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顏色蒼白是貧血的症狀之一。貧血是指單位容積迴圈血液內的血紅蛋白量、紅細胞數和紅細胞壓積低於正常的病理狀態。
按發病原因,貧血可分為造血不良性、失血性和溶血性三大類。
一、造血不良貧血 (紅細胞生成減少)
(一)血紅蛋白合成障礙
1、缺鐵性貧血:鐵攝入不足、鐵需要量相對增加(妊娠、兒童生長髮育期)鐵吸收障礙(慢性胃腸道疾病、胃大部切除術後),慢性失血。
2、鐵粒幼細胞性貧血。
3、維生素B6反應性貧血。
4、載鐵蛋白缺乏性貧血。
(二)核成熟障礙
1、惡性貧血。
2、其他原因致葉酸及或維生素Bl2。缺乏利用障礙引起的巨幼細胞貧血:營養不良(食物中缺乏、嬰幼兒哺育不當、長期酗酒、頑固性厭食〉、需要量增加(妊娠、哺乳期、兒童生長髮育期、闊節裂頭絛蟲感染、溶血、感染、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吸收不良(全胃或胃大部切除術後、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慢性肝病、慢性腸炎、吸收不良綜合徵、腸切除術後、腸憩室細菌感染〉、藥物對核酸代謝的影響(如抗葉酸劑、抗驚厥藥、抗結核藥、口服避孕藥、新黴素、亞硝酸鹽等)。
(三)骨髓造血功能減低
1、幹細胞缺陷
(1)再生障礙性貧血。
(2)先天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3)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
(4)骨髓增殖異常綜合徵。
2、骨髓造血組織被其他細胞擠佔
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骨髓轉移癌、骨髓纖維化、系統性肥大細胞增多症、大理石骨病等。
3、紅細胞生成調節因子缺陷
腎性貧血、內分泌腺(如垂體、甲狀腺)功能低下、感染性貧血等。
二、失血性貧血
(一)急性失血性貧血
如創傷致大量外出血或內臟破裂大出血、宮外孕、胃腸大出血等。
(二)慢性失血性貧血
如月經過多、痔出血、鉤蟲病、胃癌、消化性潰瘍等。
三、溶血性貧血(紅細胞破壞過多)
(一)紅細胞內在缺陷
1、先天遺傳性
(1)紅細胞膜異常: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症、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症、遺傳性口形細胞增多症。
(2)紅細胞酶異常:糖無氧酵解中酶的缺陷(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磷酸己糖旁路中酶的缺乏(~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常因服蠶豆、伯氨喹等氧化藥物或感染誘發溶血;其他有關成分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貧血)。
(3)珠蛋白鏈異常:肽鏈量的異常(Q地中海貧血、B地中海貧血)、肽鏈結構異常(聚合性血紅蛋白病、不穩定血紅蛋白病)。
2、後天獲得性 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PNH)
(二)紅細胞外在因素
1、免疫性
(1)自身免疫性:溫抗體型(急性特發性獲得性溶血性貧血、慢性特發性溫暖型抗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症狀性溫暖型抗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冷抗體型(特發性慢性冷凝集素病、陣發性寒冷性血紅蛋白尿、症狀性冷凝集素病人)。
(2)同種免疫性:新生兒溶血病、ABO血型不合溶血性輸血反應、Rh血型不合溶血性輸血反應。
(3)藥物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可見於對氨水楊酸、異煙姘、利福平、奎尼丁、非那西了、氨基比林、磺胺類藥、氯丙嗪、氯磺雨脲、胰島素、青黴素、頭孢菌素等。
2、非免疫性
(1)機械因素(紅細胞碎片綜合徵):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及人工心臟瓣膜置換術後溶血性貧血。
(2)感染性溶血性貧血:瘧疾、敗血症等。
(3)生物因素所致溶血性貧血;蛇毒、毒蕈等。
(4)藥物及化學品所致溶血性貧血。
(5)脾功能亢進。
(6)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7)電離輻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