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外科治療 是指採用神經外科手術,切斷或切除大腦的部分神經纖維以及部分的白質和皮質,或在大腦特定的部位造成侷限性損傷,而改變大腦部分的功能,以此達到治療某些精神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197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精神外科定義為:“選擇性切除或毀損影響行為的神經通路,以達到減輕或消除精神症狀的外科治療方法”。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王飈
1888年12月瑞士精神病學家Burckhardt在世界上首先施行精神外科術對患者進行治療後,精神外科引起人們關注.1935年Folton 和 jacobksen 先後對2只黑猩猩進行雙側前聯合切斷術的動物實驗,結果發現其情緒出現平穩,恐怖狀態消失。受此啟發,1936年葡萄牙人Moniz採用雙側前額葉腦白質切除術來治療嚴重的精神病。在其指導下神經外科醫師Liman進行了第一例正真意義上精神外科手術。並取得良好的療效,從而把精神外科推向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後來,美國精神科醫師Freeman和神經外科醫師Watta共同設計了“標準前額葉白質切斷術”,從1940到1955年,接受此種手術的、數已逾千;據Sargant統計,至1962年,英國施行各類精神外科手術已達15,000例,美國有50,000例之多。Moniz因此在1949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但後來發現,有相當多的病人在此類手術後出現一些永久性的後遺症,其死亡率及嚴重後遺症至少達到6%,有些病例在術後出現了人格變態或痴呆。最著名的是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姐姐Rose Kennedy因屢有衝動行為而被實施此種當時稱為‘奇效’的手術,結果卻終身住在精神病療養院,根本無法正常生活。不少國家(如前蘇聯和美國的一些州)就此禁止了此項手術。隨著上世紀50年代精神藥物的問世,精神外科而逐漸被藥物治療所取代,淡出精神科治療領域。
至70年代,立體定向手術方法的引入用電凝、冷凝、鐳射代替手術刀,精神外科治療的應用才有所回升。所謂立體定向手術方法是60年代Knight所提出的,它是指對腦內皮質下深層部分細胞核或某些需毀腦組織,進行有選擇的破壞性手術,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其有精確性高,無需開顱,療效明確,不良反應少,零死亡率等優點,而為臨床所採用。
近年來,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又有更多的X C 刀放射治療的新方法應用於臨床。精神外科主要分為立體定向神經外科、立體定向放射神經外科,還有組織移植、深部電極埋藏(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等。
立體定向神經外科(Stereotactic Neurosrugery,SNS)是指以微創手術方法,利用立體(三維)定位技術精確定位腦部手術靶點,主要用射頻電極,通電後電極達到一定溫度使周圍少量腦組織變性,相當於手術切除或功能“弱化”,從而起到治療作用。應用較多的有:
1、立體定向神經束切斷術(stereotatic tractotomy)為在眶下作切口,在眶葉皮質後部埋入放射性釔(Yt);
2、立體定向邊緣葉白質切斷術(strereotatDic limbic leucotonmy)為切斷雙側額葉內1/4的白質,以阻斷額葉一邊緣系統通路;
3、杏仁核毀損術(amygdalotomy)為破壞雙側杏仁核,用以控制攻擊行為。
立體定向放射神經外科(Stereotactic Radioneurosrugery,SRS)是指將高能放射線集聚於頭顱內某一侷限靶區的單次照射,使之發生放射性反應,致功能消失或弱化而靶區外周組織因劑量迅速下降而免受累及或影響極微,從而在其邊緣形成一如刀割樣介面,達到類似外科手術切除效果,用於治療腫瘤、血管畸形、精神科某些疾病等
組織移植、深部電極埋藏(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
通過外科手段,植入腦內電極對特定腦區傳送電脈衝,治療難治性的運動障礙如帕金森病,以及慢性疼痛、肌張力增高等。
精神外科-精神外科的適應症:
各家意見紛紜,也有報告認為立體定向手術治療對抑鬱性疾病、焦慮狀態、強迫症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有效。
於清漢教授在縱觀精神外科發展史和現狀的基礎上,重點研究其療效與預後之後,建議立體定向手術適應症為:
1、頑固、強烈的或反覆出現自殺企圖者;
2、處於高度躁動、具有攻擊、衝動或暴行的、不可遏制的興奮狀態,擾亂社會治安、妨礙生產、影響家庭安全者;
3、頑固、難治且痛苦者;
4、經藥物治療、休克治療、心理治療及其他療效久治不愈並有常導致“麻煩”的精神症狀者。
手術可改善患者對某些精神症狀的情緒反應,患者的焦慮和緊張狀態首先獲得改善。其餘症狀進步較慢,思維障礙少有變化。術後必須進行康復治療和訓練,對強迫症狀患者宜繼以行為治療;抑鬱症應給與漸進的社會康復措施;精神分裂症還應堅持抗精神病藥的維持治療。部分病人術後變得情感淡漠、體重增加或肥胖,出現脫抑制狀態和癲癇發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