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血液科 主任醫師 朱傳升

  發熱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病理生理現象,是由於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溫調定點上移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升高(超過0.5℃)。人體正常體溫腋測法是36~37℃,由於每個人的正常體溫略有不同,且受很多因素(年齡、性別、時間、季節、環境、月經等)影響,體溫一般會有波動,但波動範圍不超過1℃。儘管發熱是疾病的一個危險訊號,但是出現了發熱,亦不可盲目退燒,這不僅會掩蓋病情,反而會加重病情。發熱的病因很多,臨床上可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兩大類,而以前者多見。

  1、感染性發熱各種病原體如病毒、細菌、支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真菌、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不論是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區域性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現發熱。

  2、非感染性發熱主要有下列幾類原因:

  (1) 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由於組織細胞壞死、組織蛋白分解及組織壞死產物的吸收,所致的無菌性炎症,常可引起發熱,亦稱為吸收熱。常見於:①機械性、物理或化學性損害,如大手術後組織損傷、內出血、大血腫、大面積燒傷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內臟梗死或肢體壞死;③組織壞死與細胞破壞,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應等。

  (2) 抗原-抗體反應:如風溼熱、血清病、藥物熱、結締組織病等。

  (3) 內分泌與代謝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重度脫水等。

  (4) 面板散熱減少:如廣泛性皮炎、魚鱗癬及慢性心力衰竭等而引起發熱,一般為低熱。

  (5) 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有些致熱因素不通過內源性致熱源而直接損害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定點上移後發出調節衝動,造成產熱大於散熱,體溫升高,稱為中樞性發熱。常見於: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學性:如重度安眠藥中毒;③機械性:如腦出血、腦震盪、顱骨骨折等。上述各種原因可直接損害體溫調節中樞,致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發熱,高熱無汗是這類發熱的特點。

  (6)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由於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影響正常的體溫調節過程,使產熱大於散熱,體溫升高,多為低熱,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其他表現,屬功能性發熱範疇。常見的功能性低熱有:①原發性低熱:由於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所致的體溫調節障礙或體質異常,低熱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熱型較規則,體溫波動範圍較小,多在0.5℃以內。②感染後低熱:由於病毒、細菌、原蟲等感染致發熱後,低熱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此係體溫調節功能仍未恢復正常所致,但必須與因機體抵抗力降低導致潛在的病灶(如結核)活動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發熱相區別。③夏季低熱:低熱僅發生於夏季,秋涼後自行退熱,每年如此反覆出現,連續數年後多可自愈。多見於幼兒,因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完善,夏季身體虛弱,且多於營養不良或腦發育不全者發生。④生理性低熱:如精神緊張、劇烈運動後均可出現低熱。月經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熱現象。

  所以一旦出現發熱,不能盲目的服用退燒藥,單純把體溫降下來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根本問題在於治療引起發熱的原發疾病,臨床上對於體溫在38.5℃以下的病人主張物理治療,如冰敷或酒精擦拭全身,超過38.5℃才使用藥物治療。對於年齡大於40歲的人,感染引起的發熱可能只是其它潛在疾病的冰山一角,因此,要積極尋找病因從而明確診斷,以免貽誤病情,延誤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