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放療科 主治醫師 韓少榮

  近20-30年來,以WHO為代表,人們不斷呼籲要揭示癌症的真面目,以利於形成對癌症的正確認知,並逐步成為世人的共識。欣喜的是,在各國科學家們的共同努力下,關於癌症的奧祕正一點點被揭示出來,正確的認識正一步步成為現實。只不過這種認識要替代過去錯誤的認識並被廣為接受尚有待時日。
  2006年6月,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ASCO)上傳出了一些令人振奮的好訊息:大會主席Horming博士在開幕式上宣佈:“美國癌症死亡總人數在2005年首次出現下降趨勢。”美國自1931年開始進行癌症資料統計以來,美國癌症患者的倖存人數已從1971年的300萬增加到了2001年的1000多萬。美國2005年比2004年因癌症少死了2000多人,這是人們進行死亡統計以來的第一次,而且以往每年都比前一年多死很多人。轉折點終於出現了!
  這一訊息至少表達了以下三層意思。
  一、癌症是可控可愈的,“癌症≠死亡”,那個所謂“癌症=死亡”是個偽命題,是站不住腳的、套在人頭上的精神枷鎖。上文中的幾個數字也代表著一種方向,一種動力。
  二、這是新醫學理念與舊觀念的不懈鬥爭的結果。試想,如果所有從事癌症研究和臨床工作的醫務人員,俯首帖耳受那種舊理念的主宰,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將是一種什麼樣的局面?

  三、這一組數字還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批判的力量,創造的力量。從這一點上說,它已經遠遠超出數字本身的力量了,一大批有志於腫瘤研究的專家學者、醫務工作者,會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的。
  基於此,2006年起,WHO等國際機構最近也紛紛改弦易轍,把原來作為“不治之症”的“癌症”重新定義為“可以治療、控制、甚至治癒的慢性病”。國內也有資深的腫瘤內科權威孫燕院士明確指出:“其實對於普通人而言,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癌症也許就像糖尿病一樣,僅僅是一類再普通不過的慢性病而已。只要加強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再加上越瞄越準的新藥,癌症並沒有那麼可怕。”
  “慢性病”代表什麼呢?意味著發生緩慢,痊癒也慢。因此,我們認為這是對於癌症的根本觀念的變革。20多年以前,人們就討論過到底要把癌症分到哪一類疾病裡面去,那時候專家們傾向於最好把癌症單分成一類病。可是,經過20多年的研討,WHO在2006年正式公佈癌症是一類慢性疾病。怎麼理解WHO將腫瘤定義為慢性病?這是否意味著臨床醫生在治則上有所變化?腫瘤界權威、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認為,這包含了兩個涵義。
  第一、癌症的發病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形象地說,我們所看到的癌症問題只是冰山的一角,下邊還有很大的一塊。如比喻為一場戲,我們所看到的只是最後一幕,已是尾聲,沒有看到癌症的發生、發展過程。既然已經認識到癌症的發生有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就應該重視預防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從這個意義上講,確定癌症是慢性病,就是要將臨床工作重點往前移。事實上,大家都有共識:癌症防治必須前移才能出成果。因為在30年前,這些致癌的影響因素就已存在,人們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預防,做到早期發現,早期完全阻斷。如果不前移,讓癌症發展到了晚期,就只能是看到最糟糕的後果了:患者痛苦,醫生辛苦,也讓大家覺得癌症是很不好治的病。

  第二、就是想辦法把臨床已發展形成的癌症變成慢性病,讓癌症的進展速度緩慢下來。讓癌症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得到控制,甚至讓患者能與癌症和平共處很多年。目前,我們有很多患者經過治療可以很好地帶癌生存。
  將癌症定義為慢性病,從理念上講是積極、主動的,為人們的防治預留了很多餘地。
  在這次會議上,學者們也充分強調了提高腫瘤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性及其突出意義。在這次大會上,生存質量(Quality of life,QOL)成了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換句話說,人們不再拘泥於“消滅”癌細胞,不再拳拳於“根治”癌症,而是主張換一種思路,以較為溫和的、無毒的、少創傷的方式方法減緩癌細胞的增長速度,或縮小其體積。與此同時,更努力地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其生存時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