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擴張是吸收不良綜合徵的重要表現,多見於空腸,特別是空腸的中下部,有時可引起包括十二指腸在內的整個小腸擴張。小腸擴張的程度與疾病的輕重有關,擴張的原因是小腸張力低下。有人認為,小腸徑大於31mm者即可認為是擴張,明顯擴張時腸徑可為正常的2~3倍。小腸充氣可輕可重,結腸充氣多數較顯著,常表現為腹周全結腸框充氣。小腸充氣分佈多在結腸框以內的中腹部,擴張重時,腸襻呈連續的管狀;擴張輕時,表現為分隔狀充氣腸管。
以下疾病也都是導致小腸擴張充氣的病因:
1、Whipple病
1907年首先由Whipple報道。1949年Black-Schaffer用PAS染色發現病人小腸粘膜內巨噬細胞中有PAS陽性物質。1960年Cohen等先後經電鏡研究,認為巨噬細胞中的鐮狀顆粒由細菌組成;病原體為桿狀,其寬為0.2mu;m,長為1.5~2.5mu;m,稱為Whipple桿菌。病原菌經口侵入,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在長期抗生素治療後,病人可獲痊癒,此桿菌亦逐漸消失。現認為本病與感染Whipple桿菌有關,但仍未得明確鑑定,亦未製成動物模型。
2、胃切除後吸收不良綜合徵
大多數胃切除病人恢復較好,但胃切除後病人吸收不良、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常見,出現胃切除後吸收不良綜合徵(postgastrectomy malabsorption syndrome)。
3、假性腸梗阻
假性腸梗阻(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 IPO)是由於神經抑制、毒素刺激或腸壁平滑肌本身的病變,導致的腸壁肌肉運動功能紊亂,臨床具有腸梗阻的症狀和體徵,但無腸內外機械性腸梗阻因素存在,故又稱動力性腸梗阻,是無腸腔阻塞的一種綜合徵。按病程有急性和慢性之分,麻痺性腸梗阻和痙攣性腸梗阻屬於急性假性腸梗阻,慢性假性腸梗阻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4、神經性腸梗阻綜合症
神經性腸梗阻(Neuros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也稱痙攣性腸梗阻,功能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謝爾舍米斯基病,本徵由蘇聯醫師Chercherski首先描述故又稱Chercnerski病。我國也有少數病例報道,實際本徵並不少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