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治醫師 許天一


  1、過敏的三種類型:

  根據發生的不同機理,過敏可分為IgE(血液免疫球蛋白E)介導、非IgE介導和IgE―非IgE聯合介導三種類型。

  (1)IgE介導型別發病急,遇到過敏原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發病。面板可表現出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呼吸系統表現出鼻炎、眼結膜炎、哮喘等;消化系統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等。

  (2)非IgE介導型別發病緩慢,遇到過敏原後48至72小時才發病。主要出現消化道表現,類似腸炎。

  (3)IgE―非IgE聯合介導型別發病有時急,多數情況較為緩慢,以特異性皮炎(溼疹)或胃腸病為表現。

  平常提到的過敏原檢測包括面板點刺試驗、血IgE(免疫球蛋白E)檢測都是針對IgE介導過敏而言,所以不是所有過敏都能通過過敏原檢測確定。孩子進食、接觸或吸入某些物質後的反應及迴避後症狀消失的速度和程度,以及再次進食、接觸和吸入後同樣症狀再次出現的速度和程度才是診斷過敏最準確的指標。


  2、過敏的三個不同階段:

  過敏有面板和胃腸道、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三個不同階段的表現。

  過敏是人體免疫系統對外來物質的異常反應過程,它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化。過敏有面板和胃腸道、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三個不同階段的表現。

  過敏主要影響人體三大系統:面板、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其中胃腸和面板表現最早。進食後出現嘔吐(注意不是溢奶)、腹瀉、便祕,特別是腹瀉、便祕交替出現以及嚴重腹絞痛等都可能是過敏表現。過敏常見於面板。急性過敏,即IgE介導過敏,表現為面板瘙癢、紅斑、區域性或全身風團表現――急性蕁麻疹。嘴脣、臉部和眼周的急性血管神經性水腫也是過敏的急性表現。慢性面板過敏表現除了瘙癢、紅斑外,主要為特異性皮炎(溼疹)。瞭解急慢性表現,目的是為了儘可能從生活中尋找過敏原。

  過敏時間較長後,可侵襲呼吸道。上呼吸道表現類似“感冒”,反覆流涕、咳嗽、扁桃體腫大、腺樣體肥大等。急性、IgE介導過敏的上呼吸道症狀,包括鼻癢、打噴嚏、流涕或鼻塞、結膜炎等;下呼吸道症狀包括咳嗽、胸悶、喘息或氣短。對於“反覆”呼吸道感染,必須區分是免疫功能低下所致,還是與過敏相關。沒有結論之前,不要輕易使用免疫增強劑,以免過敏加重。

  家長不要以為過敏會隨著孩子成長一定會自動改善,過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有些情況會越發展越難治。家長只有瞭解了過敏的發展轉變,瞭解了過敏的嚴重性,才能夠做到及早預防和治療。

  3、如何尋找過敏原?

  千萬不要依據過敏原檢測結果作為孩子食譜的選擇依據。

  現在很多醫院都在開展過敏診斷,包括面板點刺試驗和血液免疫球蛋白E(IgE)檢測等。

  面板點刺試驗和血液免疫球蛋白E(IgE)測試雖然都是測試IgE介導的過敏原,也都是常規檢查,但測試機理不同。面板點刺試驗是將過敏原試劑點刺於挑破的表皮內,以觀察反應情況。如果測試前服用過抗過敏藥物,必然會影響測試結果。而血液IgE檢測是直接測定,不受藥物影響。但是,只有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在體內達到一定濃度時才可被檢測到。因此,往往是過敏症狀在前,IgE陽性檢測結果在後,所以1歲之內或過敏症狀短於6個月的嬰幼兒,檢測IgE不一定能得到陽性結果。

  不論面板點刺試驗還是血液免疫球蛋白E(IgE)檢測都是針對IgE介導的急性過敏,過敏還有非IgE介導的慢性過敏。過敏原檢測陽性說明一定有過敏,但陰性也不能說明就沒有過敏。所以要通過生活中孩子對食物或環境的切實反應來確定過敏原。

  當懷疑存在過敏時,應及時去除懷疑的食物或遠離懷疑的環境。若症狀明顯見好,再有意識地接觸被懷疑的食物或環境;若過敏症狀再次出現,即可確定過敏。若家長不能準確判斷,可以請教醫生。“食物迴避+激發”是診斷過敏的主要方法,血液檢測等手段只能作為輔助。

  千萬不要依據過敏原檢測結果作為孩子食譜的選擇依據。

  4、如何處理過敏原?

  對於過敏,很多時候家長不一定是不清楚過敏原,而是不知如何面對和處理過敏原。

  由於嬰幼兒免疫系統還處於發育過程中,因此如果早些發現過敏原,及早給予迴避,隨著嬰幼兒免疫系統的逐漸成熟,過敏就會越來越弱,乃至完全根治。

  去除過敏原就是迴避引起過敏的食物、躲避引起過敏的環境,應在家進行。比如:對於蟎蟲、粉塵過敏,就應該去除家中地毯、掛毯、毛絨玩具等可能附著這些過敏原的物品;擦洗地面和桌面時,儘量使用清水,避免使用吸塵器;牛奶蛋白過敏,除了非常果斷地更換為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粉外,還不能進食任何含牛奶的食物和補充劑,更不要考慮繼續試用或換成豆奶、羊奶;雞蛋過敏就要果斷停掉雞蛋,同樣不能進食任何含雞蛋的食物;黴菌過敏,除了避免潮溼環境外,還要去除食用菌及發酵食物,包括髮酵類食品。對待其他過敏的原則亦是同理。

  很多家長認為中斷過敏原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實際上只要從生活中耐心尋找,加上過敏原檢測,絕對可以找到過敏原。一旦找到過敏原,嚴格迴避至少6個月,情況自然會有明顯好轉。

  5、過敏的對症治療?

  最標本兼治的治療方法是針對病因的治療。

  對過敏進行對症治療,我們經常會採用藥物。過敏跟人體內一種特殊的免疫球蛋白E有關,免疫球蛋白E會刺激人體肥大細胞膜使細胞膜破潰,進而釋放一種物質――組織胺,從而引起紅、腫、癢等過敏症狀。現在最常見的抗組織胺藥物一種叫開瑞坦,一種叫苯海拉明,還有一種叫仙特明。至於大家熟知的撲爾敏,現在已很少給嬰兒和兒童使用。

  當出現過敏症狀時,由於體內被稱為肥大細胞的一類特殊細胞會釋放組織胺,引起紅、腫、癢等症狀,用了這種抗組織胺藥物,組織胺就會減少,紅、腫、癢等症狀也就會減輕。

  肥大細胞破壞會產生組織胺,使用抗組織胺藥物雖然可以抵消組織胺引起的症狀,但是不能從根本上阻止組織胺的產生。所以如果想長時間消除症狀,就必須長時間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但這樣不可避免會產生副作用。另外一種穩定肥大細胞膜的藥物,就是激素。激素在治療過敏中特別常見,比如氫化可的鬆、派瑞鬆等等。激素會穩定肥大細胞,減少或避免組織胺的釋放。儘管這兩類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和激素,在治療過程中非常常見,但都不是治療過敏原因的藥物。如果將過敏看做一個從頭到尾的鏈條,那麼藥物只是治療的最後一個環節,既非最佳,亦非最徹底。最標本兼治的治療方法是針對病因的治療。

 

  6、過敏的對因治療:

  在開始考慮過敏的對因治療前,我們首先需要考慮引起過敏的原因。比如,孩子存在牛奶蛋白過敏,那我們就要選擇特殊的水解牛奶蛋白製劑。什麼叫“特殊”呢?一個完整的牛奶蛋白,嬰幼兒對它會出現過敏,那我們就可以將它分成很多很小的部分。這樣,牛奶蛋白的營養價值可得以儲存,而由於生物結構不完整,過敏性就會明顯降低或消失。這種將牛奶蛋白結構變小的技術稱為水解技術,水解後的蛋白質稱為水解蛋白。根據水解的程度,將水解蛋白分成部分水解、深度水解和氨基酸配方。因為蛋白質最小的結構成分是氨基酸,所以對牛奶過敏的嬰幼兒就只能選擇氨基酸配方或深度水解配方。

  當然過敏不僅僅有牛奶蛋白過敏這一種型別,它還有很多其他過敏原。比如嬰幼兒有蟎蟲過敏,我們使用的是脫敏療法。脫敏療法是用特殊的製劑,根據特殊的規程,逐漸刺激孩子,從而使他最終達到脫敏。一般剛開始的時候,用特別少的抗原刺激孩子,然後慢慢地逐漸增多,最後達到他自己能夠適應大劑量抗原,即對這個東西不過敏了,也就是耐受了。由於這是特殊的製劑,是經醫學特別加工的製劑來給他進行脫敏療法,所以這種脫敏療法需要的時間有點長,一般在兩到三年的時間內才能做完。不是打幾針就能解決問題,因此如果孩子具有脫敏指徵的話,需要給他連續使用。

  7、過敏的益生菌療法:

  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益生菌製劑是可以治療過敏的。所以在治療過敏的同時,除了應用藥物以外,還要用水解配方奶粉或者脫敏療法,與益生菌一同治療。

  除對症治療和對因治療之外,還有一種特別普遍的治療過敏的辦法――益生菌療法。其實過敏主要是從食物過敏開始的。食物過敏是食物吃到肚子裡,胃腸道沒有很好地消化就吸收了,造成了未充分消化的食物成分對人體的刺激。沒有很好地消化就吸收,是因為腸道菌群不太健康所致。

  不太健康的腸道菌群可導致食物在未能充分消化的狀態下被吸收。由於食物消化吸收中需要腸道細菌的參與,所以說細菌是消化吸收中特別重要的一個環節。腸道細菌沒有建立好,食物當然就不能很好消化而被吸收,這樣在人體內自然就會引起過敏反應。益生菌治療就是使不太健康的腸道菌群逐漸恢復健康,它可以通過刺激腸道細胞間的樹枝狀細胞、抗原遞呈細胞等免疫細胞促進腸道成熟,與此同時又刺激了全身免疫系統的成熟。這個過程正好可以抵抗導致過敏出現的途徑。

  我們腸道中所有的細菌都是外來的,是通過食物、接觸物等媒介進入消化道。沒有一個腸道細菌是內在產生的,所以家長不用擔心服用益生菌會使腸道內在的細菌受到破壞。實際上,服用益生菌可清除腸道內不健康的細菌,儲存健康細菌。這樣腸道才能更加健康,更好地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以避免過敏,這也是從根上治療過敏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方法。

  為什麼孩子的腸道菌群不健康?這和兩個因素有關:第一,家裡太乾淨。太乾淨,接觸物中的細菌減少,食物中的細菌減少,導致孩子吃進去細菌的機會也減少。第二,消毒劑使用得太頻繁,導致吃進去消毒劑的機會增多。我想告訴大家,我們家裡頭不需要消毒劑,因為我們家裡頭不需要無菌,只需要乾淨。乾淨是通過清水擦洗以保持清潔的方法和狀態。消毒劑的濫用,加上抗生素的濫用,會破壞腸道的正常菌群,導致腸道不健康。

  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益生菌製劑是可以治療過敏的。所以在治療過敏的同時,除了應用藥物以外,還要用水解配方奶粉或者脫敏療法,與益生菌一同治療。


  8、如何預防小兒過敏?

  預防嬰兒過敏要從準媽媽懷孕期間開始準備,準媽媽的健康和營養狀況以及孩子出生後儘早吸吮媽媽乳房第一口母乳餵養是預防過敏的關鍵。懷孕期間,應注意營養,特別是腸道和免疫狀況。若孕前或懷孕期出現食物過敏,應儘可能躲避過敏食物;若孕期出現感染,要合理使用抗生素;若腸胃不適,應使用活性益生菌。有研究表明,孕末3個月服用益生菌,可以預防此後嬰兒過敏。

  另外,研究表明越來越多的過敏者與生活習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過早新增配方粉、頻繁使用抗生素、過度依賴消毒劑等都是誘發過敏的因素。

  嬰幼兒過敏從食物起步,主要是牛奶和雞蛋。出生後過早新增牛奶,過度依賴蛋黃,與之越來越嚴重的“無菌”環境,都是導致過敏越來越多的因素。雖然說治療過敏非常重要,但預防過敏才是重中之重。嬰兒出生後要儘快吸吮乳房,以幫助和促進腸道菌群建立;生活中要去除消毒劑;堅持純母乳餵養;儘可能少用抗生素;按時預防接種。

  過敏是人體免疫系統對天然無害物質的過度反應,沒有靈丹妙藥可很快根治過敏,所以只有儘可能躲避過敏原,同時服用活性益生菌糾正免疫系統,堅持至少3~6個月才會初見成效。


  9、什麼是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是反覆暴露於某種食物後人體免疫系統出現的異常反應,不是所有食物進入人體都會出現異常反應,只有免疫系統不成熟的嬰兒或免疫系統受破壞後(如反覆使用抗生素等)才可能出現過敏。

  食物過敏的最先、最常見的表現是消化道症狀。進食一種食物後,快速出現脣、舌和上顎的血管神經性水腫,表現為明顯口腔瘙癢或出現噁心、急性絞窄樣腹痛、嘔吐、腹瀉等都應考慮為食物過敏。這些表現為IgE介導的過敏,也就是急性過敏。遇到這種情況,要及時停掉可疑食物,服用抗過敏藥物。

  食物引起過敏很多時候表現為慢性症狀,比如治療不見效的胃食道反流症、稀水便且排便次數增多、大便中含有血液和/或黏液、經常不明原因的腹痛、治療效果不明顯的嬰兒腸絞痛、拒食或厭食、頑固性便祕、肛周紅腫、面板蒼白且經常疲憊等。遇到這些情況,請教醫生,考慮是否與食物過敏有關。

  如果發現兒童生長緩慢並伴有溼疹及至少一條胃腸道症狀,包括胃食道反流症、稀水便且排便次數增多、大便中含有血液和/或黏液、腹痛、嬰兒腸絞痛、拒食或厭食、便祕、肛周紅腫等,應該考慮食物過敏。家長不能明確診斷時,應該請教有經驗的兒科醫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