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除脂肪細胞外的實質細胞內一般不見或僅見少量脂滴。如這些細胞中出現脂滴或脂滴明顯增多,則稱為脂肪變性或脂肪變。
心肌脂肪變性常為嚴重貧血、缺氧或感染中毒的結果。心肌脂肪變性,灶性心肌脂肪變性可見於長期中等程度的缺氧,病變明顯。瀰漫性心肌脂肪變性見於中毒和嚴重缺氧。
瀰漫性脂肪變性的原因有哪些:
肥胖性心肌病:又名肥胖心臟綜合徵,是指肥胖病人除由高血壓、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和其他原因心臟疾病所引起的心臟病理生理的改變。Smith等於1933年首先發現肥胖患者可能伴有心功能不全,此後,不斷由屍檢得以證實。
老年心肌病:是老年人老化過程中心肌不明原因的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疾病之一。
肥厚型心肌病:一種遺傳性疾病,其特徵為心室肥厚,心腔無擴大。HCM又稱特發性主動脈瓣下狹窄(idiopathic subaortic stenosis,ISS)和不對稱性室間隔肥厚(Asym-metric septal hypertrophy,ASH)。臨床表現多樣化,是較大兒童及青少年猝死原因之一。小兒肥厚型心肌病包括一組不同病因的疾病,其特徵是具有異常的不能解釋的心室肥厚而心腔不擴大,以左心受累為主,右室心肌亦可受累,心室肥厚不對稱、不均勻,心室腔變小,以左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室舒張期順應性下降為基本病態,組織學上呈現心肌纖維排列紊亂的一組心肌疾病。1869年由Liouville和Hallopeau首先描述了HCM。2003年11月美國心臟病學學會/歐洲心臟病學學會及美國心臟病協會專家共識提出HCM的3種類型:①梗阻性一安靜時壓力階差30mmHg,②隱匿梗阻性一負荷運動時壓力階差30mmHg,③非梗阻性一安靜和負荷後壓力階差均30mmHg。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