的基礎。目前國內外通用的是1985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的胃癌TNM分期法。該分期2010年WHO又作了修改(第7版),修改後的分期如下:以T代表原發腫瘤浸潤胃壁的深度。
T1a:腫瘤侵犯粘膜固有層或粘膜肌層;T1b:腫瘤侵犯粘膜下層;T2:腫瘤侵犯固有肌層;T3:腫瘤穿透漿膜下層結締組織,未侵犯髒層腹膜或鄰近結構;
T4a:腫瘤侵犯漿膜(髒層腹膜);T4b:腫瘤侵犯鄰近組織結構。以代表區域性淋巴結轉移的情況。N0:區域淋巴結無轉移;N1:1-2個區域淋巴結有轉移;N2:3-6個區域淋巴結有轉移;N3:7個及7個以上區域淋巴結轉移;N3a:7-15個區域淋巴結有轉移;N3b:16個(含)以上區域淋巴結有轉移。
M則表示腫瘤遠處轉移的情況。M0:無遠處轉移;M1:存在遠處轉移。有第12,13,14,16組淋巴結轉移者也視為遠處轉移。現根據TNM的不同組合可將胃癌劃分為Ⅰ~Ⅳ個臨床病理分期
若原發腫瘤侷限於粘膜層而未侵及粘膜固有層者為原位癌,以Tis表示,TisN0M0即為原位癌,稱0期。由於診斷技術的進步,在術前對腫瘤浸潤、轉移等情況作出判斷,進行的臨床分期,以CTNM表示,而術後的病理分期以PTNM表示。
臨床表現
(一)症狀 胃癌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緩慢長期的過程,因此,症狀的出現也是一個從隱匿間斷逐漸到持續加重的過程。
胃癌的常見症狀如下:
①腹部脹痛 是最常見的症狀。初始疼痛比較隱匿、間斷,逐漸發展為持續。約80%的患者有疼痛的表現。
②食慾減退和消瘦是常見症狀。腫瘤引起胃蠕動減退致食慾減退,以至消瘦,個別患者消瘦非常明顯。
③進食梗阻和嘔吐進食梗阻主要為賁門癌的表現,嘔吐是幽門或胃竇腫瘤造成梗阻,這種嘔吐往往量大,有大量宿食。
④嘔血、黑便、貧血約30%的胃癌患者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現。一般出血量小,多數可以自行停止,但多表現為反覆出血。長期出血可以造成貧血。大量出血表現為嘔血,有時需急診手術止血。黑便是胃出血的特殊表現,呈柏油樣。
(二)胃癌的體徵 早期胃癌多無明顯的體徵,大多數體徵是晚期胃癌的表現。
常見體徵有:
①上腹部壓痛往往較彌散,定位不明確,少數患者壓痛明顯,並伴有反跳痛、肌緊張。
②淋巴結腫大主要是轉移性淋巴結腫大。常見的是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少數有左腋下淋巴結轉移。
③腹水、盆底種植結節 由於腫瘤在腹腔內播散,造成腹水以及盆底種植結節。通過腹水檢查可以查出癌細胞;通過肛指檢查可以查出盆底的種植轉移結節。
④梗阻、黃疸 由於胃竇或幽門部腫瘤可使胃腔變小致幽門梗阻,胃癌腹腔播散可以造成腸道粘連,形成消化道梗阻;肝門的淋巴結腫大和廣泛的肝轉移可以造成黃疸。
⑤貧血貌、消瘦、惡病質均是晚期腫瘤的表現,在胃癌中非常常見。
(三)胃癌的腫瘤伴發性綜合徵 胃癌在臨床上經常有腫瘤伴發性綜合徵的表現,常見的有:黑棘皮病、掌棘皮病、圓形糠疹、鮮紅面板乳頭狀瘤、皮肌炎、多發性肌炎、低血糖和高血糖等。
診斷
通過X線鋇餐檢查和纖維胃鏡加活組織檢查,診斷胃癌已不再困難。但半數早期胃癌無症狀,病人直至有明顯症狀方去就診,加上有效便利的普查篩選手段不到位,目前國內早期胃癌佔胃癌總檢出率還不到10%。為提高早期胃癌檢出率,對有胃癌家族史或原有慢性胃病史的人群定期篩查。對40歲以上的高危人群應作相關篩查,以防漏診胃癌。
目前臨床上用於診斷胃癌的檢查主要有以下四種。
1、X線鋇餐檢查 是目前診斷胃癌仍常用的方法。通過氣鋇雙重造影,可對粘膜相和充盈相的觀察作出診斷。早期胃癌的主要改變常為粘膜相異常,進展期胃癌的形態與胃癌大體分型基本一致。
2、纖維胃鏡檢查 可直觀胃粘膜病變的部位和範圍,並可鉗取病變組織作病理學檢查,是診斷胃癌最有效的方法,對可疑病變組織進行多點活檢(4點以上),有助於提高診斷率。染色胃鏡、自發熒光胃鏡等技術,可顯著提高小胃癌和微小胃癌的檢出率。採用帶超聲探頭的纖維胃鏡,對病變區域進行超聲探測成像,有助於瞭解腫瘤浸潤深度以及周圍臟器和淋巴結有無侵犯和轉移,還可作超聲引導下深部取材。
3、腹部超聲 主要作用在於判斷胃的鄰近臟器(特別是肝、胰)受浸潤及淋巴結轉移的情況。
4、螺旋CT與正電子發射成像(PET/CT)檢查 多排螺旋CT掃描結合三維立體重建和模擬內腔鏡技術,是一種新型無創檢查手段,有助於胃癌的診斷和術前臨床分期。利用胃癌組織對於[18F]氟-2-脫氧-D-葡萄糖(FDG)的親和性,PET/CT可以判斷淋巴結與遠處轉移病灶情況,準確性相對較高。
治療
臨床上應採取綜合治療的原則,即根據病人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型別、侵犯範圍(病期)和發展趨向,有計劃地、合理地應用現有的治療手段,以期最大幅度地根治、控制腫瘤和提高治癒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
(一)手術治療 分為根治性手術和非根治性手術兩類。
1、根治性手術 要求整塊切除包括癌灶和可能被浸潤胃壁在內的胃的部分或全部,以臨床分期為標準整塊清掃胃周圍的淋巴結,進行消化道重建。
(1)胃切除範圍:以根治為目的的手術中,決定的切除範圍需保證切緣到腫瘤邊緣具有足夠的距離。術中務必保證以下切緣距離(食道浸潤癌不遵循此限制):T2 以上侷限性的腫瘤需75px,浸潤型需125px 以上。如切緣距離低於以上要求,需對腫瘤近端切緣全層進行快速病理檢查以明確。
(2)淋巴結清掃範圍:淋巴結清掃範圍以D(dissection)表示,以N表示胃周淋巴結站別。第一站淋巴結未完全清掃者為D0,第一站淋巴結完全清掃為D1術,第二站淋巴結完全清掃稱為D2,依次為D3。胃癌手術的根治度分為A, B, C三級。A級:D>N,手術切除的淋巴結站別,超過已有轉移的淋巴結站別;切緣1 cm以內無癌細胞浸潤。無腫瘤殘留,治癒可能性大。B級:D= N,或切緣1 cm內有癌細胞浸潤。無腫瘤殘餘,但估計略遜於A級根治。C級:僅切除原發癌灶和部分轉移癌灶,尚有腫瘤殘留,為非根治性手術。
(3)手術方式:根據腫瘤部位、進展程度以及臨床分期來確定。早期胃癌由於病變侷限淋巴結轉移較少,腹腔鏡或開腹胃部分切除術即可達根治目的。對分化較好的無潰瘍或瘢痕形成的凹陷型黏膜內癌(1 cm以內),直徑小於2 cm的隆起型粘膜癌,可行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
進展期胃癌 手術目標是要求達到R0切除,以D2淋巴結清掃為主的胃切除術被認為是標準治療。對遠端胃癌,要求行根治性遠端胃大部切除,切除胃的3/4~4/5,清除一、二站淋巴結,切除大小網膜、橫結腸繫膜前葉與胰腺被膜;消化道重建可選胃空腸BillorthnⅠ式或Ⅱ式吻合手術,也可殘胃空腸Roux-en-Y吻合。
胃體癌通常行根治性全胃切除術,消化道重建常行食管空腸Roux-en-Y吻合,或是十二指腸食管間空腸間置手術。近端胃癌可選用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殘胃食管吻合或空腸間置手術。
擴大性聯合切除術:適用胃癌直接浸潤周圍組織或臟器,如聯合胰體、尾及脾部分肝或結腸等的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
2、姑息性胃切除手術 原發灶已無法切除,為緩解梗阻、穿孔、嚴重出血等併發症引起的症狀而進行的手術,包括胃空腸吻合術、空腸造口、穿孔修補術等。
(二)胃癌的化療 用於根治性手術的術前、術中和術後,延長生存期。晚期胃癌病人採用適當化療,能減緩腫瘤的發展速度,改善症狀,有一定的近期效果。
1、適應證 早期胃癌根治術後原則上不必行輔助化療,有高危因素者需行輔助化療:病理型別惡性程度高;有脈管或淋巴管侵犯;癌灶面積大於125px2;多發癌灶。進展期胃癌根治術後、姑息手術後、術後復發者均需化療。需接受化療的胃癌病人必須有明確的病理診斷,一般狀況良好,心、肝、腎與造血功能無明顯異常,無嚴重合並疾病。
2、給藥方法 常用的藥途徑有口服給藥、靜脈、腹膜腔給藥等。為提高治療效果,常選用多種化療藥聯合應用。胃癌常用的化療藥物:5-氟尿嘧啶、順鉑、依託泊苷、阿黴素類藥、絲裂黴素、奧沙利鉑、紫杉醇、卡培他濱、替吉奧(S1)等。
胃癌目前無確定的標準治療化療方案,常用化療方案:CF方案(順鉑/5FU);ECF方案(表阿黴素/順鉑/5-FU)及其改良方案(奧沙利鉑代替順鉑和/或卡培它濱代替5FU);ELF方案(依託泊苷/亞葉酸鈣/5-FU);
FAM方案(5FU/阿黴素/絲裂黴素)。
(三)胃癌的其他治療 包括放療、靶向藥物治療、熱療、免疫治療、中醫中藥治療等。隨著對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的認識和應用,將使胃癌的各種治療方法趨於合理化。
預後
胃癌在根治手術後5年存活率取決於胃壁受侵深度、淋巴結受累範圍和腫瘤生長方式。據文獻報道,施行規範治療Ⅰ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為85%~95%,Ⅱ期為55%,Ⅲ期為15%~30%,而Ⅳ期僅2%。食管胃結合部癌由於就診時多屬晚期80%以上病人手術時已有淋巴結轉移,故預後相對較差。當前,我國早期胃癌檢出率較低,對預後影響很大,提高早期診斷率有助於改善胃癌的5年生存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