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同源,源遠流長。周代已經有了世界最早的專職營養師-食醫,《周禮》有“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記載,《山海經》載有食魚、鳥治病內容。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不僅奠定了食療理論基礎,且收有食療方劑。漢代《神農本草經》收有許多藥用食物;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載有“豬膚湯”、“當歸生薑羊肉湯”等食療方劑。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專解“食治”篇。
宋代《太平聖惠方》的“食治論”記載了28種疾病食療方;《養老奉親書》記述了老人飲食保健與治療。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是一部完整營養學專著。明清時期,有關飲食保健著作大量湧現。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有200餘種藥物食物。
食療中的“藥膳”是以中醫基本理論作指導,進行辨證施膳。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食物相配伍,製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食品。正如《內經》所云:“治病必求其本”、“藥以祛之,食以隨之”、“人以五穀為本”。並總結出“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膳食配製原則。形成了中醫特色的有防治作用的藥膳,還包括茶飲、糖、粥、藥酒等。
正所謂“安身之本,必資於食”,“食借藥之力,藥助食之功”,二者相輔相成,顯示了“藥食同源”在中醫治病養生中的優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