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心外科收治一來自農村的六歲男孩,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入院查體:患兒患有丙型肝炎,我們覺得很納昧,丙肝主要經血行吸毒等傳播,患兒小小年紀,既無外傷手術輸血史,又無吸毒史,丙肝從何而來?經詳細訊問病史得知,患兒於兩年前鼻出血,曾到當地醫院給輸血治療治療,當時主要考慮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體質差,輸點血以增加營養,沒想到會輸上個丙肝。先心病花1萬已獲得根治,丙肝在現代醫療條件花費多少錢恐怕也難以治癒,而引起終生遺憾。
自從1900年發現ABO 血型,1916年創立血液儲存液以來,輸血醫學發展很快,輸血挽救了無數失血病人(外傷、手術)的生命,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有些人把血液神祕化,甚至包括一些醫生也認為輸血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又有營養作用;多次輸血能刺激自己骨髓造血;還有人對手術中出血不多的病人也要輸上400血,目的是為了保病人“平安”。輸血只有好處,沒有害處,或好處多,壞處少。這些想法都是不科學的,與現代輸血觀念背道而馳的。
實際上,人體血液系統有很強的自我調節功能,正常骨髓造血系統異常活躍,輕度貧血能很快糾正。全血的血漿中雖然含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多種抗體,但含量有限,起不到增強機體抵抗力的作用。 更解決不了營養問題,一般地說,增加營養 主要靠口服相應食品或採用更為科學的胃腸 外營養療法,靜脈注射複方氨基酸、脂肪乳等。實驗證明輸血不僅不能刺激造血,還抑制自身的造血功能。同種異體輸血相當於同種異體(細胞)移植,即使血型( ABO) 相同,實際上輸的也是異體血,因人的血型系統十分複雜,除ABO血型外,還有很多其它亞型,目前輸血一般只做ABO檢查,有人觀察約5%的病人在輸血時發生程度不一的輸血反應,1%的病人發生嚴重的輸血反應,甚至危及生命。多次輸過全血的病人日後骨髓移植或其它器官移制則難以成功。在目前庫血儲存中白細胞活性最長不超過8小時,血小板24小時喪失全部活性,所以,在輸庫血的同時也輸入了細胞碎屑、枸櫞酸鈉、鉀及氨離子等有害物質,這些物質既加重病人的代謝負擔,又增加病人的心臟負擔。輸血做為乙肝、丙肝、梅毒、愛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之一,因輸血傳播的這類疾病以屢見不鮮。目前輸血後肝眼炎有90%是丙型肝炎,與乙肝想比,丙肝更容易慢性化發生肝硬化,肝癌的比例很高。在醫學已相當發達的今天對這類病毒性疾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不相先心病那樣,經手術治療能獲的根治效果,成為健康正常的人。
輸血既治療病也傳播疾病,甚至帶來十分嚴重的後果。那麼,做心臟手術能做到不輸血嗎?隨著心外科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成熟,體外迴圈心內手術不輸血已成為現實,近幾年,已有48例心臟病人是實現了不輸血的目的,且無一例死亡和併發症,從根本上避免了疾病的血液傳播。因此,每位醫生在決定給病人輸血時,要以病人的切身利益為出發點,做到必須輸血時才輸血,能少輸就少輸,能不輸最好不輸的原則。對那些沒有明確輸血只徵的病人,醫生決不能遷就病人及家屬的無知要求,輸所為“人情血”或“關係血”。輸血也要輸正規血站的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