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膽囊頸管引起梗阻後,膽囊內積水不流通,積水就像池中的死水一樣,很容易引起細菌滋生和繁殖而感染,這樣就形成了膽囊積膿。膽汁變成了惡臭的膿液,以後膽囊內壓力漸漸增高,影響了膽囊壁黏膜的血液及淋巴迴圈,逐漸在膽囊壁黏膜上造成潰湯及壞死病灶,嚴重者可出現大片壞死及穿孔。膽囊炎是較常見的疾病,發病率較高。根據其臨床表現和臨床經過,又可分為急性的和慢性的兩種型別,常與膽石症合併存在。
急性膽囊炎發病與膽汁淤滯和細菌感染密切相關。膽囊炎主要致病菌為大腸桿菌(佔60%~70%)、克雷伯菌、厭氧桿菌等革蘭陰性菌,多由腸道經膽總管逆行進入膽囊,少數經門靜脈系統至肝、再隨膽汁流入膽囊。
慢性膽囊炎一部分為急性膽囊炎遷延而成,但多數既往並無急性發作史。約70%的病人伴有結石。由於膽石刺激,加上在長期慢性炎症的基礎上,有過反覆多次的急性發作,可使膽囊萎縮或囊壁纖維組織增生肥厚,終致囊腔縮小、功能喪失。若膽囊管為結石、炎性粘連或疤痕完全阻塞,膽汁無法流進膽囊,而膽囊內原有的膽汁,因膽色素逐漸被吸收,粘膜仍不斷分泌無色水樣粘液(白膽汁),即可形成膽囊積水;當繼發感染,則演變為膽囊積膿。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