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嚴冬雪

  足跟痛(painful heel)指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常見的為跖筋膜炎,往往發生在久立或行走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

  五種易致足跟痛疾病的鑑別診斷

  一、足底筋膜炎

  1、原因:足底筋膜起於跟骨底內側,與遠端的趾骨相連分裂為五束,這些纖維同時與周圍的真皮、橫向的跖韌帶以及屈肌腱等緊密相連。尤其在第一跖趾關節,背屈運動增加足底筋膜的張力與足底縱弓。而其本身又缺乏彈性,僅能延長約4%。本病多由反覆的小創傷及過度緊張引起。近來人們多認為其為非炎症反應,稱為「足底筋膜退變」更合適。

  由於跟腱或腓腸肌緊張而導致的踝關節屈曲減少,與足底筋膜炎的發展也有一定關係。肥胖,過度負重,以及其他獨立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鞋不適,過度訓練以及距下關節活動度降低。高足弓與扁平足也是誘發足底筋膜炎的重要原因。

  2、臨床表現:病人經常感受到起始疼痛,即晨起或者長時間休息後邁出第一步更加明顯,行走數步後疼痛有所緩解,但隨著步行時間增長或站立時間增加,疼痛又加劇。疼痛呈銳性疼痛而沒有放射性。

  二、足跟墊萎縮

  1、原因:足跟墊為跟骨下方,富含脂肪的一塊組織。本病好發生於50歲以上,由於水分、膠原以及彈性的丟失,造成足跟墊的萎縮。

  2、臨床表現:疼痛多呈深部痛,無放射性,集中於跟骨結節中央承重部位。易被誤診為足底筋膜炎,赤足行走或走在堅硬的表面易誘發,少走路則減輕。跟骨結節足底側易出現壓痛,與腫脹程度相關。疼痛通常與踝關節、足趾活動度及結節壓迫無關。

  三、巴克斯特神經卡壓綜合症

  1、原因:外側足底神經的第一分支,唯一一支位於拇展肌與趾短屈肌下,同時在方肌上的神經。支配方肌,趾短屈肌,小指外展肌,以及足底外側面板、跟骨骨膜、沿足底韌帶的感覺。易發生卡壓的地方:

  (1)在拇展肌的下方;

  (2)神經通過內側跟骨結節處。

  2、臨床表現:疼痛多位於跟骨前4-5cm,或在跟骨結節遠端,疼痛多為熾熱痛,沿外側足底放射。其多與足底筋膜炎並存。體格檢查包括:腓腸肌比目魚肌是否萎縮以及足後部的力線。足後部由於脛後肌腱力量不足所致的外翻與馬蹄足所致的內翻可以加重症狀。當足部跖屈與旋前時,外側足底壓力最高。叩擊時疼痛可誘發。慢性疾病時足底外側感覺減退。神經電生理圖可用於診斷狹窄部位是否有神經卡壓。

  四、跟骨應力性骨折

  1、原因:全身最大的跗骨,跟骨的壓縮骨折並不常見,其發生率僅位於跖骨之後。好發於運動員,軍人,以及骨質疏鬆的老年人。多由於反覆的負荷過重以及骨吸收與成骨不一致引起。

  2、臨床表現:疼痛多劇烈,彌散沿著跟骨內外側分佈。活動及負重時加重,休息時也不見得減輕。沿跟骨外側有壓痛,跟骨擠壓實驗陽性。

  五、踝管綜合徵

  1、原因:脛後神經血管神經束在踝管內受擠壓而產生的症狀。本症相對不常見,易被過度診治。平足最易導致踝管綜合徵,是由於後足外翻及前足外展易致神經受壓。其餘的原因還包括:骨折,踝管空間狹窄,腱鞘炎。全身系統炎症性關節病,糖尿病,類風溼等。

  2、臨床表現及體格檢查:患者主觀感覺模糊且定位困難,然而疼痛與麻木多發生於踝關節與跟部內後方,多放射於足底。久站及活動時加劇。感覺遲鈍影響睡眠。特別卡壓明顯時導致肌力減弱,首先表現趾外展肌進而影響小趾外展肌力。沿踝管產生的TINEL症與沿脛神經分佈導致的不可修復的感覺減退,是最重要的症狀。其餘刺激方法,例如背伸運動,拉伸脛神經,也容易誘發病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